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比较经济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仁德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1003527X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南开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本书由一个导论和11章组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比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体制与制度比较;第三部分为体制转轨与制度变迁。

前言 1

0 导论:比较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

0.1 一门“寻找自我定义”的年轻学科 2

0.2 新的制度变迁与比较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7

0.3 比较经济学的前景、探索与发展 11

第一部分 比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

1 批判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视野 21

1.1 批判现实主义与比较方法在经济科学中的重要性 21

1.1.1 批判现实主义兴起的背景 21

1.1.2 试验活动与本体论 23

1.1.3 社会经济本体论与经济学的目的 25

1.1.4 经济学作为历史的和地理的科学 27

1.1.5 比较方法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0

1.2 比较经济学新的研究方向及其主要问题 33

1.2.1 群体思想:比较经济学新的哲学基础 33

1.2.2 传统比较经济学的缺陷 36

1.2.3 社会经济结构的观念与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9

1.2.4 比较经济学研究任务的重新定位 43

1.3 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 46

1.3.1 比较经济学与新老制度主义的历史渊源 46

1.3.2 新老制度主义社会经济本体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含义 48

1.3.3 新老制度主义比较经济研究方法论 51

1.3.4 比较制度分析与比较创新体系 54

1.3.5 比较经济学新的研究任务呼唤经济理论的创新 56

2 经济机制理论研究 58

2.1 经济机制理论的范式、行为基础及方法 58

2.1.1 经济机制理论的产生背景 58

2.1.2 经济机制理论与博弈论在规范的研究范式上具有一致性 61

2.1.3 经济机制理论的两类行为模式基础:规划与对策 63

2.1.4 经济机制理论的方法论--显示原理与机制设计 66

2.2.1 经济机制理论模型 76

2.2 经济机制的自发演进与人为设计 76

2.2.2 自发演进理路 79

2.2.3 人为设计的理路 88

2.2.4 经济机制自发演进与人为设计的主要特点 95

2.3 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机制理论 98

2.3.1 经济转轨的三条道路 98

2.3.2 经济转轨的两种模式 105

2.3.3 经济机制理论与经济改革实践的相互促进 106

3 比较制度分析(CIA)述评 112

3.1 比较制度分析产生的背景 112

3.1.1 比较制度分析是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 112

3.1.2 比较制度分析也是经济理论自身发展的产物 116

3.2 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对象 117

3.2.1 什么是制度 117

3.2.2 比较制度分析(CIA)观 119

3.3 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论特点 123

3.3.1 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有限理性 123

3.3.2 制度内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性 126

3.3.3 比较制度分析注重历史研究 127

3.4 比较制度分析在经济体制研究中的运用 127

3.4.1 经济体制的多样性 128

3.4.2 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进化系统 129

3.4.3 经济体制的自我约束 130

3.4.4 经济体制内部诸制度的互补性和体制进化过程的路径依赖 131

3.4.5 经济体制转轨的渐进式道路 132

3.5 几点结论 135

第二部分 体制与制度比较 137

4 美国近20年经济增长的体制分析 139

4.1 美国的经济增长及要素贡献 140

4.1.1 美国经济增长的状况 140

4.1.2 体制与经济增长 143

4.1.3 放松管制的作用 147

4.1.4 适当的干预 150

4.2 美国近20年的体制变革 152

4.2.1 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153

4.2.2 激励与约束的加强 158

4.2.3 高效的信息与决策机制 163

4.2.4 放松管制与市场协调 167

4.2.5 国际交易中的赢家 172

4.3 体制变革的局限性及增长的前景展望 174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法人资本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 180

5.1 日本经济滑坡及其体制问题的提出 180

5.1.1 日本经济滑坡的具体表现 180

5.1.2 日本经济滑坡的原因 185

5.2 “日本奇迹”变为“日本问题”的体制原因探微 188

5.2.1 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 189

5.2.2 银企融合的主办银行制度 193

5.2.3 以终身雇佣制为核心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200

5.2.4 双向式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 205

5.2.5 政府强干预的经济管理体制 209

5.3 体制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215

5.3.1 公司产权与治理结构的改革 215

5.3.2 主办银行制度的变化 219

5.3.3 经济动力系统的改革 220

5.3.4 关系依存型政府变革的可能性 221

5.3.5 经济开放系统的改革 222

6 创新体系与东亚模式的精髓 225

6.1 创新体系与东亚模式的各种解释框架 225

6.1.1 世界体系学派对东亚的论述 226

6.1.2 我们的观点 230

6.2 出口导向:东亚各国与地区创新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 233

6.2.1 工业化与国际纬度 233

6.2.2 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与其出口导向 238

6.3 政府作用:构建学习与知识创造的制度演化框架 239

6.3.1 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作用 239

6.3.2 跨国制度学习与政府的作用 244

6.4 儒家文化:杂交、变异与作为集体学习的机制 248

6.4.1 福特制的另一种启示 248

6.4.2 日本企业组织创新和中国“鞍钢宪法”的得失 252

6.4.3 儒家文化作为集体学习机制在东亚兴起中的作用 258

6.4.4 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先后兴起的文化根源 260

7 瑞典模式的争论与变革 262

7.1 瑞典模式的由来与特征 262

7.1.1 瑞典模式的由来 263

7.1.2 瑞典模式的特征 264

7.2.1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静态考察 268

7.2 公平、效率与困境 268

7.2.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动态考察 271

7.2.3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瑞典模式的困境 282

7.2 瑞典模式改革与走向 285

7.3.1 瑞典模式的争论 285

7.3.2 瑞典模式改革的实践 289

7.3.3 瑞典模式的未来与趋势 298

8 银企关系制度比较研究 301

8.1 市场、企业与银企关系制度 301

8.1.1 市场、企业与契约 301

8.1.2 银企关系与银企关系制度 303

8.2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银企关系制度比较 307

8.2.1 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 307

8.2.2 日本半市场一半企业性的银企关系制度 311

8.2.3 德国企业性银企关系制度 317

8.3 银企关系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322

8.3.1 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银企关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322

8.3.2 不同性质的银企关系制度的风险性及环境适应性比较 327

8.3.3 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与金融风险 330

第三部分 体制转轨与制度变迁 333

9.1.1 俄罗斯私有化的背景 335

9.1 俄罗斯私有化的背景和历程 335

9 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比较研究 335

9.1.2 俄罗斯私有化历程 338

9.2 东欧国家私有化背景和历程 342

9.2.1 波兰私有化历程 343

9.2.2 捷克私有化历程 345

9.2.3 匈牙利的私有化历程 347

9.3 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私有化比较 350

9.3.1 私有化理论和目标 351

9.3.2 私有化背景和前提 352

9.3.3 私有化进程 353

9.3.4 私有化的效果 357

9.4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私有化给我们的启示 360

9.4.1 以所有制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演进过程 360

9.4.2 混合所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362

9.4.3 正确处理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363

10 中国经济转轨的特色、问题与前景 366

10.1 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与成效 366

10.1.1 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 366

10.1.2 中国经济转轨的成就 380

10.2 中国经济转轨的特色 384

10.2.1 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388

10.2.2 体制内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 391

10.2.3 保持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协调一致 394

10.2.4 局部试验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396

10.3 中国经济转轨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399

10.3.1 中国经济转轨存在的问题 399

10.3.2 中国经济转轨的前景展望 404

11 转轨的理论分析 411

11.1 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路和成功机制 411

11.1.1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理路 412

11.1.2 制度变迁方式与经济转轨 420

11.1.3 制度变迁成功的机制考察 427

11.2 转轨成本--中俄转轨成本比较 431

11.2.1 转轨的时期界定和费用成本项目 431

11.2.2 中俄转轨成本的实证分析 438

11.2.3 理论模型的归纳和基本结论 451

11.3 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层 452

11.3.1 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层 454

11.3.2 中国经济转轨中的收入分配 455

11.3.3 中国转轨经济中的社会分层 459

参考文献 464

后记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