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一、《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编写目的 1
二、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2
三、预防医学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展望 3
第一部分 总论 9
第一章 微生物与人 9
第一节 微生物世界 9
一、微生物与生物进化 9
二、微生物与生物界的位置 10
三、微生物的种类 11
四、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作用 12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2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卫生和健康 13
一、微生物与发酵工业 13
三、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15
四、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 16
第二章 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微生物生态 19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概念 19
一、生态学与微生物生态学 19
二、生物圈与生境 20
三、微生物的种群与群落 20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1
一、最低量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22
二、非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3
三、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6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28
一、一般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29
二、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30
三、自然疫源地 31
第四节 生物环境中的微生物 32
一、人体的正常菌群 32
二、微生物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 36
三、悉生生物 37
第五节 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38
一、增殖环境 38
二、静止环境 39
第三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4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41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41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42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45
四、细菌L型 49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50
一、细菌的营养 50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 51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 52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56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56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 57
第四节 细菌分类与命名 59
一、细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59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 59
三、细菌命名和命名法规 60
四、细菌分类法 61
二、噬菌体的化学组成 67
一、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 67
第四章 噬菌体 67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67
三、噬菌体的抵抗力 68
第二节 列性噬菌体 68
一、噬菌体的分类 68
二、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 68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70
一、溶原菌的特性 71
二、溶原性转换 72
三、转导 73
第四节 噬菌体的检查研究方法 74
一、噬菌体的分离 74
二、溶原性细菌的检查 74
四、噬菌体的保存 75
三、噬菌体的检测 75
第五节 噬菌体的应用 76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76
二、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76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 76
四、噬菌体与微生物发酵工业 76
第五章 细菌的遣传与变异 78
第一节 细菌遣传的物质基础 78
一、细菌染色体 78
二、质粒 78
第二节 细菌变异的机理 79
一、基因突变 79
二、基因转移 82
三、基因重组 85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86
二、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86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与实际应用 86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89
第一节 细菌的寄生性——共生与感染 89
一、微生物的微生态学 89
二、条件致病菌及其致病条件 90
三、病原菌及其特点 90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过程 91
一、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91
二、细菌的侵入及其致病性 93
三、细菌的感染类型及结局 99
一、非特异性免疫 100
第三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100
二、特异性免疫 101
第七章 其他微生物的基本性状 105
第一节 衣原体 105
一、生物学性状 1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5
三、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06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 107
一、生物学性状 1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8
三、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 108
第三节 支原体 109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概述 110
三、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10
一、生物学性状 1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0
第四节 螺旋体 111
一、生物学性状 1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2
三、主要病原性螺旋体 113
第八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114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114
一、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14
二、真菌的分类系统 114
三、真菌的分类等级与命名 115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15
三、孢子 116
二、菌丝 116
一、细胞 116
四、菌落 118
第三节 真菌的生理与繁殖 118
一、真菌的营养 118
二、真菌的生长与繁殖方式 119
三、外界因素对真菌的影响 119
第四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20
一、致病性 120
二、免疫性 121
第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2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23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23
二、病毒的化学成分 123
三、病毒的结构 125
四、亚病毒因子 126
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27
一、按核酸类型分类 127
二、按传播途径及临床致病特征分类 128
三、病毒的命名 129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129
一、病毒的超级寄生性 129
二、病毒的复制增殖性 130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33
一、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133
二、病毒变异的类型 134
三、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变异 135
四、病毒的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36
二、化学因素 137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37
一、物理因素 137
第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38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38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138
二、病毒的感染过程 140
三、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141
四、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141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结局 144
一、隐性感染 145
二、显性感染 145
三、病毒的先天性感染 146
一、干扰素-α抗病毒作用特点 147
第三节 干扰素及其抗病毒机制和应用 147
二、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148
三、应用 148
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 150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150
一、消毒 150
二、灭菌 150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分级 151
一、被消毒与灭菌器材的分级 151
二、消毒与灭菌方法的分级 151
三、消毒剂的分级 151
四、各种分级的综合应用 152
第三节 微生物对杀灭因子的耐受力 152
一、对物理因子的耐受力 152
二、对化学因子的耐受力 153
第四节 物理消费与灭菌方法 156
一、热力 156
二、紫外线 157
三、电离辐射 158
四、过滤阻留 158
五、微波 158
六、脉动强光 159
七、等离子体 159
第五节 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 159
一、液体消毒剂 159
二、气体消毒剂 160
三、杀菌效果的改进 161
五、剂量的确定 162
四、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 162
六、消毒液的污染问题 163
第十二章 生物制品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164
第一节 概述 164
第二节 生物制品种类和应用 166
一、最新的生物制品分类 166
二、主要生物制品的特性和用途 166
第三节 计划免疫 176
第四节 生物制品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177
第二部分 致感染微生物 183
第十三章 经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 183
第一节 链球菌属 183
第二节 肺炎链球菌 189
第三节 脑膜炎奈瑟氏菌 192
第四节 百日咳杆菌 197
第五节 军团菌属 202
第六节 白喉棒状杆菌 210
第七节 流感嗜血杆菌 215
第八节 分枝杆菌属 221
第九节 肺炎衣原体 242
第十节 鹦鹉热衣原体 247
第十一节 贝氏考克斯体(Q热立克次氏体) 253
第十二节 肺炎支原体 259
第十三节 新型隐球菌 262
第十四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65
第十五节 麻疹病毒 277
第十六节 腮腺炎病毒 281
第十七节 风疹病毒 284
第十八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87
第十九节 天花病毒 290
第十四章 经消化道传播的微生物 293
第一节 大肠埃希氏菌 293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 302
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 309
第四节 变形杆菌 318
第五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321
第六节 肠杆菌科的其他细菌 326
第七节 霍乱弧菌 337
第八节 其他弧菌 349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 353
第十节 类志贺邻单胞菌 356
第十一节 空肠弯曲菌 357
第十二节 幽门螺杆菌 362
第十三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367
第十四节 柯萨奇病毒 373
第十五节 埃可病毒 379
第十六节 新型肠道病毒 380
第十七节 轮状病毒 381
第十八节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 390
第十九节 诺瓦克样病毒 394
第二十节 朊毒体 399
第十五章 经虫媒传播的微生物 407
第一节 鼠疫耶尔森氏菌 407
第二节 土拉热弗朗西丝氏菌 413
第三节 普氏立克次氏体 416
第四节 莫氏立克次氏体 421
第五节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 423
第六节 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 428
第七节 五日热巴通氏体 432
第八节 伯格多弗氏疏螺旋体 435
第九节 回归热螺旋体 439
第十节 附红细胞体 442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445
第十二节 登革病毒 450
第十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453
第十四节 黄热病毒 456
第十五节 汉坦病毒 458
第十六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467
第十六章 经接触或血液传播的微生物 474
第一节 布鲁氏菌 474
第二节 炭疽芽孢杆菌 483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488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492
第五节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496
第六节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501
第七节 肉杆菌 504
第八节 钩端螺旋体 507
第九节 浅部真菌 511
第十节 白色念珠菌 514
第十一节 拉沙病毒 518
第十二节 埃博拉病毒 522
第十三节 马尔堡病毒 525
第十四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Ⅱ型 529
第十五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关病毒 532
第十六节 口蹄疫病毒 535
第十七节 狂犬病毒 539
第十八节 EB病毒 543
第十九节 人巨细胞病毒 547
第十七章 性传播微生物 554
第一节 淋病奈瑟氏菌 555
第二节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 558
第三节 衣原体 562
第四节 支原体 566
第五节 梅毒螺旋体 569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 575
第七节 单纯疱疹病毒 578
第八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583
第十八章 梭菌属 601
第一节 概论 601
第二节 肉毒梭菌 605
第三节 产气荚膜梭菌 612
第四节 破伤风梭菌 617
第五节 艰难梭菌 621
第十九章 无芽孢厌氧菌 624
第一节 概述 624
三、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627
一、类杆菌属(或拟杆菌属) 629
第二节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厌氧杆菌 629
二、普氏菌属 631
三、卟啉单胞菌属 634
四、梭杆菌属 634
五、嗜胆菌属 635
第三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 636
一、放线菌属 636
二、丙酸杆菌属 637
三、优杆菌属(真杆菌属) 637
四、乳杆菌属 639
五、双歧杆菌属 639
第四节 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 641
一、消化球菌属 641
二、消化链球菌属 641
第五节 革兰氏阴性厌氧球菌 642
第二十章 肝炎病毒 644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64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65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665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66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668
第六节 新肝炎病毒 671
第三部分 卫生微生物 675
第二十一章 卫生指示菌 675
第一节 制定卫生指标微生物标准的意义和原则 675
第二节 指示菌的概念与选择标准 675
一、指示菌的概念 675
二、指示菌的选择标准 676
第三节 常用的指示菌 676
一、一般卫生状况指示菌 676
二、粪便污染指示菌 677
三、其他指示菌 680
一、样品的采集与送检 682
第四节 卫生微生物检验原则 682
二、样品的检验与报告 683
第一节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685
一、淡水微生物 685
第二十二章 水微生物 685
二、海水微生物 686
第二节 水中常见病原微生物 686
一、水中病原菌的来源 686
二、水中常见致病菌 686
三、水中常见病毒 688
第三节 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及卫生标准 689
一、饮用水 689
二、饮用天然矿泉水 692
三、医院污水 692
第四节 水中病毒的检验 693
第五节 饮水卫生 693
一、微生物对环境广泛的适应力 696
一、污水处理概况 696
第二节 污水的生物处理 696
二、微生物适应环境污染物的方式 696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质的巨大潜力 696
第二十三章 水污染与水处理微生物 696
二、污水生物处理原理 697
三、污水生物处理类型 699
第三节 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 705
第四节 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向 708
第五节 医院污水处理 709
第二十四章 空气微生物 713
第一节 空气微生物的主要特点 713
第三节 空气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714
第四节 空气微生物采样法 714
一、固体撞击式采样器 714
第二节 空气微生物的传播与气溶胶 714
二、液体撞击式采样器 716
三、离心式采样器 717
四、过滤阻留式采样器 718
五、沉降采样法 718
第五节 空气的净化和消毒 719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721
一、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721
第一节 土壤生境特征与微生物分布 721
第二十五章 土壤微生物 721
二、微生物与土壤的自净 722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对土壤的污染与危害 722
一、土壤中常见病原微生物 722
二、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722
第四节 土壤卫生细菌学检验 723
二、食品变败的影响因素 726
第二十六章 食品微生物 726
一、食品变败的概念 726
第一节 食品的变败与微生物 726
三、食品变败的过程 728
四、食品变败的防止 728
第二节 食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728
三、菌落总数测定 729
一、样品采集 729
二、送检及报告 729
四、大肠菌群测定 730
五、粪大肠菌群测定 731
六、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733
七、霉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733
第三节 各类食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734
一、肉与肉制品 734
二、乳与乳制品 735
三、蛋与蛋制品 736
四、水产食品 737
五、清凉饮料 738
六、调味品 738
七、冷食菜、豆制品 739
八、糖果、糕点、果脯 739
九、酒类 740
十、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验 740
十一、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 742
第四节 食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标准 743
第二十七章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菌 748
第一节 副溶血性弧菌 749
第二节 葡萄球菌 754
第三节 蜡样芽孢杆菌 760
第四节 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 765
第五节 利斯特氏菌(李斯忒氏菌) 770
第八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776
第七节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776
第六节 沙门氏菌 776
第九节 空肠弯曲菌 777
第十节 肉毒梭菌 777
第十一节 产气荚膜梭菌 777
第二十八章 环境中常见真菌 780
第一节 霉菌 780
一、毛霉属 780
二、根霉属 780
三、曲霉属 781
四、青霉属 782
六、单端孢霉属 783
五、木霉属 783
七、链格孢霉属 784
八、枝孢霉属 784
九、葡萄状穗霉属 785
十、镰刀菌属 786
第二节 酵母菌 787
一、酵母属 787
二、毕赤酵母属 788
三、念珠菌属 788
四、红酵母属 789
五、丝孢酵母属 790
第二十九章 真菌毒素与真菌毒素中毒症 792
第一节 常见真菌毒素 793
一、黄曲霉毒素 793
二、赭曲霉毒素 796
三、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798
四、玉米赤霉烯酮 801
五、伏马菌素 802
六、3-硝基丙酸 803
七、展青霉素 805
一、黄曲霉毒素中毒症 806
第二节 真菌毒素中毒症 806
二、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毒症 807
三、3-硝基丙酸中毒症 808
第三节 我国对真菌毒素的测定简况 809
一、黄曲霉毒素B1 809
二、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810
三、赭曲霉毒素A 810
四、玉米赤霉烯酮 810
五、伏马菌素 810
六、3-硝基丙酸 811
七、展青霉素 811
八、其他真菌毒素 812
二、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的生长与繁殖 813
第三十章 化妆品微生物 813
第一节 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 813
一、概述 813
三、化妆品微生物污染 814
四、化妆品中常见污染菌种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815
五、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原因及对策 816
第二节 化妆品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818
一、采样和样品的前处理 818
二、菌落总数检验 818
三、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验 819
四、粪大肠菌群检验 819
五、绿脓杆菌检验 820
二、各国化妆品中不得检出的特定菌 821
第三节 化妆品的卫生标准 821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821
一、不同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化妆品菌落总数控制标准 821
三、我国化妆品微生物标准 822
第三十一章 医院感染微生物 823
第一节 医院的特定条件与微生物 82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来源 824
第三节 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 825
第四节 医院微生物检验 829
一、卫生细菌学检验及卫生标准 829
二、病原微生物检验原则 833
第五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 834
二、公共场所微生物污染的一般状况 835
第三十二章 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 835
第一节 公共场所环境特点 835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与环境特点 835
三、公共场所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838
第二节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 839
一、加强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监督 839
二、坚持经常性公共场所及其用品的消毒 839
三、从业人员健康检查 841
第三节 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842
一、空气卫生微生物检验 842
二、用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842
三、游泳场所卫生微生物检验 843
一、公共场所空气卫生细菌学标准 844
第四节 卫生标准 844
二、公共用品清洗消毒判定卫生标准 844
第三十三章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849
第一节 检验的任务与内容 849
一、疫源检索检验 849
第四部分 检验技术 849
二、国境口岸检疫检验 851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实验室结构与布局 852
一、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852
二、实验室感染 853
三、实验室感染原因及其预防 855
四、生物安全保障 856
第三节 实验室工作制度与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859
一、实验室的工作制度 859
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860
一、样品的来源和种类 864
第四节 样品的来源、种类、采集、保存与运送 864
二、样品的采集 865
三、样品的保存和运送 868
第五节 检验原则与结果报告 870
一、检验原则 870
二、结果报告 871
第三十四章 细菌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874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874
一、显微镜 874
二、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 875
第二节 细菌培养法 883
一、无菌技术 883
二、培养基的制备 885
三、培养基的种类 886
四、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887
五、细菌的接种方法 889
六、细菌的培养方法 890
七、细菌的生长现象 892
八、菌种的保存及保管 893
第三节 细菌的生化鉴定 896
一、糖类代谢试验 897
1.糖类发酵试验 897
4.V-P试验 898
3.甲基红试验 898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898
5.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 899
二、蛋白质代谢试验 900
1.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900
2.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901
3.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902
4.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903
5.硫化氢试验 904
6.明胶液化试验 905
7.尿素酶试验 905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905
1.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905
3.醋酸盐利用试验 906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906
四、呼吸酶类试验 907
1.氧化酶试验 907
4.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907
2.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 908
3.硝酸盐还原试验 908
五、其它酶类试验 909
1.卵磷脂酶试验 909
2.DNA酶试验 910
3.凝固酶试验 910
第四节 药物敏感试验 911
一、概述 911
二、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茵的药敏试验 912
三、厌氧菌的药敏试验 923
一、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增殖技术 925
第五节 噬菌体在细菌分型及分类中的应用 925
二、噬菌体效价和裂解谱的测定 926
四、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928
五、其他细菌的噬菌体分型 929
六、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技术 929
第六节 实验动物感染与剖检法 935
一、实验动物的管理和选择 935
二、实验动物的感染 936
三、实验动物接种后的观察及解剖 937
四、动物采血法 938
一、直接检查法 940
第一节 真菌一般检验方法 940
第三十五章 真菌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940
二、培养检查法 941
第二节 产毒真菌鉴定法 947
一、产毒真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947
二、产毒菌株产毒能力的测定方法 948
第三十六章 病毒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949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949
一、负染技术 949
二、琼脂糖浓缩病毒法 949
三、聚乙二醇沉淀法 950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950
一、病毒的分离 951
二、病毒的鉴定 958
第三节 病毒蛋白质检测 961
一、病毒蛋白质的裂解 961
二、丹磺酰薄层图谱 962
第四节 病毒基因的检测 963
一、核酸分子杂交 963
二、多聚酶链反应 964
第五节 病毒血清学诊断 966
一、中和试验 966
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970
第三十七章 菌毒种的保藏方法 975
第一节 菌种培养物的保藏方法 975
一、定期传代法 975
第二节 菌体细胞的保藏方法 976
一、低温或超低温保藏法 976
二、液体石蜡法 976
二、真空冷冻干燥法 977
三、其他保藏方法 981
第三节 各类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981
一、细菌菌种的保藏 981
二、真菌菌种的保藏 982
三、病毒毒种的保藏 982
第四节 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 983
第三十八章 免疫血清学检验技术 984
第一节 免疫沉淀反应 984
一、液体内沉淀反应 984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985
一、直接凝集试验 988
第二节 凝集试验 988
二、间接凝集试验 989
三、胶乳凝集试验 992
四、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992
五、协同凝集试验 993
六、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994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 994
第四节 免疫荧光技术 998
第五节 免疫酶技术 1004
一、概述 1004
二、固相酶免疫测定 1005
三、酶放大免疫测定 1012
四、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1013
一、放射免疫法 1015
第六节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1015
二、免疫放射测定 1017
三、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1018
第七节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1020
第八节 化学发光标记及发光免疫测定 1028
第九节 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 1034
第十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041
第十一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052
一、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052
二、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055
三、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056
第三十九章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1060
第一节 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1060
第二节 细菌mol 7.75961E-299+C测定 1068
第三节 核酸杂交技术 1072
第四节 PCR技术 1085
第四十章 微生物其他检验技术 1096
第一节 细菌编码分类鉴定 1096
第二节 微生物自动化鉴定技术 1100
第三节 气相色谱方法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1104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 1112
第五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1120
附录一 细菌鉴定常用培养基 1129
一、基础培养基 1129
1.营养肉汤及营养琼脂 1129
2.牛肉浸液 1129
7.平板计数营养琼脂 1130
5.血琼脂 1130
6.巧克力色琼脂 1130
4.牛心脑浸液及牛心脑浸液琼脂 1130
3.肝浸液及肝浸液琼脂 1130
二、运送、保存培养基 1131
1.Cary-Blair二氏运送培养基 1131
2.缓冲甘油盐水保存液 1131
3.阿米斯(Amies)运送培养基 1131
4.厌氧菌运送培养基 1131
4.7.5% NaCI肉汤 1132
3.贝尔德-帕克(Barird-Parder,B-P)琼脂 1132
2.却浦曼(chapman)培养基 1132
1.甘露醇琼脂 1132
三、革兰氏阳性球菌用培养基 1132
5.半固体培养基 1132
5.产肠毒素培养基 1133
6.甲苯胺蓝核酸琼脂 1133
7.哥伦比亚血琼脂 1133
8.KF链球菌分离培养基 1133
四、革兰氏阴性球菌用培养基 1133
1.卵黄双抗培养基(EPV琼脂) 1133
2.Thayer-Martin培养基 1134
3.NYC培养基 1134
1.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 1135
五、革兰氏阳性杆菌用培养基 1135
2.亚碲酸钾血琼脂 1135
4.多粘菌素血琼脂 1135
5.Stuart运送培养基 1135
3.白喉杆菌毒力试验培养基 1136
4.蜡样芽孢杆菌选择性琼脂 1136
5.酷蛋白琼脂 1136
6.丙烷脒选择性培养基 1136
7.碳酸盐琼脂 1136
8.0.6%酵母浸膏、胰酷胨大豆肉汤(YE-TSB) 1137
9.0.6%酵母浸膏、胰酷胨大豆肉汤琼脂(YE-TSA) 1137
10.利斯特氏菌增菌肉汤(LB1,LB2) 1137
11.改良Me Bride琼脂 1137
六、分枝杆菌用培养基 1137
1.改良罗氏培养基 1137
5.0.2%苦味酸培养基 1138
7.小川培养基 1138
6.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 1138
2.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 1138
4.苏通(Sauton)氏液体培养基 1138
3.5%氯化钠培养基 1138
8.对硝基苯甲酸(PMB)培养基 1139
9.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 1139
七、弧菌分离用培养基 1139
1.副溶血性弧菌选择性琼脂 1139
2.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 1139
3.氯化钠蔗糖琼脂 1139
4.氯化钠血琼脂(我萋氏培养基) 1139
12.山梨醇麦康凯琼脂 1140
8.改良文-腊二氏保存液 1140
9.TCKS琼脂 1140
6.碱性蛋白胨水 1140
5.TCBS琼脂 1140
7.碱性琼脂 1140
10.庆大霉素琼脂 1141
11.糖双洗琼脂(双氢链霉素洗衣粉亚碲酸钾琼脂) 1141
12.3.5%食盐琼脂 1141
13.4号琼脂 1141
八、肠杆菌科用培养基 1141
1.葡萄糖胆汁肉汤 1141
2.亚硒酸盐增菌液(SF增菌液) 1141
5.GN增菌液 1142
6.EC增菌液 1142
4.氯化镁孔雀绿羧苄青霉素增菌液 1142
3.四硫磺酸盐增菌液 1142
7.改良EC增菌液 1143
8.伊红-美蓝琼脂(EMB琼脂) 1143
9.中国蓝琼脂 1143
10.麦康凯(MacConkey)琼脂 1143
11.CT-麦康凯肉汤 1143
13.SS琼脂 1144
14.HE琼脂 1144
15.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培养基 1144
16.DHL琼脂 1144
17.耶尔森氏菌新选择性培养基(NYE琼脂) 1144
21.Gard氏游散琼脂“U”形管用 1145
20.动力-靛基质-尿素(MIU)试验培养基 1145
22.龙胆紫亚硫酸钠琼脂 1145
18.三糖铁琼脂(TSE琼脂) 1145
19.克氏铁琼脂(KIA) 1145
23.草酸镁琼脂 1146
九、非发酵菌用培养基 1146
1.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 1146
2.荧光素测定用培养基 1146
3.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萘啶酸琼脂 1146
4.假单胞菌分离用培养基 1146
5.乙酰胺培养基 1146
10.马铃薯葡萄糖斗固体琼脂 1147
1.酵母汁琼脂 1147
十、嗜血菌属用培养基 1147
12.GVC增菌液 1147
11.马铃薯葡萄糖水(PD水) 1147
9.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1147
8.硫堇葡萄糖甘油琼脂 1147
7.孔雀绿酸性复红甘油琼脂 1147
6.Bordet-Gengou(B-G)琼脂 1147
2.Fildes氏培养基 1148
3.X、V因子琼脂 1148
4.Mueller-Hinton(M-H)琼脂 1148
5.杜克雷氏嗜血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 1148
十一、布鲁氏菌用培养基 1149
1.肝琼脂 1149
2.马铃薯琼脂 1149
3.染料抑菌试验培养基 1149
十二、军团菌用培养基 1149
1.缓冲活性炭酵母琼脂 1149
2.活性炭酵母琼脂(CYE) 1149
2.布氏血琼脂 1150
1.布氏肉汤 1150
3.改良Camp-BAP培养基(Blaser氏血液琼脂) 1150
4.双相培养基 1150
3.酷氨酸YE培养基 1150
十三、弯曲菌及幽门螺杆菌用培养基 1150
4.改良Skirrow培养基 1151
5.CEM增菌培养基 1151
6.1%甘氨酸培养基 1151
7.3.5%氯化钠肉汤 1151
8.TTC琼脂 1151
十四、厌氧菌用培养基 1151
1.疱肉培养基 1151
4.产气荚膜梭菌培养基 1152
5.三氯化铁高层培养基 1152
6.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 1152
3.卵黄琼脂 1152
2.梭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2
7.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1153
8.促芽孢形成培养基 1153
9.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3
10.类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3
11.类杆菌属培养基 1153
12.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4
13.丙酸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4
14.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4
15.优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4
16.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1) 1154
2.高渗糖增菌培养基 1155
1.高渗盐增菌培养基 1155
十五、L型细菌用培养基 1155
19.韦荣氏球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5
17.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2) 1155
18.消化链球菌选择性培养基 1155
3.固体培养基(L型平板、改良Kagan氏培养基) 1156
十六、钩端螺旋体、支原体及衣原体用培养基 1156
1.改良TepckhИЙ培养基(磷酸盐培养基) 1156
2.Korthof培养基 1156
3.EMJH培养基 1156
4.BSK Ⅱ培养基 1157
5.先锋霉素培养基 1157
6.Hayflick基础培养基 1157
7.肺炎支原体选择性培养基 1157
3.链霉素测定用琼脂 1158
5.胰酶解酪蛋白大豆肉汤 1158
4.Wilkins-Chalgren培养基 1158
十七、药敏试验用培养基 1158
2.Mueller-Hinton(M-H)琼脂 1158
1.Mueller-Hinton(M-H)肉汤 1158
8.衣原体细胞培养常用溶解液的配制 1158
6.LB肉汤及LB琼脂 1159
十八、卫生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 1159
1.乳糖蛋白胨培养基 1159
2.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1159
3.乳糖胆盐发酵管 1159
4.乳糖发酵管 1159
十九、干燥培养基简介 1160
8.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培养基 1160
6.卵磷脂吐温-80营养琼脂 1160
7.SCDLP液体培养基 1160
5.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及琼脂 1160
附录二 真菌常用培养基 1162
一、培养基 1162
1.察(Czapek)氏琼脂 1162
2.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1162
3.虎红氯霉素琼脂(RBC) 1162
4.沙氏琼脂(SA) 1162
5.麦芽汁琼脂(MEA) 1162
12.SL液体培养基 1163
11.DCPA琼脂 1163
10.DRYS琼脂 1163
9.AFPA琼脂 1163
8.麦芽汁酵母汁10%盐12%葡萄糖琼脂(MY10~12) 1163
7.麦芽汁酵母汁50%葡萄糖培养基(MY50G) 1163
6.玉米粉吐温-80琼脂 1163
13.SSP液体培养基 1164
14.YES液体培养基 1164
15.改良APA培养基 1164
16.狄克拉兰18%甘油琼脂(DG18) 1164
二、试剂 1164
1.乳酸苯酚液 1164
2.10%~40%氢氧化钾溶液 1164
3.复方氢氧化钾溶液 1165
4.乳酸品红液 1165
1.细胞培养生存液 1166
一、最常用细胞培养试剂的配制 1166
附录三 病毒检验常用溶液配制 1166
2.双抗液(青霉素,链霉素) 1167
3.消化液(0.25%胰酶溶液) 1167
4.0.2g/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 1167
5.5g/L酚红溶液 1167
6.75g/L NaHCO3溶液 1167
7.无钙镁缓冲盐溶液 1167
8.细胞染色液 1167
二、血清学试剂 1167
1.硼酸盐水(pH9.0) 1167
3.PH7.2磷酸缓冲盐水(PBS) 1168
4.免疫印迹试剂 1168
2.Alsevers液 1168
附录四 电镜样品制备相关试剂 1169
1.0.2mol/L磷酸缓冲液 1169
2.0.14mol/L巴比妥钠一醋酸钠缓冲液 1169
3.0.2mol/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 1169
4.2%锇酸 1169
5.醋酸盐缓冲1%锇酸固定液 1169
6.磷酸盐缓冲1%锇酸固定液 1170
7.磷酸盐缓冲戊二醛固定液 1170
8.多聚甲醛一戊二醛固定液 1170
9.树脂618包埋剂 1170
10.Epon812包埋剂 1170
11.醋酸铀饱和酒精染液 1171
12.柠檬酸铅染液 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