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毛泽东的战争实践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1927—1949) 1
前言 1
第一章 国内战争的游击战向正规战的战略转变(1927.8—1937.7) 2
一、游击战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战略战术的形成(1927.10—1930.12) 2
(一)早期游击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2
(二)向正规兵团过渡 12
二、游击战向正规战的战略转变(1931.1—9) 23
(一)问题的提出和战略转变的完成 23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被排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1
(三)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32
(一)正规军的分遣(1937.9—1938.10) 40
1.四大战略支点的建立 40
第二章 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1937.7—1945.8) 40
一、正规军转变为游击军(1937.9—1940.12) 40
2.十个战略区的开辟 42
3.五大根据地的形成 44
4.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 45
5.正规军分遣的辉煌历程 46
(二)新兵团的诞生(1938.11—1940.12) 50
二、正规军新质要素的发展(1941—1943) 52
(一)军队数量的减少与再分散(1941—1942) 52
(二)正规军素质的空前提高(1943) 54
三、向正规军、正规战的转变(1944) 56
四、正规军的继续分散使用(1945.8) 59
第三章 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向国内战争的正规战的转变(1945.8—1947.12) 63
一、向正规军、正规战的转变(1945.8—1946.5) 63
二、积极防御和集中优势兵力(1946.6—1947.2) 66
三、战略反攻与大踏步跃进(1947.3—12) 72
(一)战略进攻的准备 72
(二)实施中央突破 77
(三)大踏步跃进 80
(四)三军配合,夺取中原 82
(五)战争史上的创举 88
第四章 中国革命的历史决战 人民解放军正规战的高级阶段(1948.1—1949.1) 92
一、十大军事原则和人民解放军新的战斗力 92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96
(一)辽沈战役 98
(二)淮海战役 102
(三)平津战役 106
(四)人民解放军的新的战争力 111
三、战略追击,大迂回、大包围 112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12
(二)渡江战役与解放上海、武汉 113
(三)战略追击,围歼残余国民党军,解放全国大陆 117
小结 124
下篇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126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争观和战争问题上的认识论、方法论 128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争观 128
(一)马列主义战争观的基本观点 128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观的发展 129
二、关于战争问题上的认识论 132
(一)战争规律的认识 133
(二)战争进程中阶段推移转变的认识 138
(三)战场敌情的认识 142
三、关于战争问题的方法论 145
(一)什么是战争问题的方法论 145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方法论的根本特征 147
1.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 147
2.把握战争的运动状态,研究战争的发展趋向 150
3.把握渐进和飞跃的转机 152
4.创造事物的转化条件 156
第六章 人民军队 162
一、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 162
二、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 165
(一)初建时期(1927.8—1929.11) 171
三、各个发展阶段的建军特点 171
(二)新的发展时期(1929.12—1932.7) 172
(三)“左”倾路线的破坏(1932.8—1934.12) 175
(四)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恢复和发展(1935.1—1937.6) 175
(五)新时期反对新军阀主义的斗争(1937.7—10) 176
(六)民族战争中的建军(1937.11—1945.8) 177
(七)国内战争的历史决战形势下的建军(1945.9—1949.9) 180
第七章 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83
一、人民战争 183
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90
(一)游击战争 190
(二)初级形式的正规战 192
(三)抗日游击战争 195
(四)大兵团野战 196
(五)战略进攻、阵地战和战略决战 200
1.关于战略进攻 200
2.关于阵地作战和十项军事原则 204
3.关于战略决战 207
三、十二项军事范畴 216
小结 225
结语 229
跋 232
注释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