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立天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18800462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了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显示了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总结了其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问题,勾画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

绪论 1

上册 1

第一编 总论 1

小引 3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5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5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 9

一、翻译经典 10

二、讲习经义 14

三、编撰佛典 16

四、判教创宗 19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20

一、地理环境 22

二、自然经济 23

三、政治结构 25

四、文化环境 26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32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 32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 37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 41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45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 49

小结 51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54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 54

一、人生论哲学 54

二、宇宙论哲学 57

三、实践论哲学 58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 59

一、层次和核心 60

二、内部联系 61

三、外部联系 63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65

一、内部作用 65

二、外部作用 66

第二编 人生论 69

小引 71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75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 76

一、“实理”与“根要” 77

二、质疑与挑战 78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 82

一、报应的根源 83

二、报应的方式 86

三、报应的主体 89

四、报应的性质 93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 95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 95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 99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 101

四、对儒家反轮回说的回应 104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107

一、因果报应论的哲学内涵 107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 108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 110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113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 113

一、两个问题的对立见解 114

二、中国佛教的一般回应 116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 117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 118

一、论争的开展 118

二、论争的激化 119

三、论争的高潮 122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 125

一、“神”的多重意蕴 125

二、神不灭的系统论证 128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 133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141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 142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 142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 143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四德说 144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 145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146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 150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 152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156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156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 156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 160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 160

一、体道者是佛 161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162

三、佛是人格神 163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 164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 165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 168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 175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 175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 178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 180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189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189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192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194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199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202

第三编 心性论 207

小引 209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217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 218

一、心识说 218

二、心性染净说 221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 227

一、菩提心 228

二、如来藏 229

三、佛性 233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 240

一、种性与阿赖耶识种子 240

二、五种性说 243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 248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254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255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260

第三节 合论 264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270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270

一、佛性的意义 271

二、佛性的有无 275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 277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279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 280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 282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283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289

第一节 三法无差 290

一、心无差 290

二、众生无差 291

三、佛无差 292

第二节 三因佛性 292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 294

第四节 性具善恶 296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 297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 298

三、贪欲即是道 300

四、理毒性毒之争 302

第五节 无情有性 304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309

第一节 明佛种性 310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314

第三节 无住心体 317

第四节 真心即性 320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324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326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326

一、对以往佛性论的总结和批判 326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 329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说 334

一、三类阐提 334

二、理佛性与行佛性 337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340

一、三界无二无别 341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 342

三、心自觉心 34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346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346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349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 350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 353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 354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 356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 356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 358

三、自心与本真心 362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366

一、“无心”合“道” 366

二、丧己忘情 370

三、无情有性 371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