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儒家伦理概说 1
第一节 “伦理”释义 1
第二节 儒家伦理的历史渊源 4
一、宗法伦理在周初的建设 5
二、宗法伦理在孔子之前的发展 11
第三节 孔子对儒家伦理的建构 12
一、孔孔基于仁之建构 14
二、孔子基于礼之建构 20
第二章 先秦儒家诸子与《春秋》 22
第一节 孔子与《春秋》 22
一、孔子编撰《春秋》 26
二、孔子于《春秋》之功过 32
第二节 孟子与《春秋》 34
一、孟子对《春秋》地位的提升 35
二、孟子强调《春秋》义理 46
第三节 荀子与《春秋》 48
一、荀子对《春秋》特点的概括、强调 51
二、荀子对《春秋》之不足的评价 54
附:庄子与《春秋》 56
第三章 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 62
第一节 “述而不作”与《春秋》的叙事动机 62
第二节 王道与《春秋》的叙事视角 71
第三节 礼与《春秋》的“属辞比事” 75
第四节 信与《春秋》叙事的“不隐” 81
第五节 尊尊、亲亲、贤贤与《春秋》叙事的讳笔 86
第六节 言必及义与《春秋》的“常事不书” 91
第七节 “正名”与《春秋》的“微言大义” 96
第四章 《春秋》叙事与先秦其他史书叙事 101
第一节 概说 101
第二节 《春秋》叙事与《左传》叙事 103
一、《左传》传《春秋》 103
二、《左传》据经叙事 109
三、《春秋》、《左传》在叙事笔法上的异同 114
第三节 《春秋》叙事与《国语》叙事 118
一、左丘明“为”《国语》 118
二、《春秋》、《国语》在叙事上的相同点 122
三、《春秋》、《国语》在叙事上的不同点 129
第四节 《春秋》叙事与《吕氏春秋》叙事 133
一、《吕氏春秋》“宗仰获麟之意” 133
二、《春秋》、《吕氏春秋》在叙事上的异同 135
第五章 《春秋》叙事与秦后史书叙事 139
第一节 概说 139
第二节 《春秋》叙事与《史记》叙事 141
一、司马迁对孔子、儒家学派和《春秋》的推崇 142
二、《春秋》、《史记》叙事目的的异同 146
三、《史记》对《春秋》叙事笔法的继承 151
四、《史记》对《春秋》叙事笔法的发展 158
第三节 《春秋》叙事与《汉书》叙事 160
一、班固规范《汉书》体例以“道名分” 164
二、班固在《汉书》叙事中亦寓褒贬 166
第四节 《春秋》叙事与欧阳修的史书叙事 170
一、欧阳修的历史著作及其拟《春秋》情结 171
二、《新五代史》对《春秋》叙事笔法的继承及发展 179
二、《新唐书·本纪》叙事亦取法于《春秋》 185
第五节 《春秋》叙事与《资治通鉴》叙事 187
一、《资治通鉴》叙事对直书笔法的继承及发展 190
二、《资治通鉴》叙事亦寓褒贬 192
第六章 《春秋》叙事与古代史学 195
第一节 概说 195
第二节 《春秋》叙事与刘勰的史学观点 197
一、史书“征圣” 199
二、史书“宗经” 201
第三节 《春秋》叙事与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203
一、史书“道名分” 206
二、史书“彰善贬恶” 210
三“惑经”论并非否定《春秋》 213
第四节 《春秋》叙事与章学诚的史学观点 215
一、史之大原,本乎《春秋》 217
二、史德“非夫子”“不足当” 221
第七章 《春秋》叙事与古代小说叙事 224
第一节 概说 224
第二节 《春秋》叙事与《三国演义》叙事 226
一、罗贯中“有志图王”与《三国演义》效法《春秋》叙事 227
二、《三国演义》以正统观叙事 233
三、《三国演义》在直书、虚构中寓褒贬 239
第三节 《春秋》叙事与《水浒传》叙事 242
一、《水浒传》“纪外叙事” 242
二、《水浒传》叙事使用直书和“皮里阳秋”之法 246
三、《水浒传》有维护忠义之意旨 249
第四节 《春秋》叙事与《西游记》叙事 252
一、《西游记》“实寓《春秋》之大义” 252
二、《西游记》指摘时弊,惩恶扬善 256
三、《西游记》有维护伦理纲常之意旨 260
第五节 《春秋》叙事与《金瓶梅》叙事 262
一、《金瓶梅》是一部春秋大传 263
二、《金瓶梅》直书实录 268
三、《金瓶梅》有裨益风化之意旨 272
四、“劝百讽一”:性之直书与褒贬的悖离 277
第六节 《春秋》叙事与《聊斋志异》叙事 282
一、《聊斋志异》“史家列传体”兼小说传奇体 283
二、《聊斋志异》“窃取《春秋》微显志晦之旨” 287
三、《聊斋志异》窃取《春秋》“等削予夺之权” 289
四、《聊斋志异》“于世道人心,亦不无少补” 291
第七节 《春秋》叙事与《红楼梦》叙事 292
一、《红楼梦》有取于孔子及其门人 293
二、《红楼梦》“经”、“传”一体 299
三、《红楼梦》欲借女儿“达王事” 306
四、《红楼梦》棎寻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309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