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1
第二篇 大事记 8
第二节 建置沿革 46
第一节 远古述略 46
第三篇 建置沿革 46
第一章 建置 46
第一节 解放前境域 51
第二章 境域 51
第二节 解放后境域 52
第一节 解放前政区 54
第三章 行政区划 54
第二节 解放后政区 55
第一节 县城——芦阳镇 58
第四章 县城 区乡 58
第二节 太平区 60
第三节 乡 61
第一节 地质发育 70
第一章 地质 70
第四篇 自然地理 70
第二节 地层 71
第三节 构造 73
第四节 岩浆岩 76
第二节 高山 78
第一节 特征 78
第二章 地貌 78
第三节 中山 79
第一节 特征 82
第三章 气侯 82
第四节 低山河谷 82
第二节 温度 83
第三节 降水 84
第四节 日照 88
第六节 湿度 90
第五节 蒸发 90
第七节 气压与风 91
第一节 特征 92
第四章 水文 92
第二节 芦山河 93
第三节 芦山河支流 94
第四节 宝兴河 95
第五节 地下水 97
第一节 类型与分布 98
第五章 植被 98
第二节 分区 99
第一节 成因 101
第六章 土壤 101
第二节 类型与分布 102
第四节 肥力与等级 107
第三节 分区 107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08
第七章 自然资源 108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 112
第三节 水资源 113
第四节 生物资源 114
第五节 矿产资源 116
第六节 旅游资源 122
第一节 地震 124
第八章 自然灾害 124
第二节 低温 126
第四节 干旱 127
第三节 洪涝 127
第六节 冰雹 128
第五节 大风 128
第一节 总量 130
第一章 人口变化 130
第五篇 人口 130
第二节 分布 132
第三节 变动 134
第一节 民族 136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36
第四节 普查 136
第二节 性别 137
第三节 年龄 138
第四节 文化 140
第五节 职业 141
第六节 婚姻家庭 143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146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46
第二节 控制多胎生育 147
第四节 提倡“只生一个” 149
第三节 实行晚、稀、少 149
第五节 成效 150
第一节 各业生产 152
第一章 经济发展 152
第六篇 综合经济 152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60
第三节 经济效益 162
第一节 国民收入生产额 167
第二章 国民收入 167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 168
第一节 收入水平 170
第三章 人民生活 170
第二节 消费水平 172
第三节 居住水平 174
第一节 体制 175
第四章 计划管理 175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176
第三节 商品流通计划管理 177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178
第五节 中长期计划编制与实施 179
第一节 体制 180
第五章 物资管理 180
第二节 经营 181
第三节 管理 182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183
第一节 体制 183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183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184
第四节 个体劳动者管理 187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188
第七节 查处违章活动 189
第六节 商标管理 189
第二节 物价政策 190
第一节 体制 190
第七章 物价管理 190
第三节 物价演变 191
第四节 物价检查 192
第五节 物价纪律 193
第一节 体制 194
第八章 标准计量管理 194
第二节 计量管理 195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198
第一节 体制 199
第九章 统计 199
第二节 统计调查 200
第四节 统计监督 203
第三节 统计分析 203
第二节 城镇建设用地管理 204
第一节 体制 204
第十章 土地管理 204
第三节 农村非农业用地管理 205
第七篇 农业 207
第一节 封建所有制 208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208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 210
第二节 农民所有制 210
第一节 气候 214
第二章 生产条件 214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 214
第二节 耕地 215
第三节 农田水利 217
第四节 农机具 218
第五节 劳动力 220
第一节 产业结构 221
第三章 农业结构 221
第二节 作物结构 222
第四章 种植业 223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24
第二节 粮食作物 225
第三节 经济作物 228
第四节 园艺作物 232
第五节 种植技术 235
第一节 家畜饲养 241
第五章 养殖业 241
第二节 家禽饲养 245
第三节 养蚕 养蜂 246
第四节 疫病防治 247
第一节 规模 249
第六章 乡镇企业 249
第二节 结构 2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2
第七章 经营管理 252
第三节 效益 252
第二节 集体农业经营管理 253
第三节 收益分配 254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57
第一节 森林勘查 257
第八篇 林业 257
第三节 林副产品 259
第二节 竹类调查 259
第一节 采种引种 260
第二章 营林生产 260
第四节 野生动物 260
第二节 育苗 262
第三节 植树造林 263
第一节 护林防火 266
第三章 森林保护 266
第二节 封山育林 268
第四节 珍稀动物保护 269
第三节 病虫防治 269
第一节 国营采伐 270
第四章 林木采伐 270
第三节 过量采伐 271
第二节 集体采伐 271
第二节 山林权属 2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72
第五章 林政管理 272
第三节 生产责任制 274
第四节 竹木管理 275
第五节 育林费与育林基金 276
第六节 木材经营 277
第九篇 水利 280
第一节 河谷自流灌溉区 282
第一章 水利区划 282
第三节 中高山水土保持区 283
第二节 低山浅丘缺水区 283
第三节 沬西堰 284
第二节 青龙堰 284
第二章 引水 284
第一节 天生堰 284
第六节 思延堰 285
第五节 芦西堰 285
第四节 沬东堰 285
第八节 玉溪灌溉工程芦山支渠 286
第七节 升隆堰 286
第十节 山溪小堰 287
第九节 清思堰 287
第一节 冬水田 289
第三章 蓄水 289
第三节 水库 290
第二节 山坪塘 290
第一节 传统提灌 291
第四章 提水 291
第二节 机械提灌 292
第一节 发电 293
第五章 水电 293
第三节 电力提灌 293
第一节 水文测报与洪灾 294
第六章 防洪 294
第二节 供电 294
第二节 防洪工程 295
第二节 水产 296
第一节 水土保持 296
第七章 水土保持与水产 296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97
第一节 机构 297
第八章 管理 297
第三节 灌溉管理 298
第四节 水费 299
第十篇 工业 300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301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 301
第二节 集体工业 302
第三节 国营工业 303
第一节 电力 304
第二章 工业门类 304
第二节 煤炭 310
第四节 建材 311
第三节 机械 311
第六节 冶金 313
第五节 磷化 313
第七节 造纸 印刷 314
第九节 加工业 315
第八节 森工 315
第十节 手工业 318
第二节 生产计划 32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20
第三章 工业管理 320
第三节 劳动管理 321
第四节 质量管理 322
第六节 安全管理 323
第五节 科技运用 323
第八节 财务管理 324
第七节 民主管理 324
第九节 全员劳动生产率 327
第一节 “芦山红”花岗石 328
第四章 名优产品 328
第四节 茶叶 329
第三节 陈色香酒 329
第二节 6CR—45型茶叶揉捻机 329
第一节 古道 331
第一章 道路 331
第十一篇 交通 331
第二节 公路 332
第三节 桥梁 337
第四节 渡口 342
第一节 人、畜力工具 343
第二章 交通运输工具 343
第二节 机动车辆 344
第三章 运输 345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346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 347
第三节 运输企业 3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49
第四章 管理 349
第四节 装卸 349
第二节 公路管理 350
第三节 运输管理 351
第四节 交通管理 352
第五节 规费征收 353
第十二篇 邮电 354
第三节 县邮电局 355
第二节 县邮政代办所与邮政局 355
第一章 机构 355
第一节 驿站 355
第一节 邮路 356
第二章 邮政 356
第三节 业务 358
第二节 投递 358
第四节 资费 360
第一节 线路与设备 361
第三章 电信 361
第二节 业务 364
第三节 资费 366
第一节 企业总体管理 368
第四章 管理 368
第二节 技术质量管理 369
第三节 财务和资产管理 371
第十三篇 商业 373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74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 374
第二节 集体商业 375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79
第一节 粮食 383
第二章 粮食油料 383
第二节 食油 389
第一节 工业生产资料 391
第三章 生产资料 391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 392
第一节 百货 394
第四章 日用工业品 394
第二节 五金 交电 化工 395
第三节 石油 煤炭 396
第一节 肉 禽 蛋 397
第五章 副食品 397
第二节 糖 烟 酒 398
第四节 食盐 调料 400
第三节 蔬菜 水产 400
第一节 生漆 401
第六章 农副土特产品 401
第四节 柑桔 402
第三节 棕片 402
第二节 茶叶 402
第六节 牛皮 403
第五节 杂竹 403
第二节 废旧物资 404
第一节 日用杂品 404
第七章 日用杂品 废旧物资 404
第一节 中药 405
第八章 中药 西药 医械 405
第二节 西药 医械 406
第三节 药政管理 408
第一节 饮食业 409
第九章 饮食服务 409
第二节 服务业 410
第一节 县城集市 411
第十章 集市 411
第二节 乡场 412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413
第十四篇 财政 414
第一章 财政收入 415
第一节 农业税 418
第二节 工商税 425
第三节 企业收入 428
第四节 其他收入 429
第六节 预算外收入 430
第五节 上级财政补助 430
第二章 财政支出 432
第一节 行政费支出 434
第三节 民政费支出 435
第二节 事业费支出 435
第五节 其他支出 436
第四节 经济建设支出 436
第七节 地方机动财力安排 437
第六节 上解支出 437
第八节 预算外支出 438
第一节 公债 439
第三章 债券 439
第二节 国库券 4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41
第四章 财税管理 441
第二节 税收征管 442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44
第四节 乡镇财政 449
第五节 监察 审计 450
第一节 私营钱业 451
第一章 机构 451
第十五篇 金融 451
第二节 合作金融 452
第三节 国家银行 453
第一节 种类 454
第二章 货币 454
第二节 流通 456
第三节 管理 457
第一节 民间借贷 460
第三章 信贷 460
第二节 农业信贷 461
第三节 工业信贷 463
第四节 商业信贷 465
第五节 基建信贷 467
第六节 贷款利率 468
第一节 存款 470
第四章 存储 470
第二节 储蓄 472
第三节 存储利率 473
第一节 同城结算 475
第五章 结算 475
第三节 异地结算 476
第二节 县内结算 476
第二节 农业拨款 477
第一节 基建拨款 477
第六章 拨款监督 477
第一节 财政金库 478
第七章 代理业务 478
第一节 险种 479
第八章 保险 479
第二节 债券发行 479
第三节 委托贷款 479
第二节 理赔 480
第一节 街道 481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81
第十六篇 建设与环保 481
第二节 房屋 482
第三节 桥梁 483
第四节 市政设施 485
第一节 乡场 490
第二章 乡村建设 490
第二节 农房 492
第四节 沼气 494
第三节 苗溪茶场 494
第五节 省柴节煤 497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98
第三章 建筑业 498
第二节 建筑技术 499
第二节 “三废”污染 500
第一节 环境状况 500
第四章 环境保护 500
第一节 机构 503
第五章 管理 503
第三节 污染治理 503
第二节 建设规划 504
第三节 建设管理 505
第四节 公房管理 50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10
第一章 国民党芦山县党部 510
第十七篇 党派群团 510
第二节 党务活动 511
第一节 红军长征时中共芦山县地方组织 512
第二节 中共地下组织在芦山活动 512
第二章 中共芦山县地方组织 512
第三节 中共芦山县委 514
第四节 县委重要决策 522
第五节 县委部门工作 524
第二节 民革在芦山活动 529
第一节 民盟芦山小组 529
第三章 民主党派 529
第二节 民社党芦山县党部 530
第一节 三青团芦山分团 530
第四章 其他党派 53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31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31
第五章 群众团体 531
第三节 商业组织 532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533
第五节 妇女组织 534
第六节 科技协会 535
第一节 议事会、临参会和参议会 536
第一章 代议制机关 536
第十八篇 政权 政协 536
第二节 选举省议员、国大代表 53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38
第二章 人民政权权力机关 538
第二节 选举 540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541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42
第五节 县人大常委会 545
第六节 县人大常委会工作 546
第一节 知事公署 549
第三章 行政机关 549
第三节 苏维埃政府 550
第二节 县政府 550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551
第六节 乡(镇)政府 555
第五节 区政府 555
第一节 政协芦山县委 556
第四章 人民政治协商机关 556
第二节 县政协工作 557
第一节 保路风潮 560
第一章 解放前政事 560
第十九篇 政事纪要 560
第二节 抗捐斗争 561
第四节 烟毒之患 564
第三节 红军在芦山 564
第一节 解放芦山 565
第二章 解放后政事 565
第二节 清匪 反霸 减租 退押 566
第三节 土地改革 567
第四节 抗美援朝 568
第五节 “三反”“五反” 569
第七节 整风 反右 570
第六节 互助合作与对私改造 570
第八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571
第九节 反右倾 572
第十节 社教运动 573
第十一节 农业学大寨 574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 575
第十四节 纠正冤假错案 576
第十三节 揭批查 576
第一节 地方武装 578
第一章 武装部队 578
第二十篇 军事 578
第二节 民间武装 579
第三节 人民武装 580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84
第二章 民兵 584
第三节 军事训练 586
第二节 政治教育 586
第五节 业绩 587
第四节 武器管理 587
第二节 扩大红军 589
第一节 募兵 589
第三章 兵役 589
第三节 征兵 590
第六节 预备役 591
第五节 义务兵 591
第四节 志愿兵 591
第一节 川边军及川南边防军 592
第四章 驻军 592
第四节 人民解放军与武警部队 593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 593
第二节 国民革命军与保安部队 593
第一节 红军在芦山战斗 594
第五章 战事 594
第二节 剿灭反共救国军 597
第三节 平息宝盛叛乱 598
第一节 机构 599
第一章 公安 599
第二十一篇 司法 599
第二节 侦查 600
第四节 监所 601
第三节 预审 601
第五节 治安管理 602
第六节 消防 606
第一节 机构 607
第二章 检察 607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08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08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609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09
第一节 机构 610
第三章 审判 610
第六节 监所检察 610
第二节 审判制度 611
第三节 刑事审判 612
第四节 民事审判 613
第七节 案件复查 614
第六节 审判执行 614
第五节 经济审判 614
附:重大案例 615
第二节 法制宣传 616
第一节 机构 61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16
第五节 调解 617
第四节 律师 617
第三节 公证 617
第一节 劳改场队 618
第五章 劳动改造 618
第二节 管教 619
第三节 建设 621
第一节 拥军 623
第一章 优抚 623
第二十二篇 民政 623
第二节 优待 624
第三节 抚恤 627
第一节 回乡老红军安置 628
第二章 安置 628
第四节 褒扬 628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 629
第三节 离退休干部安置 630
第一节 灾害救济 631
第三章 社会救济 631
第四节 其他人员安置 631
第二节 农村救济 634
第三节 扶贫与保险 635
第五节 其他救济 636
第四节 城镇救济 636
第一节 养老敬老 637
第四章 社会福利 637
第三节 麻风治疗 638
第二节 孤儿教养 638
第一节 婚姻 639
第五章 婚姻 殡葬 地名 639
第二节 殡葬 6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41
第六章 管理 641
第三节 地名 641
第二节 经费管理 642
第一节 职工队伍 643
第一章 劳动管理 643
第二十三篇 劳动人事 643
第三节 劳动调配 645
第二节 劳动就业 645
第四节 精简职工 646
第六节 安全生产 647
第五节 劳动保护 647
第一节 干部队伍 648
第二章 人事管理 648
第二节 录用 任免 649
第四节 培训 锻炼 651
第三节 调配 调整 651
第五节 考核 奖惩 652
第六节 科技干部 653
第七节 离休 退休 退职 654
第八节 机构编制 655
第一节 工资 656
第三章 工资 福利 保险 656
第二节 奖金 津贴 补贴 659
第三节 福利 661
第四节 劳动保险 662
第二节 老龄工作 663
第一节 知青工作 663
第四章 知青工作 老龄工作 663
第一节 科研机构 665
第一章 科技组织 665
第二十四篇 科技 665
第二节 服务机构 666
第三节 科技团体 667
第一节 人才普查 668
第二章 科技队伍 668
第二节 职称评定 669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70
第三章 科技活动 670
第三节 科技咨询 671
第二节 技术培训 671
第四节 科技交流 672
第二节 气象测报 673
第一节 科技情报 673
第四章 科技服务 673
第三节 地震测报 674
第一节 科研课题 675
第五章 科技成果 675
第四节 农业区划 675
第二节 科技推广 677
第三节 获奖成果 6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80
第六章 科技管理 680
第三节 项目管理 681
第二节 人才管理 681
第五节 经费管理 682
第四节 成果管理 682
第二十五篇 教育 683
第一节 教育方针 684
第一章 教育制度 684
第三节 课程设置 685
第二节 学制 685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688
第二章 普通教育 688
第二节 幼儿园 689
第三节 小学 690
第四节 中学 693
第一节 师范学校 697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697
第三节 工农业学校 698
第二节 卫生及体育学校 698
第一节 扫盲 699
第四章 成人教育 699
第二节 职工文化补习 700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701
第六节 自修大学 702
第五节 离职进修 702
第四节 函授 刊授 702
第一节 教学改革 703
第五章 教育教学 703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 704
第三节 考试与招生 706
第四节 体育与卫生 707
第五节 勤工俭学 708
第一节 教师队伍 709
第六章 教师 709
第二节 聘任与考核 712
第三节 师资培训 713
第四节 社会地位 714
第五节 经济待遇 715
第一节 校舍 716
第七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716
第三节 经费 717
第二节 设备 717
第一节 机构 718
第八章 教育行政 718
第二节 行政管理 720
第三节 学校管理 721
第一节 化石 石器 723
第一章 文物 723
第二十六篇 文化 体育 723
第二节 古遗址 725
第三节 古墓葬 726
第四节 古建筑 728
第五节 石刻 730
第六节 金属器物 734
第七节 陶瓷 737
第八节 红军文物 739
第一节 文学 741
第二章 文学艺术 741
第三节 摄影 742
第二节 美术 742
第二节 文化馆 743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743
第四节 川戏 743
第三章 群众文化 743
第一节 民间文学 744
第四章 民间文艺 744
第三节 农村文化站 744
第二节 民间音乐 746
第三节 芦山花灯 748
第五节 民间庆坛 752
第四节 民间灯舞 752
第七节 民间文艺搜集整理 753
第六节 民间工艺美术 753
第一节 网点 754
第五章 电影 754
第三节 发行 755
第二节 设施 755
第四节 放映 756
第二节 节目播送 757
第一节 网路设施 757
第六章 广播 电视 录像 757
第三节 电视 758
第二节 新闻报道 759
第一节 报道组 759
第四节 录像 759
第七章 新闻 759
第一节 书店(铺) 760
第八章 图书 760
第二节 发行 761
第二节 续修 762
第一节 始修 762
第九章 县志 762
第三节 新修 763
第一节 传统体育 764
第十章 体育 764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65
第四节 业余培训 766
第三节 学校体育 766
第六节 体育竞赛 767
第五节 师资与人才输送 767
第七节 体育设施 768
第十一章 管理 76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69
第二节 文物管护 770
第三节 图书管理 770
第四节 音像管理 771
第五节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管理 771
第二十七篇 卫生 772
第一章 红军在芦山卫生事业 772
第一节 红军卫校 772
第二节 红军医院 77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73
第三节 工农医药社 773
第二章 卫生防疫 773
第一节 卫生防疫网 773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775
第四节 卫生监督 776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778
第三章 血吸虫病防治 779
第一节 疫情 779
第二节 防治机构 780
第三节 查螺灭螺 780
第四节 粪管水管 781
第五节 查病治病 782
第六节 成效 783
第四章 医疗 784
第一节 医院 784
第二节 医疗设备 786
第三节 中医 788
第四节 西医 789
第五节 草医 792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 793
第五章 妇幼保健 793
第一节 妇幼保健网 79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794
第三节 儿童保健 7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97
第二节 卫生队伍 797
第六章 卫生管理 797
第三节 公费医疗管理 798
第四节 医药管理 799
第五节 药价管理 800
第一章 家庭 家族 801
第一节 家庭 801
第二十八篇 社会风俗 801
第二节 家族 802
第二章 宗教 803
第一节 佛教 803
第二节 道教 805
第三节 天主教 805
第四节 基督教 807
第三章 帮会 会道门 行会 808
第一节 帮会 808
第二节 会道门 809
第三节 行会 811
第四章 习俗 812
第一节 妆饰 812
第二节 饮食 813
第三节 住宅 815
第四节 生活用具 815
第五节 婚姻 816
第六节 丧葬 817
第七节 祝贺 818
第八节 节日 819
第九节 祀典 庙会 821
第十节 陋俗 823
第五章 风尚 825
第一节 修桥铺路 825
第二节 捐资办学 826
第三节 拾金不昧 826
第四节 助人为乐 827
第五节 男女平等 827
第六节 尊老爱幼 828
第七节 劳动光荣 828
第八节 拥军爱民 829
第九节 创文明单位 五好家庭 829
第六章 方言 830
第一节 方音 830
第二节 词汇 831
第三节 谚语 833
第四节 歇后语 836
第五节 亲属称谓 837
第二十九篇 人物 838
第一章 传记 839
第二章 名录 852
第三十篇 杂录 866
后记 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