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族群与区域文化 2
(一)族群 2
(二)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 4
(三)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动 7
二、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 7
三、本书研究的意义 8
四、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理论创新 11
(一)主要问题 11
(二)理论创新 12
五、本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
第一章 珠江流域族群文化概述 15
一、珠江流域族群文化的历史渊源 15
二、珠江流域的族群分布 24
(一)壮侗语族民族(百越——壮侗族群) 26
(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氐羌——藏彝族群) 27
(三)苗瑶、孟高棉及其他民族 28
三、珠江流域多元化的族群关系 30
(一)和谐共融的族群关系 30
(二)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的多元互补格局 32
(三)多元交融的文化 34
第二章 珠江流域的区域文化 35
一、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口分布 35
二、珠江流域的区域文化概貌 37
(一)珠江上游(云贵高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 37
(二)珠江中游(广西)的族群与区域文化 46
(三)珠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区域文化 49
三、山地族群的区域文化特征 51
四、平坝、河谷杂居族群的区域文化特征 56
第三章 珠江流域族群社会的田野考察 65
一、金保寨:一个蓝靛瑶村寨 65
(一)自然生态环境 66
(二)历史沿革 66
(三)婚姻与家庭 67
(四)经济生活 68
(五)宗教信仰与社会权威 71
(六)教育与卫生 72
(七)禁忌与风俗习惯 73
(八)族群关系 76
二、陇法寨:背陇瑶人的家园 77
(一)自然生态环境 77
(二)历史沿革 78
(三)人口结构与婚姻家庭 79
(四)经济生活 82
(五)教育与卫生 87
(六)宗教信仰 89
(七)族群关系 92
三、庄子村:城市边缘的彝族村落 94
(一)宣威及庄子村概况 95
(二)人口与婚姻家庭 98
(三)经济与生计模式 102
(四)社会控制与乡村习惯法 106
(五)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108
四、多依村:水边的布依人家 114
(一)被“认定”的布依族 115
(二)经济生活与生计方式 116
(三)多依人家的生命礼俗 120
(四)神灵与信仰仪式 125
(五)旅游与生计 128
五、大梧屯:一个仫佬族山村 133
(一)自然资源 134
(二)经济生活 135
(三)生活习俗 137
(四)婚姻与家庭 140
(五)民间组织 141
(六)宗教信仰 143
(七)语言与教育 143
(八)族群关系 144
六、长湴村:城中村中的族群关系 146
(一)研究背景 146
(二)长湴村概况和族群构成 148
(三)族群关系和认同特征 150
(四)本地族群和外来族群“隔离”的因素分析 153
第四章 珠江流域族群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155
一、社会结构的转型 155
(一)地方社会组织 156
(二)家庭结构与亲属关系 157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158
(一)生计方式 158
(二)商品交换 161
(三)族群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62
三、族群文化的变迁 163
(一)族群语言 163
(二)传统习俗 164
(三)民间文艺与民间技艺 169
(四)宗教信仰 172
第五章 珠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174
一、区域经济发展 174
二、族群关系 177
三、区域文化的整合 180
四、文化整合与社会和谐发展 185
第六章 珠江流域族群与区域文化专题研究 188
一、科技下乡与少数民族生计转型 188
(一)引言 188
(二)现代科技与布努瑶流动耕作文化 190
(三)现代科技与过山瑶的耕作技术 196
(四)结语 208
二、基督教在珠江流域族群中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211
(一)基督教在珠江流域的传播历史 211
(二)基督教在珠江流域族群中的传播 216
(三)基督教在珠江流域族群中的传播特点 229
(四)结语 232
三、珠江流域的客家人 234
(一)珠江流域客家人的分布与形成 235
(二)西江客家 240
(三)东江客家 244
(四)北江客家 246
四、民工流动与族群互动 249
(一)外来人口与都市新族群 251
(二)人口流动与族群互动的关系 254
(三)东莞族群互动的主要形式 257
五、珠江流域的城市化与宗族 263
(一)问题的提出 263
(二)城市化与宗族变迁研究回顾 265
(三)三个个案 268
(四)结语 277
主要参考资料 281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