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的内涵 1
一、民惟邦本 4
二、民贵君轻 7
1. 君权民与,民本君末 8
2. 民众决定政权得失、国家兴亡 10
3. 民众向背决定战争胜负 11
三、爱民仁民 13
1. 爱民仁民的理论基础 14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16
四、利民富民 18
1. 实行分工,交换产品 19
2. 制民之产,安民生计 21
3. 治理财政,藏富于民 24
五、顺民得民 28
1. 端正君心 32
2. 与民同乐 36
民本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39
一、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特点 39
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40
2. 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46
3. 学派林立,自成一说 47
二、民本思想在殷周时期的萌芽 48
1. “敬天保民”思想的产生 48
2. 周公的“敬天保民” 49
3. 西周后期的民本思想 52
三、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53
1.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54
2. 孔子的民本思想 56
四、战国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60
1. 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60
2. 孟子的民本思想 62
3. 荀子的“平政爱民” 74
五、先秦墨、道、法、兵家的民本思想 81
1. 墨子的民本思想 81
2. 道家的民本思想 88
3. 法家的民本思想 91
4. 兵家的民本思想 98
六、《吕氏春秋》的民本思想 101
1. 重视民众的社会地位,强调为政顺应民心 102
2. 满足民众生存需求,实行爱民仁政德治 102
3. 重视农业生产,实现社会稳定 106
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07
一、秦汉时期 107
1. 秦汉时期的民本思想的特点 109
2. 《礼记》的民本思想 111
3. 汉初黄老之学的民本思想 118
4. 陆贾、贾谊、晁错、董仲舒的民本思想 123
5. 王符、荀悦、仲长统的民本思想 144
二、魏晋隋唐时期 152
1. 魏晋隋唐时期民本思想的特点 152
2. 曹操、诸葛亮的民本思想 155
3. 鲍敬言的无君论 163
4. 王通的民本思想 166
5. “贞观之治”时期的“安人治国” 170
6. 韩愈的“恤民生” 175
7. 柳宗元的“吏为民役” 180
三、宋元时期 183
1. 宋元时期民本思想的特点 183
2. 李觏的“立君为民” 187
3. 张载的“为生民立命” 190
4. 范仲淹、王安石的民本思想 192
5. 二程的“以生民为念” 197
6. 朱熹的“国以民为本” 199
7. 陈亮、叶适、邓牧的民本思想 202
四、明清时期 210
1.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特点 210
2. 刘基、方孝孺的民本思想 214
3. 海瑞、张居正、吕坤的民本思想 219
4. 黄宗羲的“民主”论 225
5. 顾炎武的君民平等论 228
6. 王夫之的“即民见天” 231
7. 唐甄的“民惟邦本” 234
8. “康乾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 237
民本思想在近代的变革 240
一、近代民权思想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变革 241
二、龚自珍、魏源的民本思想 245
1. 龚自珍的民本思想 245
2. 魏源的民本思想 249
三、林则徐的民本思想 253
1. 反对侵略,爱国保民 254
2. “用民心、恃民力” 255
3. 发展民族工商业 256
四、太平天国的社会平等论 257
1. 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平等权利 258
2. 《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260
3.《资政新篇》的政治主张 262
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民权思想 265
1. 介绍和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66
2. 主张君主立宪,“君民共主” 267
3. 设议院以兴“民志”、“民气” 267
六、戊戌维新派的资产阶级民主观 268
1. 康有为的“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民主思想 269
2. 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274
3.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的民主自由思想 279
4. 严复的自由民主观 285
七、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变革 289
1. 民权主义的政治思想 292
2. “人类各族平等”的民族主义 294
3. “平均主义”的民生主义 295
4. 人民民主主义的新三民主义 297
八、新儒家对民本思想的阐述发挥 299
1. 梁漱溟对民本思想的阐述发挥 299
2. 冯友兰对民本思想的阐述、发挥 302
民本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作用和现代启示 305
一、民本思想的基本特征 305
1. 民本思想与政治思想紧密结合 305
2. 民本思想与哲学思想紧密结合 310
3. 民本思想与伦理思想紧密结合 314
4. 人文主义 315
5. 理想性与现实性 318
1.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321
二、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321
2. 民本思想在国外的影响 330
三、民本思想的现代启示 338
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346
一、阶级、组织、理论基础 347
1. 阶级基础 347
2. 组织基础 364
3. 理论基础 370
二、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392
1.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工具 396
2.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 429
三、社会政治实践 449
1.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449
2. 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459
3. 纠正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象 465
后记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