前言页 1
第一篇 形势篇 3
第一章 “太平洋世纪”是否会来临 3
世界文明中心交替论和西移论 3
经济分析的结论 4
政治家的需要 6
贫困的阴影 8
欧洲并未衰落 9
短期预测较为可信 11
第二章 太平洋的断裂带:美日矛盾 13
历史的回顾 14
美日争夺的实质 16
矛盾根深蒂固 18
冲突和合作交叉 20
第三章 当前亚太经济合作形势一瞥 24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谁主沉浮 25
本区域与非本区域成员之别 26
谁来主持协调亚太区域的业务活动 28
新、老困难户的处境维艰 28
新的次区域集团的出现 29
“风景这边独好”引起的疑虑 30
第二篇 理论将 33
第一章 “相互依存”和发展中国家 33
何谓“相互依存” 34
关于“相互依存”的争论 36
不对称和一边倒 37
亚太区域的相互依存 40
“相互依存”普遍适用之时 42
南北对话和对抗 43
结语 45
第二章 亚太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47
对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基本认识 48
资源开发促进互补 50
竞争推动发展 51
互补性和竞争性是可变的 53
第三章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亚太区域化集团化 56
对一体化的认识 57
怎样看一体化趋势 58
世界经济走向一元化还是多元化 59
亚太区域集团化的前景不容乐观 61
一体化是大国的政治工具 63
结语 64
第四章 评“雁行模式” 65
一种静止的模式 66
什么样的国际分工 67
难以适用于发展中的大国 68
把中国列入雁阵的思考 69
第五章 “亚太意识”初探 71
亚太意识的产生是历史之必然 72
全球化和区域化 73
亚太意识的核心问题 74
“亚太”一词的辨义 76
结语 77
第三篇 实践篇 81
第一章 世界经济国际化和联合国的作用 81
宏观政策协调 82
南北矛盾 84
工作协调 86
区域经济委员会 87
结语 89
第二章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躯 91
历史最长的经济合作机构 91
法律层次最高的经济合作组织 92
亚太意识最为浓厚的经济合作机构 93
全面南北对话的主要场所 93
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优势 94
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亚太形势 95
缺乏集中解决重大课题的机制 96
发达国家另起炉灶 96
亚太经社会秘书处的工作效率 97
我国与亚太经社会的关系 98
第三章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激起的波澜 100
应运而生 101
改变了的历程 103
主要成员国的回应 104
“快快干”和“慢慢来” 110
同欧共体的比较 111
西雅图会议 113
结语 116
第四章 关于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思考 117
现有及酝酿中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图 118
次区域合作兴起的原因 122
次区域合作的特点 123
国际上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 125
以次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周边和平及稳定 126
结语 129
第五章 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图们江地区的开发 131
珍视历史开辟的良机 132
什么样的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 133
学习其他次区域合作组织的经验 134
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135
图们江本身的开发前景有限 136
图们江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利害关系 138
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139
从图们江地区看开去 141
第六章 亚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问题 143
经济增长率掩盖巨大的差距 144
人口爆炸、生态破坏与贫困的关系 146
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148
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区域合作 150
附录 152
一、太平洋合作之我见/他纳·科曼 152
二、在亚太经社会第49届年会上的发言/钱其琛 157
三、亚太国家的区域合作及社会经济发展/拉菲丁·艾哈迈德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