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辛亥革命运动发生的背景 1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 1
一、帝国主义侵略引起的民族危机 1
(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1
(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列强的瓜分狂潮 4
二、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9
(一)清王朝的衰落 9
(二)洋务运动的破产 13
三、各族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兴起 17
(一)各族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7
(二)各族人民反抗清朝政府封建压迫的斗争 22
(三)会党的反清活动 26
(四)辛亥革命运动以前的“排满”问题 30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34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4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4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9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困难 44
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和特点 49
(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构成 49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55
三、西学的传播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59
(一)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改革主张 59
(二)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63
第二章辛亥革命运动的开端 68
第一节孙中山早期的思想与活动 68
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酝酿 68
(一)救国、反清思想的萌生 68
(二)要求和平改革的活动 73
二、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 77
(一)檀香山兴中会与香港兴中会 77
(二)兴中会的广州起义密谋 83
第二节 广州起义密谋失败后孙中山的斗争与探索 87
一、清政府对孙中山的迫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 87
发展 87
(一)“伦敦被难”事件 87
(二)“伦敦被难”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展 92
二、孙中山早期寻求盟友的活动 97
(一)孙中山向国外寻求同情与支持 97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合作的试探 104
(三)革命派、保皇派联络会党的活动与自立军起义 109
三、惠州起义与洪全福起义密谋 115
(一)孙中山运动两广独立与发动惠州起义 115
(二)洪全福广州起义密谋 122
第三章 辛亥革命运动的兴起 127
第一节《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社会 127
一、《辛丑条约》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深刻影响 127
(一)列强“保全”政策的实质 127
(二)清廷被迫推行“新政” 133
(三)袁世凯与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 137
二、人民群众反帝反清斗争的新发展 143
(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 143
(二)人民群众反帝反清斗争的发展 146
(三)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55
(四)1905年的反美爱国运动 157
第二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 161
一、留学生政治觉悟的提高 161
(一)留学生爱国运动的开始 161
(二)革命报刊的创办与爱国爱乡思想的宣传 167
(三)国内外学生运动互相激荡 170
二、国内新型知识分子群的革命化 176
(一)新型知识分子群的成长和国内学潮的高涨 176
(二)民主革命与建立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 180
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办量的聚结 185
(一)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185
(二)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 191
(三)革命势力的发展及其对保皇派的批判 194
第四章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 198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198
一、同盟会的建立 198
(一)同盟会的筹建 198
(二)同盟会的成立 202
(三)同盟会的国内分支机构及其活动 207
(四)同盟会在海外华侨中的组织 212
(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 217
二、同盟会的三民主义政纲和革命方略 217
(二)同盟会实施三民主义的革命方略 224
第二节 同盟会领导的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229
一、革命报刊的创办 229
(一)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229
(二)同盟会在国内外各地创办的报刊 233
一、积极开展思想战线的斗争 238
(一)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238
(二)革命派对封建伦理、纲常等旧思想的批判 244
第三节 同盟会领导进行的军事斗争和暗杀活动 248
一、同盟会武装起义的第一次高潮 248
(一)萍、浏、醴大起义 248
(二)同盟会领导的南中国边境6次起义 254
(三)同盟会员在四川发动的几次起义 262
(四)同盟会员联络东北“马侠” 265
(一)广州防营与新军起义 267
二、同盟会武装斗争的第二次高潮 267
(二)四川广安、嘉定、黔江之役 272
(三)广州“三·二九”起义 275
三、同盟会员的暗杀活动 282
(一)暗杀满族王公大臣的活动 282
(二)暗杀汉族官吏的活动 286
第四节 革命派其他组织领导的反清起义与全国各族人民的 288
自发斗争 288
一、光复会与岳王会发动的两次起义 288
(一)光复会领导的皖浙起义 288
(二)岳王会发动的安庆新军之役 293
二、全国各族人民自发斗争的蓬勃高涨 297
(一)下层群众的抗捐抗税斗争 297
(二)各地的抢粮与抗租风潮 301
(三)秘密会社的反抗斗争 305
(一)立宪的酝酿和五大臣出洋考察 310
第五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与立宪运动的开展 310
一、清朝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310
(二)官制改革与满汉官僚及统治集团矛盾的加剧 315
(三)各省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的成立 320
(四)皇族内阁的建立和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325
二、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及其对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328
(一)立宪派政治团体的建立 328
(二)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及清廷对请愿的压制 332
(三)立宪派对清廷态度的转变及其分化 339
第六节同盟会的分裂及其对长江流域的经营 344
一、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纠纷 344
(一)同盟会内部的政治分歧 344
(二)同盟会的人事纠纷与“倒孙”风潮 347
(一)共进会的成立及其对两湖等地区的经营 350
二、同盟会的分裂及其会员对长江流域的经营 350
(二)光复会的重建与分裂倒退活动 354
(三)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建立及其转谋武汉 358
第七节收回利权运动与保路风潮的兴起 362
一、收回路矿权运动的兴起 362
(一)收回矿权的斗争 362
(二)收回路权的斗争 367
二、保路运动的蓬勃发展 372
(一)清朝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372
(二)湘、鄂、粤的保路运动 374
(三)四川保路运动和保路同志军起义 377
第五章辛亥革命运动的高涨 382
第一节武昌首揭义旗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82
一、武昌起义的筹备与发动 382
(一)湖北新军革命团体的发展 382
(二)文学社同共进会的合作 386
(三)起义的准备 388
(四)首义告捷 392
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396
(一)军政府的组织及其内部的斗争 396
(二)军政府的革命政策和外交活动 404
(三)武汉保卫战 410
三、革命向湖北各地发展 415
(一)革命党人在湖北各地的活动 415
(二)湖北各地的反清斗争和独立 417
四、鄂军入川和资州起义 420
第二节各省纷起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 423
一、湖南、江西、安徽三省起义 423
(一)湖南 423
(二)江西 426
(三)安徽 428
(一)陕西 431
二、陕西、山西独立 431
(二)山西 434
三、上海和东南沿海各省独立 437
(一)上海 437
(二)浙江 439
(三)江苏 441
(四)广东 444
(五)福建 446
四、西南各省独立 449
(一)云南 449
(二)贵州 451
(三)四川 454
(四)广西 457
(一)直隶 459
五、直隶、河南、山东三省革命党人起义 459
(二)河南 462
(三)山东 464
六、东北和西北各省响应 466
(一)奉天、吉林、黑龙江 466
(二)新疆、甘肃 470
第三节清朝政府统治的解体 473
一、城乡人民群众对辛亥革命运动的支持 473
(一)城镇人民积极支持革命党人的斗争 473
(二)农村各族人民奋起反抗 478
二、立宪派在各省以“和平独立”方式赞成革命 482
(一)立宪派的应变策略 482
(二)立宪派对清政府的失望 486
三、清朝政府统治的解体 490
(一)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 490
(二)清朝政府失去控制能力 493
第六章 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与失败 495
第一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的 495
胜利 495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 495
(一)临时政府的筹建 495
(二)临时政府的建立 499
(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503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507
(一)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507
(二)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511
(三)临时政府各项政策的局限性 516
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危机 519
一、外交上的阻力与财政上的困难 519
(一)帝国主义列强拒绝贷款和承认临时政府 519
(二)临时政府财政上的困窘 523
二、同盟会的公开与组织的涣散 526
(一)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加剧及组织的分化 526
(二)同盟会的公开与国民党的成立 529
三、立宪派与旧官僚的破坏活动 533
第三节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536
一、袁世凯东山再起 536
(一)中外反动势力对袁世凯的扶植 536
(二)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的阴谋活动 540
(三)南北妥协和清王朝的覆灭 543
(四)临时总统孙中山辞职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548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结束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 552
开始 552
(一)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临时政府北迁 552
(二)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确立 556
(一)孙中山让权后的活动 560
第四节 “二次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运动的结束 560
一、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的民初政局 560
(二)第一届国会选举和宋教仁被刺 564
(三)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引起的风潮 568
二、“二次革命”的爆发 573
(一)袁世凯的备战 573
(二)“二次革命”爆发和各省响应 576
三、“二次革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 579
(一)“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579
(二)“二次革命”的历史意义 582
四、辛亥革命运动失败后反动势力的猖獗 584
第七章 辛亥革命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和失败 588
原因 588
第一节 辛亥革命运动的性质 588
一、新旧“反满论” 588
二、非“真正的革命”说 591
三、“全民革命”说 594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 596
第二节 辛亥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 599
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与历史新纪元的 599
开始 599
二、民主共和思潮的高涨与社会观念的更新 602
三、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04
第三节 辛亥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606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局限 606
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软弱 609
三、帝国主义支持封建势力顽固反抗 612
第四节 辛亥革命运动的历史启示 614
辛亥革命运动大事年表 618
后记 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