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2
一、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2
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三节动物学的发展简史 3
一、国外动物学的发展 4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5
第四节动物分类的知识 7
一、动物分类的任务和方法 7
二、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 7
三、动物的分类系统 9
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1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11
一、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1
二、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11
第二节动物细胞 16
一、细胞结构 17
二、细胞周期 22
第三节动物的组织 25
一、上皮组织 25
二、结缔组织 26
三、肌肉组织 31
四、神经组织 31
第四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35
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 37
第一节动物的繁殖方式 37
第二节动物的个体发育 38
一、胚前期 39
二、胚胎期 40
三、胚后期 46
第三节动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47
第四章原生动物门 49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概述 49
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9
二、原生动物门分类 52
第二节鞭毛纲 52
一、特征 52
二、代表动物 绿眼虫 54
三、鞭毛纲分类 56
第三节肉足纲 61
一、特征 61
二、代表动物 大变形虫 61
三、肉足纲分类 63
第四节孢子纲 67
一、特征 67
二、代表动物 间日疟原虫 69
三、孢子纲分类 73
第五节纤毛纲 75
一、特征 75
二、代表动物 大草履虫 75
三、纤毛纲分类 79
第六节原生动物的分布与生态 80
第七节原生动物的系统发生 82
第五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84
第六章 中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和扁盘动物门 87
第一节中生动物门 87
第二节多孔动物门或海绵动物门 88
一、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88
二、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93
第三节扁盘动物门 95
第七章腔肠动物门或刺胞动物门 97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概述 97
一、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97
二、腔肠动物门分纲 101
第二节水螅纲 101
一、特征 101
二、代表动物 水螅和薮枝螅 101
第三节钵水母纲 107
一、特征 107
二、代表动物 海月水母 107
第四节珊瑚纲 110
一、特征 110
二、代表动物 海葵 110
三、珊瑚纲分类 111
第五节腔肠动物的经济意义 112
第六节腔肠动物的系统发生 113
附:栉水母动物门 114
第八章扁形动物门 116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概述 116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6
二、扁形动物门分纲 119
第二节涡虫纲 119
一、特征 119
二、代表动物 三角真涡虫 119
三、涡虫纲分类 125
第三节吸虫纲 126
一、特征 126
二、代表动物 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 129
三、吸虫纲分类 132
第四节绦虫纲 134
一、特征 134
二、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136
第五节扁形动物的系统发生 137
附:纽形动物门 138
第九章假体腔动物 140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 141
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41
二、代表动物 人蛔虫 146
三、几种常见的寄生线虫 148
第二节其他假体腔动物 150
一、轮虫动物门 150
二、腹毛动物门 153
三、线形动物门 154
四、棘头动物门 154
附:铠甲动物门 155
第十章环节动物门、螠虫门、星虫门 157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概述 157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57
二、环节动物门分纲 162
第二节多毛纲 162
一、特征 162
二、代表动物 沙蚕 162
三、多毛纲分类 165
第三节寡毛纲 165
一、特征 165
二、代表动物 环毛蚓 166
三、寡毛纲分目 173
第四节蛭纲 173
一、特征 173
二、蛭纲分类 178
第五节环节动物与人类关系 179
第六节环节动物的系统发生 179
第七节螠虫门和星虫门 180
一、螠虫门 180
二、星虫门 180
第十一章软体动物门 183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概述 183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83
二、软体动物门分纲 189
第二节无板纲、单板纲和多板纲 190
一、无板纲 190
二、单板纲 190
三、多板纲 191
第三节腹足纲 192
一、特征 192
二、代表动物 圆田螺 192
三、扭转和反扭转 197
四、腹足纲分类 198
第四节瓣鳃纲 201
一、特征 201
二、代表动物 无齿蚌 201
三、瓣鳃纲分目和重要种类 207
第五节头足纲 209
一、特征 209
二、代表动物 乌贼 210
三、头足纲分类 216
第六节掘足纲 217
第七节软体动物的系统发生 218
第十二章节肢动物门 220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概述 220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20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222
第二节有鳃亚门 223
一、三叶虫纲 223
二、甲壳纲 224
第三节有螯亚门 238
一、肢口纲 238
二、蛛形纲 239
第四节有气管亚门 249
一、原气管纲 249
二、多足类 250
三、昆虫纲 253
第五节节肢动物的系统发生 291
第十三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虫动物门 293
第一节苔藓动物门 293
第二节腕足动物门 295
第三节帚虫动物门 297
第十四章棘皮动物门 300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概述 300
第二节棘皮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301
一、外形 301
二、内部结构 302
第三节棘皮动物门分类 308
一、有柄亚门 308
二、游在亚门 309
第四节棘皮动物的系统发生 313
附一:毛颚动物门 314
附二:须腕动物门 315
第十五章无脊椎动物总结 318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形态 318
一、对称 318
二、分节 319
三、体表与骨胳 319
四、体腔 320
五、肌肉和运动 320
六、营养和消化 321
七、呼吸 321
八、排泄 322
九、循环系统 323
十、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323
十一、生殖 325
第二节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 325
第十六章半索动物门 329
第一节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29
第二节代表动物 三崎柱头虫 330
第三节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 332
第十七章脊索动物门 335
第一节概述 335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35
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述 335
三、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336
第二节原索动物 338
一、尾索动物亚门 338
二、头索动物亚门 339
第三节脊椎动物亚门的概述 345
一、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345
二、脊椎动物的十大器官系统 346
第十八章圆口纲和鱼纲 347
第一节 圆口纲 347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347
二、无颌类化石 甲胄鱼类 351
第二节鱼纲 353
一、鱼纲的主要特征 353
二、代表动物1. 白斑星鲨 355
三、代表动物2. 鲤鱼 362
四、鱼纲分类 370
五、鱼类生态 384
六、鱼类的经济意义 389
七、鱼纲的起源和演化 390
第十九章两栖纲和爬行纲 393
第一节两栖纲 393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93
二、代表动物 大蟾蜍 396
三、两栖纲分类 406
四、两栖纲的经济意义 410
五、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 411
第二节爬行纲 413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414
二、爬行纲的器官系统 416
三、爬行纲分类 423
四、爬行纲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428
第二十章鸟纲和哺乳纲 432
第一节鸟纲 432
一、鸟纲的主要特征 432
二、代表动物 家鸽 435
三、鸟纲分类 446
四、鸟类的生态 456
五、鸟类的经济意义 459
六、鸟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460
第二节哺乳纲 462
一、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462
二、代表动物 家兔 476
三、哺乳纲分类 495
四、哺乳动物的行为 508
五、哺乳动物的经济意义 512
六、哺乳纲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513
第二十一章脊椎动物结构和功能的演化 516
第一节保护、支持和运动——皮肤、骨胳和肌肉 516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516
二、骨胳系统 517
三、肌肉系统 521
第二节消化和营养——消化系统 522
第三节气体交换——呼吸系统 524
第四节物质的输送——循环系统 529
一、循环系统的功能 529
二、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 530
第五节盐水平衡的维持和废物的排除——排泄系统 538
一、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 538
二、肾脏的演化 539
第六节协调——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543
一、神经系统 543
二、感觉器官 547
三、内分泌系统 549
第七节生命的延续——生殖系统 557
一、雌性生殖系统 557
二、雄性生殖系统 558
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概述 561
第一节进化的概念 561
第二节动物进化的例证 561
第三节进化原因的探讨——进化理论 566
第四节动物进化的规律 568
第五节动物进化的谱系树 570
第六节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573
第二十三章动物生态与动物地理 575
第一节动物与环境 575
一、光辐射的作用 576
二、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579
三、空气湿度和降水与动物的关系 582
四、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583
第二节动物的分布 584
第三节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589
一、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589
二、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区划 589
三、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 593
第四节种群 596
一、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结构 596
二、种群数量变动 597
三、年龄锥体 599
四、种间关系 600
第五节生物群落 603
一、群落的概念 603
二、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603
三、群落的分层现象 603
四、生态位 604
五、群落的演替 605
第六节生态系统 606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606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606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流 609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615
五、生态平衡 620
六、自然保护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