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对21世纪中国文学的期望 王晓明 1
卷一 自问自答自省自供 3
谁的“人类”? 李锐 3
世界 韩少功 10
墙下短记 史铁生 26
以笔为旗 张承志 34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37
时代:阅读与仿制 张炜 49
长篇小说的写作 余华 55
长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 格非 62
感情和技术 王安忆 66
刺丛里的求索 王晓明 76
无月的遥想 陈思和 92
学者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 98
深刻的片面 黄子平 105
拒绝遗忘 钱理群 110
缺乏想象力的时代 吴亮 116
好作家,或者重要的作家 南帆 122
面临选择 李陀 125
物的挤压——我们的文学现实 李洁非 129
在文学创新中被悬置的文化身份 陈晓明 141
变质的时代 徐敬亚 149
写作的限度——《耻辱手记》跋 摩罗 158
面对评论家 方方 163
故乡与生命 王必胜 168
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 莫言 171
自在篇——文外谈文之一 贾平凹 177
心境若干 朱苏进 182
创作中的虚实——残雪与日野启三的对话 残雪 185
我与文学的冲突 北村 197
创作手记二题 苏童 202
写作是一种对话——《1937年的爱情》后记 叶兆言 206
回归本土——长篇小说《石门夜话》后记 龙凤伟 209
生活的暗示——《陈村文集》自序 陈村 214
我给我命名 蒋韵 218
《铁凝文集》自序五章 铁凝 221
虚幻的台阶和穿越的失落——关于小说的漫想与漫记 池莉 230
仰仗土地的文化 阎连科 241
文集自序 周大新 245
《文化苦旅》自序 余秋雨 250
散文小议 周涛 254
诗的成人礼 舒婷 258
断想·1996 于坚 260
面向心灵的写作 翟永明 274
重新做一个诗人 王小妮 276
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 285
我的道路是一条绳索 陈染 288
小说与故事 韩东 291
绝望的写作 刁斗 295
面向灵魂的说话声 王彪 301
一种状态 张旻 307
林白手记三篇 林白 310
卷二 作家眼中的作家 319
分享张承志 朱苏进 319
张炜三说 王延辉 325
韩少功印象 蒋子丹 332
今日史铁生 胡健 343
感觉莫言 张志忠 347
记王安忆 刘庆邦 352
侠骨柔肠——贾平凹印象 真子 358
返回原欲——铁凝阅读印象 季红真 362
朱苏进的另一面 王彬彬 365
老派作家叶兆言 鲁羊 365
与小说无关——北村印象 谢有顺 376
陈村:为谋生而写作,或为理想而写作的挣扎 吴俊 380
雅人陈军 洪治纲 386
扎西达娃:无所归属 季红真 392
语言中的方方 林白 395
感觉余秋雨 王国伟 401
海边那座麦城 余秋雨 403
欣赏周涛 丁临一 407
纯净的眼睛,纯粹的语言——吕新印象 李锐 411
一个人时竟陌生——说说蒋子丹 刘舰平 416
试一试解读宗仁发 海男 423
背窗而立——迟子建印象 毕淑敏 430
徐小斌之谜 傅北玲 433
走近徐坤 徐小斌 443
孤独让她如此美丽——陈染印象 许纪霖 450
印刁斗象 马原 454
秋日的天空——张旻印象 林舟 457
卷三 作家笔下的批评家 465
重建象牙塔——陈思和印象 王安忆 465
抒情的批评家——王晓明印象 摩罗 470
张承志论 薛毅 477
知识分子南帆 北村 496
阅读城市——吴亮印象 杨小滨 502
蔡翔其人 吴亮 507
李洁非印象 李锐 510
谈朱大可的“迷津” 郑敏 513
个人体验与探索求真——说说吴俊 钱谷融 521
夏中义印象 武跃速 526
想像的补偿——吴洪森印象 摩罗 530
“缘木求鱼”——谈鲁枢元 王蒙 535
读雷达的抒情散文 贾平凹 541
任何事情开始时都是梦——我看周政保 周涛 545
平平淡淡才是真——王必胜印象 潘凯雄 551
潘凯雄印象二三 余华 559
初识戴锦华 徐坤 562
认识孙郁 许谋清 568
心灵深处的对话与冲击——谈郜元宝《拯救大地》 王蒙 570
张新颖:我们如何表达自己 陈思和 573
天才谢有顺 北村 580
送吴方 何志云 585
暮春时节的雷雨——缅想胡河清 王晓明 593
卷四 寻找大师 599
读《矮纸集》兼及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 李国涛 599
王蒙:从纯粹到杂色 孙郁 613
历史的警觉——读韩少功1985年之后作品 南帆 626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张闳 641
史铁生论 胡河清 654
追摹本色 赋到沦桑——《厚土》的余音 吴方 666
王安忆的新神话——一个理论探讨 李洁非 673
张炜:需要第四次腾跳 摩罗 681
尤凤伟的故事 张炜 688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 张志忠 691
于坚和“口语诗” 张柠 705
大师没有现身 谢有顺 712
无边的写作——读《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 汪晖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