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1723733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 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3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7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7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8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9

四、元、天、阴阳、五行 11

五、四时 13

六、人副天数 17

七、性情 18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21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24

十、灾异 28

十一、历史哲学 29

十二、《春秋》大义 33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39

一、纬与谶 39

二、所谓象数之学 40

三、阴阳之数 42

四、八卦方位 44

五、卦气 46

六、孟喜、京房 48

七、音律配卦 51

八、其他纬书 53

九、阴阳家与科学 56

一、“古学”与刘歆 57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57

二、扬雄 58

(1) 《太玄》 59

(2) 《法言》 63

三、王充 65

(1) 自然主义 66

(2) 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 66

(3) 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 69

(4) 方法论 69

(5) 性说 70

(6) 对于命运之见解 71

一、玄学家与孔子 74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74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75

三、阮籍、嵇康、刘伶 81

四、《列子》中惟物论及机械论 85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86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93

一、向秀与郭象 93

二、“独化” 94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96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97

五、“无为” 99

六、圣智 101

七、“逍遥” 103

八、“齐物” 105

九、“至人” 108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111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111

二、佛家与道家 112

三、“六家七宗” 114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120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122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122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124

八、僧肇之船苦无知义 125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126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133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137

一、吉藏之二谛义 137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139

(1) 唯识教双离空有 140

(2) 识之四分 140

(3) 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141

(4) 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144

(5) 一切唯识 146

(6) 三性、三无性、真如 152

(7) 转识成智 153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156

(2) “辨色空” 157

(1) “明缘起” 157

(4) “显无相” 158

(3) “约三性” 158

(5) “说天生” 159

(6) “论五教” 159

(7) “勒十玄” 161

(8) “括六相” 163

(9) “成菩提” 164

(10) “入涅槃” 165

(11)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 165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167

(1) 真如、如来藏 167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167

(2) 三性 169

(3) 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171

(4) 万法互摄 172

(5) 止观 174

(6) 诸佛染性 175

(7) 觉与不觉 176

(8) 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 178

(9) 湛然“无情有性”之说 178

二、慧能、神会、宗密 179

(1) 慧能、神会与禅宗 179

(2) 无念 180

(3) 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 182

(4) 宗密所述禅宗七家 184

(5) 宗密和会“宗”“教” 190

(6) 宗密所述之五教 191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197

一、韩愈 197

二、李翱 199

三、道学与佛学 204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205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207

一、周濂溪 209

(1) 《太极图说》 209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209

(2) 《太极图说》与《通书》 212

二、邵康节 215

(1) 太极与八卦 216

(2) 先天图及其他图 218

(3) 特殊的事物之发生 222

(4) 人与圣人 222

(5) 世界年表 224

(6) 政治哲学 227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228

一、张横渠 228

(1) 气 228

(3) 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 230

(2) 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 230

(4) 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 232

(5) 性说 233

(6) 天人合一 235

(7) 对于“二氏”之批评 237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237

(1) 天理 238

(2) 对于佛氏之批评 242

(3) 形上、形下 243

(4) 气 244

(5) 性 245

(6) 阴阳、善恶之消长 247

(7) 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 248

(8) 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 251

第十三章 朱子 254

一、太极 254

二、气 259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261

四、人物之性 263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267

六、政治哲学 269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271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274

一、陆象山 274

二、杨慈湖 277

三、朱陆异同 280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284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285

六、王阳明 286

(1) 《大学问》 286

(2) 知行合一 289

(3) 朱王异同 289

(4) 对于“二氏”之批评 292

(5) 爱之差等 293

(6) 恶之起源 294

(7) 动静合一 296

(8) 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 297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 299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302

一、汉学与宋学 302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 303

(1) 理、气 304

(2) 性、形 308

三、戴东原 312

(1) 道、理 312

(2) 性、才 315

(3) 求理之方法 318

(4) 恶之起源 320

(5) 东原与荀子 321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324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324

二、康有为 325

(1) 孔子立教改制 325

(2) 《大同书》 328

三、谭嗣同 331

(1) 仁与“以太” 332

(2) 有无与生灭 332

(3) 大同之治 334

(4) 论教主 335

四、廖平 336

(1) 经学一变 337

(2) 经学二变 338

(3) 经学三变 339

(4) 经学四变 341

(5) 经学五变 342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 343

原儒墨 347

原儒墨补 374

原名法阴阳道德 381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392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423

审查报告一(陈寅格) 432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 434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 439

校勘后记(蔡中德)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