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药理学的性质与学科任务 1
第二节 药物学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2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5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与效应 5
一、药物的作用与基本作用方式 5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6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6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7
一、药物作用机制的分类 8
二、受体学说 8
第三节 构效关系 9
第四节 量效关系 10
一、量效曲线 10
二、药物的量反应与质反应 11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3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13
一、被动转运 13
二、主动转运 14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5
一、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5
二、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6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17
四、药物的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18
第三节 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19
第四节 药物消除的基本概念 19
一、房室模型 19
二、药物消除的方式 19
三、半衰期 20
四、血药稳态 20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2
第一节 药物因素 22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22
二、药物的剂量与剂型 22
三、给药途径 22
四、给药时间及给药间隔 23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23
第二节 机体因素 24
一、年龄与性别 24
二、营养状态 24
三、疾病状态 24
四、精神状态 24
五、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 25
第三节 环境因素 25
一、居所环境 25
二、温度 25
三、疾病的诊断与用药安排 25
四、保护性医疗措施 25
五、合理的营养膳食 26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因素 26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28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 28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28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29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32
一、直接作用于受体 32
二、影响递质 32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32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34
第一节 M、N胆碱受体激动药 34
第二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35
第三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36
第四节 胆碱酯酶抑制药 36
一、胆碱酯酶 36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 36
三、胆碱酯酶复活药 38
四、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防治 40
第七章 M胆碱受体阻断药 42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42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45
一、合成扩瞳药 45
二、合成解痉药 45
第八章 N胆碱受体阻断药 47
第一节 N1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 47
第二节 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48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48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49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2
第一节 α受体激动药 52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52
二、α1受体激动药 54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 54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57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 57
二、β1受体激动药 58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1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 61
一、α1、α2受体阻断药 61
二、α1受体阻断药 63
三、α2受体阻断药 63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63
一、β1、β2受体阻断药 64
二、β1受体阻断药 64
三、α、β受体阻断药 65
第十一章 局部麻醉药 67
一、局麻药的应用方法 67
二、局麻药的分类及作用 67
三、临床常用局麻药 68
四、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68
第十二章 全身麻醉药 70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70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71
第三节 复合麻醉 72
第十三章 镇静催眠药 74
第一节 苯二氮类 74
第二节 巴比妥类 76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77
第十四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80
第一节 抗癫痫药 80
第二节 抗惊厥药 83
第十五章 抗帕金森病药 86
第一节 拟多巴胺类药 86
第二节 中枢性抗胆碱药 88
第十六章 抗精神失常药 90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90
一、吩噻嗪类 91
二、硫杂蒽类 93
三、丁酰苯类 93
四、其他类 94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症药 94
一、抗抑郁症药 94
二、抗躁狂症药 95
第三节 抗焦虑药 96
第十七章 镇痛药 98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98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101
第三节 非麻醉性镇痛药 103
第四节 阿片受体拮抗剂 103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药 106
第一节 概述 106
第二节 水杨酸类 107
第三节 苯胺类 109
第四节 吡唑酮类 109
第五节 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110
第六节 抗痛风药 112
第十九章 中枢兴奋药 114
第一节 大脑皮质兴奋药 114
第二节 延脑呼吸中枢兴奋药 115
第二十章 抗高血压药 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一、高血压的定义、病因、危害及分类 118
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19
三、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19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120
一、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药 120
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 123
三、主要影响血容量的降压药 125
四、钙离子拮抗剂 126
五、干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 126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129
第二十一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32
第一节 强心苷 133
第二节 非强心苷类的正性肌力作用药 139
第三节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血管扩张药 139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41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143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基础 143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43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45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146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146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47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47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147
二、Ⅱ类药——β受体阻断药 152
三、Ⅲ类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52
四、Ⅳ类药——钙拮抗药 153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原则 155
第二十三章 抗心绞痛药 158
第一节 概述 158
一、心绞痛的概念、分类 158
二、影响心肌供氧及耗氧的因素 158
三、抗心绞痛药物分类 159
第二节 常用抗心绞痛药 159
一、硝酸酯类和亚硝酸酯类 159
二、β受体阻断药 161
三、钙拮抗剂 162
第二十四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65
第一节 调血脂药 165
第二节 抗氧化剂 169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类 170
第四节 保护动脉内皮药 170
第二十五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173
第一节 利尿药 173
一、肾脏的生理基础与利尿药作用部位 173
二、常用的利尿药 176
第二节 脱水药 180
第二十六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183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 184
第二节 H2受体阻断药 185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189
第一节 抗凝血药 189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193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194
第四节 促凝血药 195
第五节 抗贫血药 196
第六节 促进白细胞生成药 199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剂 199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03
第一节 平喘药 203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03
二、M受体阻断药 204
三、茶碱类 205
四、肥大细胞稳定药 205
五、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 206
第二节 祛痰药 206
一、刺激性祛痰药 206
二、粘痰溶解药 207
第三节 镇咳药 207
一、中枢性镇咳药 208
二、外周性镇咳药 208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11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11
一、抗酸药 211
二、胃酸分泌抑制药 212
三、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213
四、粘膜保护药 213
第二节 助消化药 214
第三节 止吐药 215
第四节 泻药 216
一、容积性泻药 217
二、接触性泻药 217
三、润滑性泻药 218
第五节 止泻药 218
第六节 利胆药 219
第三十章 子宫兴奋药 222
第三十一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227
第一节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227
一、性激素分泌与调节方式 227
二、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227
第二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228
一、雌激素类药 228
二、抗雌激素类药 229
第三节 孕激素类药 230
第四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231
一、雄激素类药 231
二、同化激素类药 232
第五节 避孕药 232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232
二、抗着床避孕药 233
三、男性避孕药 233
第三十二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36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36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37
一、硫脲类 237
二、碘及碘化物 238
三、放射性碘 239
四、β受体阻断药 239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41
第一节 胰岛素 241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42
一、磺酰脲类 243
二、双胍类 243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44
第三十四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46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246
第二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50
一、促皮质素 250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250
第三节 盐皮质激素 250
第三十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 253
第一节 抗感染药物的类型 254
一、抗细菌感染药物 254
二、抗真菌药物 257
三、抗病毒药物 257
四、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物 257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58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58
二、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259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259
四、抑制核酸合成 259
五、抗叶酸代谢 259
六、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 260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60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260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62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263
四、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264
第三十六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266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266
一、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266
二、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268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 271
一、磺胺类药物概述 271
二、常用磺胺药 272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273
一、甲氧苄啶 273
二、硝基呋喃类药 274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77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277
一、药理作用机制 277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 278
三、细菌耐药性 278
第二节 青霉素类 279
一、青霉素 279
二、半合成青霉素类 281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 285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285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 287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 288
第四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89
一、头霉素类抗生素 289
二、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290
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290
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91
五、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91
第三十八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295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95
第二节 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 298
第三节 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298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301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301
第二节 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03
第三节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306
第四十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309
第一节 四环素类 309
第二节 氯霉素类 312
第四十一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316
第一节 抗真菌药 316
第二节 抗病毒药 319
第四十二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22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322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322
二、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325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325
第四十三章 抗疟药 328
第一节 疟原虫生活史及抗疟药作用环节 328
一、有性生殖阶段 328
二、无性生殖阶段 328
第二节 常用抗疟药及其分类 330
一、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 330
二、主要用于控制疟疾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331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332
第四十四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334
第一节 抗阿米巴病药 334
第二节 抗滴虫病药 336
第四十五章 抗血吸虫病药及抗丝虫病药 338
第一节 抗血吸虫病药 338
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 339
第四十六章 抗肠蠕虫药 341
第一节 广谱驱肠蠕虫药 341
第二节 其他抗肠蠕虫药 343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一、细胞增殖动力学 345
二、抗恶性肿瘤药作用机制与分类 346
三、抗恶性肿瘤药物的毒性与防治 347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348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348
二、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350
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353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354
五、激素类 356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357
第四十八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360
第一节 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 360
一、免疫应答反应 360
二、免疫病理反应 361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 361
一、免疫抑制药的作用特点 361
二、临床应用原则 362
三、不良反应 362
四、常用的免疫抑制药 362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 363
一、微生物制剂 364
二、化学制剂 364
三、免疫系统产物 365
中文药名(汉语拼音)索引 367
附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374
参考书目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