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
导 论 1
一、两权分离——背景、目的、意义 1
目 录 1
二、理论轨迹:1985年—1988年 4
第一编 历史的考察和东、西方的改革 11
第一章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国家所有权 11
第一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国家所有权 11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所有权 16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家所有权 23
第二章苏联、东欧各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30
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 31
革(32) 南斯拉夫的改革 33
苏联的改革(31) 匈牙利的改 33
第二节苏联、东欧各国的企业经营权 35
第三节改革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理论 37
传统的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理论 39
(37) 国家所有权理论的改革 39
改革中的企业经营权理论 40
第三章西方国家中的国有企业 43
第一节国家所有与企业经营分离的二元模式 43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异同 43
国有企业的几种经营方式 46
第二节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私有化 50
国有企业民营化、私有化的现状 50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原因和动机 53
影响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制约因素 56
国有企业的历史命运 57
第二编中国改革中的企业模式设计与实践 60
第四章承包经营责任制 60
第一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60
第二节承包的内容和形式 63
承包的内容(63) 承包基数的确 69
定(64) 承包的形式(65) 承包 69
经营合同(67) 承包经营的原则 69
(68) 承包经营的完整过程 69
第三节承包制中的经营者 70
系 74
(73) 承包经营者与职工的关 74
份(71) 经营者与国家的关系 74
者的收入问题(71) 经营者的身 74
承包经营者的选拔(70) 承包经营 74
第四节承包责任制的作用、缺陷和疑难 75
承包责任制的现实作用(75) 承包 77
制中存在的问题(76) 承包制中的 77
疑难分析 77
第五节承包制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性质 79
进一步完善承包制的对策(79) 承 82
包制在近期的发展方向(79) 承包 82
制的过渡性质 82
第五章企业租赁经营 84
第一节产生的背景及作用 84
第二节租赁对象、性质及适用范围 86
租赁对象(86)租赁制的性质 87
租赁经营的适用范围 88
第三节租赁经营的基本形式 89
对各种租赁形式的分析和比较 90
基本的选择思路 92
第四节承租人、租金和租赁程序 93
承租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93
承租人的报酬(93) 租金 94
租赁经营的基本程序 96
第五节租赁经营若干问题的分析 98
业中富余人员的出路(99) 承租人 101
的关系 101
与国家的关系(100) 承租人与职工 101
赁经营中的风险承担(99) 租赁企 101
租赁经营与企业短期行为(98) 租 101
第六节发展方向、矛盾与对策 102
租赁经营的发展方向(102) “二级 104
租赁”的实践(103) 矛盾与对 104
策 104
第六章资产经营责任制 109
第一节提出设计的历史背景 109
第二节设计的形成和发展 111
假说——思路:初步设想(111) 理 112
论——实践:局部实践方案 112
实践——理论:推广方案(113) 实 115
践——理论:认识的深化 115
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116
第三节基本内容和主要功能 116
资产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功能 117
第四节试行中的困扰 119
来自所有者的困扰(119) 来自生产 120
者的压力(120) 具体实践中的偏 120
差 120
第五节关于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评价 121
资产经营责任制的特色(121) 资产 124
经营责任制的实质(123) 资产经营 124
责任制的不足 124
第七章股份制 129
第一节股份制:历史与分析 129
的特点(131)股份制与私有制 133
股份制的产生与发展(129) 股份制 133
股份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作用 136
第二节中国的股份制:现实与理论 137
改革中股份企业的产生及原因 137
中国当前股份企业的几种主要形 144
式(138) 股份制实践中存在的问 144
题(139) 当前理论界对股份制的几 144
种看法(142) 我们对股份制的基本 144
认识 144
第三节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设想 145
股份构成(145) 管理机构 146
企业内部体制(146) 股息和红利的 148
分配(147) 股票市场 148
第一节分析的内容 151
第三编 中国独立国有企业的制度设计 151
第八章企业行为——分析、描述、设计 151
谁进行生产(151) 怎样进行生 152
产(151) 为谁生产(152) 行为 152
评价标准(152)经济社会关系 152
第二节描述Ⅰ:社会工厂中的车间 153
生产主体(153)企业生产图景 153
收益分配(154) 结果评价(155)劳 156
动者的地位 156
第三节描述Ⅱ:双重体制下的双重依赖 157
节失控与需求膨胀(159) 劳动者的 160
题 160
身份(160) 改革中暴露出的问 160
束(158) 信息和利益(158) 调 160
制度环境和调控(157) 决策和约 160
第四节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 161
企业改革的目标(161) 理论基点的 163
移动(162) 企业改革的基本问 163
题(162)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断 163
言 163
第五节设计:独立国有企业 165
运行机制和统一目标(165) 产权界 172
定与约束(166) 身份确定和利 172
益(170) 收益分配和制衡 172
国有制的意义(174) 效率与创 178
新(175) 实现新设计的法律 178
第一节理事会制度 180
第九章重新就位Ⅰ:企业组织重建 180
理事会设立制度(181) 理事会工作 182
制度(181) 理事会及其成员的权责 182
制度 182
第二节审计监督制度 182
审计监事人员的资格规定(183) 审 184
计监事会的设立(183) 审计监事会 184
权责制度(184) 审计监事的工作方 184
法 184
第三节企业家制度 184
第四节企业公告制度 186
企业档案制度(186) 编印出版企业 186
公报 186
第五节企业保密制度 187
保密的事项内容(187) 保密的方 188
法(187) 保密的人员(188) 保 188
密的对象(188) 泄密的责任和惩罚 188
方法 188
第六节企业章程制度 188
企业章程的制订(189) 企业章程的 190
主要内容(189) 企业章程的修改与 190
通过(189) 企业章程的公示 190
第七节内部股份制度 190
内部股份的来源(190) 内部股份的 191
发行、转让(191)股息与赎还 191
第八节收入分配制度 192
第九节企业组织制度的综合说明 195
属(194) 资产的增加和减少 195
交纳国家税收(192) 扣除生产成 195
本(192) 不可分利润(193) 可 195
分利润(193) 自投资的产权归 195
三方参与,组成新的权利载体 196
共同管理,有章可循的管理体制 196
成果分享,制衡协调的利益机制 197
第十章重新就位Ⅱ:企业权利配置 198
第一节实现两权分离的法律技术 198
法学设想的缺陷(198) 两权分离的 206
难点症结(202) 私有企业两权分离 206
的启示(203) 法律规定对象的换位 206
技术(204) 外分内联的权利配 206
置 206
分离的法律技术 208
第二节保障两权分离的法律技术 208
法律文化及其影响(208) 保障两权 208
第三节国有资产管理组织 210
两权分离与四权分离(210) 国有资 212
产的管理组织(211) 国有资产管理 212
局的权限和管理方法 212
第四节综述和比较 214
第十一章重新就位Ⅲ:民法上的两权制度 216
第一节所有权的演变 217
个人独体所有权(217) 所有权的外 218
生发展——他物权(218) 所有权的 218
内限演变——合伙 218
法律的伟大创造——法人制度 220
第二节法人与公司制度 220
奇异的两权并存——公司制度 222
法人与公司制度的启示 224
第三节民法上的两权制度 227
两权关系的涵括内容(227) 法定,还 233
是授与(228) 两权分离,互相独 233
立(231) 准所有权(232) 综 233
述 233
第十二章两权分离后的政府管理 234
第一节政府管理由直接向间接方式转变 234
的引导作用(235) 政企分离,行政 236
管理者 236
权与财产权分离,政府成为真正的社会 236
步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 236
指导和调控市场(234) 政府通过逐 236
政府由直按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转向 236
第二节间接管理:内容和方法 237
行业监督管理(237) 财政监督管 240
理(239) 市场监督管理 240
第三节间接管理的法律形式 244
关于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244) 关 246
于市场权利的法律制度(245) 关于 246
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245) 税收法 246
律制度 246
结束语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