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寻找新的原点 1
方法的检视 9
人格的文化透视 9
建构本土人格解释模型 13
以文化的产物作为分析材料 16
方法的困境 20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设计 23
理想人格设计的回顾 23
儒家理想人格的特质 27
理想人格与实有人格 34
感知世界的方式 43
第三章 人格的投射系统 50
民俗:国民人格的代码 52
民居建筑 59
语言文字 63
音乐绘画 69
第四章 人格取向: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凹镜 74
社会取向 74
“名分”本体化 76
社会成就需要 79
崇古取向 84
在祖宗的阴影下 85
“孝为百行之先” 88
静态取向 91
“黄河漂”引起的“?” 92
移山的“愚公” 96
他律取向 98
血的锁链 98
权力距离 101
权威人格:自大和自卑的混合 105
“假如我是真的” 105
第五章 传统社会对人格的模铸 105
被扭曲的公正 109
草奴人格:社会化的“杰作” 112
“我是一棵小草” 112
自我迷失与依赖感 116
“有限资源”意识 121
双重人格:中国士子的困窘 124
仕与隐的循环 126
被官禄同化的灵魂 128
第六章 中国人的情感方式 132
羞愧取向:脸与面子 133
从情感的间接表达到情感枯萎 136
畸形的宣泄系统 141
情感工具化 146
子女养育方式 152
情绪定向适应 157
第七章 中国人的适应方式 157
中和:适应的“阿基米德点” 161
人格面具 166
自我防御机制 171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178
第八章 现代社会对人格定势的冲撞 182
边际人格的焦虑 183
“走我自己的路” 188
反思病态人格 195
文化--价值应激 199
第九章 建构现代人的人格 203
现代人的人格坐标 204
寻求合理化社会 210
优化情感方式 215
开放自我 220
重铸组织化自我 220
面向经验开放 225
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