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太古宙地质及矿产 1
第一章 太古宙层状岩系 张秋生、商翎、范书魁、鄢永良 3
层状岩系一般特征 3
层序与组成 6
景家沟岩组 6
红透山岩组 10
茨沟岩组 14
樱桃园岩组 18
大峪沟岩组 20
景家沟岩组 25
红透山岩组 25
变质岩石类型及组合 25
茨沟岩组 26
樱桃园岩组 26
大峪沟岩组 26
变质原岩及其建造 26
层状岩系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27
磁铁石英岩(铁矿石) 27
长英质岩石 29
镁铁质岩石 34
层状岩系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1
岩组内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41
岩组内微量元素平均值与地壳丰度值的对比 44
岩组内微量元素对比值特征 45
层状岩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6
镁铁质岩石的稀土模型 48
长英质岩石和安山质岩石的稀土模型 49
沉积岩的稀土模型 49
层状岩系变质相带与形成的温压条件 51
变质相带类型 51
变质相带分布 58
变质相带形成的温压条件 59
层状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 62
第二章 太古宙花岗质岩石 邹祖荣、宋昌锦、崔相吉、吴文光、范书魁、刘万 65
太古宙花岗岩系类型与分布 65
辽北区花岗岩系的同位素年龄 66
花岗岩系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66
鞍本区花岗岩系的同位素年龄 67
城子疃区花岗岩系的同位素年龄 69
花岗质岩石地质 70
岩体地质特征 70
花岗岩系的典型岩石 73
花岗糜棱岩类 76
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 76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76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84
副矿物的种类 91
样品分选与加工 91
花岗岩系的副矿物研究 9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91
不同岩系的主要副矿物特征 92
小结 98
第三章 太古宙地质构造 杨振升、俞保祥 100
太古宙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100
辽东北部太古宙片麻岩卵形构造区 101
辽北上壳岩层状岩系构造变形 101
红透山岩组的构造变形 101
茨沟岩组的构造变形 117
樱桃园岩组的构造变形 122
片麻岩卵形构造 134
辽东北部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构造与变形 134
花岗质岩石与上壳岩系的构造关系 135
辽东南部片麻岩区中的韧性变形带 143
响水寺—董家沟—登沙河韧性变形带 143
韧性变形带的组成、结构与构造 144
韧性变形带的多期活动和演化 148
太古宙变质杂岩的变形序列、变形组合与构造演化 151
红透山型变形序列 152
歪头山型变形序列 152
鞍山型变形序列 152
上壳岩中层状岩系的构造置换 153
构造置换类型 154
构造置换的涵义 154
构造置换尺度及构造置换域 154
面构造置换样式 155
面构造置换作用的影响因素 157
变形作用层次与面构造置换作用 157
变形作用强烈程度与面构造置换关系 157
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合与面构造置换的关系 158
变形序列与面构造置换 158
太古宙变质杂岩中的构造堆积体与韧性变形带(断裂带) 158
构造堆积体的结构与类型 158
韧性变形带的地质分类 161
韧性变形带与变形旋回 162
第四章 太古宙绿岩带中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陈路 164
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165
容矿层状岩系的层位 165
变形构造 165
岩浆岩 166
容矿层状岩系地质特征 166
变质岩及其原岩 166
容矿岩石的化学成分 167
矿体形状产状 169
矿石矿物 171
矿石物质组成 171
蚀变类型 171
堇青石的空间分布 171
近矿围岩蚀变 171
矿石的化学成分 173
矿化分带 173
矿石组构 174
变余组构 174
变生组构 174
硫同位素组成 175
稀土元素组成 176
矿体的变形及物理迁移 176
多期变形的地质记录 177
倾竖褶曲与矿柱 179
韧性断层与矿脉 180
硫化物矿物的再活化差异迁移 181
温度与压力条件 181
硫化物矿物再活化序列 181
硫化物矿体的变质重就位 183
第五章 太古宙绿岩带中硅铁建造型铁矿床 王有爵、朱永正、赵建军 184
含矿层位及同位素年代 184
含矿层位 184
鞍山地区铁矿属鞍山岩群 186
铁矿的同位素年代 187
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石英片岩组合 188
磁铁石英岩-麻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组合 188
硅铁建造的岩石组合类型 188
磁(赤)铁石英岩-千枚岩-片岩组合 190
磁铁石英岩-变粒岩夹钙硅酸盐岩组合 190
硅铁建造的古断裂构造环境 190
硅铁建造的火山作用和沉积相 191
铁矿体的机械重就位 192
富铁矿的成因 195
富铁矿体地质 195
热液的来源 197
富铁矿的成矿过程 197
贫矿与富矿的磁铁矿 198
铁矿石的矿物成分 198
赤铁矿的产状 199
石英的粒度 199
闪石类矿物 200
锆英石的意义 200
矿石的化学成分 200
贫矿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200
富矿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202
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203
铁质角砾岩的成因 203
氨基酸 206
微体生物化石 206
微体值物化石 206
硅铁建造中的古生物遗迹 206
硅铁建造的稀土元素组成 207
硅铁建造的稳定同位素 208
硫同位素组成 208
氧同位素组成 210
碳同位素组成 210
硅铁建造中的地质事件记录 212
远景评价及找矿标志 213
结论 张秋生 214
花岗岩-绿岩地体 214
麻粒岩与绿岩带的关系 215
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系 216
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217
第二部分 早元古宙地质及矿产 218
第六章 早元古宙层状岩系 张秋生、李守义、赵建军、赵光慧、范书魁 221
层状岩系层序及序列 221
下辽河群(冒地槽相) 221
浪子山岩组 222
里尔峪岩组 223
高家峪岩组 224
下辽河群(优地槽相——辽吉岩套) 226
辽吉花岗岩系 226
含硼岩系 227
浊积岩系 229
上辽河群(冒地槽相) 230
大石桥岩组 230
盖县岩组 232
步云山群 233
榆树砬子岩组 233
永宁岩组 234
辽河群变质岩石类型及组合 235
下辽河群变质岩石类型及组合 235
上辽河群变质岩石类型及组合 236
上辽河群冒地槽相 238
水下沉积—火山岩系的地球化学 238
变质原岩及其建造 238
下辽河群优地槽相(辽吉岩套) 238
下辽河群冒地槽相 238
冒地槽中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239
优地槽中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240
含硼岩系火山岩与典型岩套的对比 245
层状岩系的变质作用及形成的温、压条件 252
角闪岩相 252
绿片岩相 253
浪子山岩组的同位素年代 254
辽吉岩套中部含硼岩系的上限年代 254
层状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 254
辽河群上部岩组的地质年代 255
早元古宙的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55
第七章 早元古宙花岗岩系 邹祖荣、宋昌锦、崔相吉、吴文光 258
花岗岩系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258
优地槽酸性深成岩系的年代 258
冒地槽深成岩系年代 259
克拉通内部边缘深成岩系的年代 259
花岗岩系的岩石学 259
优地槽深成岩系的岩石学 259
冒地槽深成岩系的岩石学 260
优地槽花岗岩系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261
克拉通边缘深成岩系的岩石学 261
花岗岩系的地球化学 261
冒地槽深成岩系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264
克拉通边缘深成岩系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270
花岗岩系的主要副矿物成分 270
锆石 272
磁铁矿 273
磷灰石 275
小结 275
第八章 早元古宙地质构造 杨振升、李书光、俞宝祥、高承业、高德华、刘俊来 276
早元古宙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276
鞍山地区辽河群多期变形 277
鞍山—连山关区构造变形 277
草河口地区辽河群多期变形 285
营口—宽甸区构造变形 292
层状岩系的变形特征 292
虎皮峪地区构造变形 292
和平—杨木杆子地区辽吉岩套变形特征 303
辽吉花岗岩构造变形 310
优冒地槽接触带及变形 313
隆昌地区早元古宙地层变形特征 313
辽河群优冒地槽接触关系讨论 317
早元古宙拗拉槽活动带变质构造特征 319
吕梁造山旋回的变形序列、变形组合特征 319
早元古宙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 320
早元古宙大理岩中的韧性变形带 322
第九章 早元古宙辽吉岩套中硼铁矿床 李守义、张景山 332
硼铁矿床的地质构造 332
矿体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333
矿石的矿物成分 334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339
矿石的结构 339
矿石的构造 340
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 343
矿化与蚀变 344
硼铁矿带与张裂性拗拉槽空间展布的一致性 345
硼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 345
硼铁矿床与火山岩空间关系的一致性 346
硼铁矿床与古火山活动中心空间关系的一致性 346
矿石中成矿元素与火山岩之间的一致性 347
矿石中微量元素与火山岩之间的一致性 347
矿石中硫同位素组成与火山岩之间的一致性 347
硼铁矿床的形成与转变 348
形成与转变的物理化学条件 348
形成与转变的时限 350
形成与转变的数学地质判别 351
形成与转变的地质记录 355
形成与转变模式 358
第十章 早元古宙辽吉岩套中铅-锌硫化物矿床 朱永正、王友爵 359
铅-锌硫化物矿床的区域地质 359
构造地质背景 359
容矿变质浊积岩系的层序 359
变质浊积岩系的原岩类型 359
浊积岩系的含矿性 365
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65
层状矿体的层位 365
层状矿体与岩相 365
矿体的同生组构 366
矿石矿物及其产状 368
区域变质作用中矿体的转变 369
层状铅-锌矿体的转变——后生脉状铅锌矿体的形成 369
岩浆热液作用中矿体的局部转变 372
地下热水作用中矿体的局部转变 374
层状铅-锌矿床的成因 377
矿带形成的区域地质条件 377
矿床(体)形成的地质条件 377
矿体中主、副元素的成因信息 379
硫同位素组成 382
铅同位素组成 386
矿物包裹体成分和成矿温度 387
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 390
成矿模式 391
第十一章 早元古宙冒地槽中的硫铁矿床 王安建 392
含矿岩系与矿体层位 392
褶皱群及其成因 393
褶皱构造的地质特征 393
矿化带——岩相分析单元的选择 399
褶皱构造与矿化带厚度的关系 400
褶皱构造与矿化带古岩相的关系 400
褶皱构造与古滑坡构造的关系 403
褶皱成因模式——古火山机构继承的产物 404
矿体类型 405
A类矿体 405
C类矿体 406
B类矿体 406
矿石成分与组构 408
矿石成分 408
矿石组构 409
矿石类型 411
成分分类 411
构造分类 411
综合分类 411
近矿围岩蚀变 413
硫同位素组成 413
矿石的重就位作用 416
A类矿体成因分析 418
矿体厚度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418
矿化层硫平均浓度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418
矿石量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419
硬石膏矿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420
C类矿体成因分析 421
成矿物质来源 421
成矿模式 423
含矿岩系 424
含矿岩系及含矿层位 424
含矿层位的对比 424
第十二章 早元古宙层控菱镁矿-滑石-玉石矿床 朱国林、李绪俊 424
矿床区域地质背景 424
矿石物质成分 426
矿物成分 426
化学成分 428
菱镁矿层的组构特点 430
变余沉积组构 430
变余成岩组构 432
变生组构 432
机械化学重就位组构 433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33
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436
滑石矿体的地质产状 437
菱镁矿矿床中的滑石矿地质 437
滑石类型 438
滑石的成分 439
滑石的期次 440
含菱镁矿层位中的玉石矿床地质 440
菱镁矿、滑石矿床的成因 441
古地质环境 441
碳酸盐湖坪沉积旋回 441
碳、氧同位素的证据 441
镁质的来源 442
矿床的形成与演化 443
冒地槽相堆积 445
优地槽相的辽吉岩套 445
拗拉槽产生的地质背景 445
结论 张秋生 445
山前盆地磨拉石建造 449
早元古宙的地质事件 449
若干问题的讨论 450
第三部分 早前寒武纪杂岩区的矿床类型和金矿床 451
第十三章 早前寒武纪杂岩区的矿床类型划分 张秋生 451
第十四章 早前寒武纪杂岩活化区金矿床 任洪茂 455
区域地质概况 455
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兼述构造岩浆带的演化与成岩) 456
片麻状花岗岩 456
花岗杂岩体 463
角闪石花岗岩 476
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和形成条件 477
脉岩 482
辽南典型金矿床 485
五龙金矿床 485
四道沟金矿床 493
金矿的成因 500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 501
金矿与脉岩 501
花岗杂岩(三股流岩体)、脉岩、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点 503
各种地质体的含金性 504
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06
金矿的成因模式 507
第四部分 早前寒武纪区域成矿规律 509
第十五章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及成矿 张秋生 509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509
区域地质概念模式与成矿规律 511
第十六章 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远景分析 张秋生 519
区域成矿条件 519
层控铅锌矿床的成矿前提、标志 519
中生代金矿床的成矿前提、标志 520
辽东半岛地区矿产资源远景判断 520
第一类矿产资源 521
第二类矿产资源 522
第三类矿产资源 523
第四类矿产资源 523
成矿远景级别与类别 523
早元古宙硼铁、铅锌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524
中生代热液型金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525
硼铁矿床远景区级别确定准则 525
层控铅锌硫化物矿床远景区级别确定准则 526
金矿床远景区级别确定准则 526
结束语 张秋生 528
参考文献 531
英文摘要 541
图版说明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