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源盛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8
  • ISBN:9571116459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

墨子的法理思想 1

壹、序说 3

贰、墨子其人其书的时代 4

叁、墨子法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5

肆、墨子法理思想的内容 7

一、法之概念 7

二、法之制定 10

三、法之性质 11

四、法之目的 14

五、法之制裁 16

伍、墨子与儒道法三家法律观的比较 18

一、对于天道之观念 18

二、对自然法之看法 20

三、对于法地位之态度 22

陆、墨子法理观的特色及其评价 24

柒、结论 27

荀子的礼法思想方法 29

壹、序说 31

贰、荀子礼法思想方法的时代背景 32

一、文化环境的启迪 32

二、社会情势的变迁 33

三、价值观念的转型 34

叁、荀子方法论的建立 34

一、涉及知识论者 34

二、涉及语言逻辑者 38

肆、荀子礼法思想的特色 42

一、礼法思想之史的变迁 42

二、礼法思想之相互关系 44

伍、荀子礼法思想方法的形成与开展 48

一、从知识论看礼法之知识倾向 48

二、从语言逻辑看礼法之实际效用 48

陆、结论——荀子礼法思想方法的历史意义及其评价 53

韩非的历史观及其法理思想 59

壹、序说 61

贰、韩非历史观的时代背景 62

一、旧制度的全面崩溃 62

二、社会经济的变迁 63

三、传统思想的再组合与批判 64

叁、韩非的历史观 65

一、天道与先王观念的否定 66

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道德 66

三、历史相对主义的发展原则 67

肆、从韩非的历史观论其法理思想 69

一、由复古到变古的立法原则 69

二、由德治到法治的变迁与对立 71

三、法的可变性与不可变性 73

伍、韩非历史观下法理思想的特色及其意义 76

一、否定自然法,富法实证色彩 76

二、摒弃理想德治,采行现实法治 78

三、重视法的时间性,忽略法的正义性 81

陆、结论 83

董仲舒春秋折狱 85

壹、序说 87

贰、董仲舒春秋折狱案例 89

案例一拾儿道旁 91

案例二误伤己父 96

案例三私为人妻 98

案例四加杖所生 101

案例五大夫纵麑 103

案例六盗武库兵 105

叁、董仲舒的折狱方法论 107

一、天人感应的经权理论基础 107

二、自然法论的折狱理念 110

肆、董仲舒春秋折狱与法律的儒家化 113

一、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 113

二、法律儒家化的型态 116

伍、董仲舒春秋折狱论评 120

一、从罪刑法定原则及法解释学的观点 120

二、从实质内容的妥当性观点 123

三、从春秋折狱的流变及其影响观点 125

陆、结论—春秋折狱在中国法制史上的意义 128

两汉春秋折狱案例 131

壹、序说 133

贰、春秋折狱盛行的时代背景 134

一、律令繁琐 135

二、经学风尚 137

三、利禄外诱 140

四、礼教传统 141

五、政治型态 143

叁、董仲舒以外的春秋折狱案例 145

案例一徐偃矫制 145

案例二薛况之狱 148

案例三卫太子案 151

案例四擅杀继母 153

案例五淮南王案 155

案例六诽谤妖言 157

案例七坐臧增锢 159

案例八造意恶首 161

案例九复雠之议 163

案例十妄刊章文 166

肆、春秋折狱的批判及其再评价 169

一、历代学者「诛心」的批判 169

二、另一角度之评价 172

伍、结论 177

唐律中的礼教法律思想 179

壹、序说 181

贰、礼教法律观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183

一、源于天道的人文精神 183

二、儒学法律化思想的支配 184

三、阳儒阴法现实政术的运作 185

四、农业社会的泛道德思想 186

叁、礼教法律观观的确立及其具体内容 187

一、罪刑因身分而异 187

二、据礼释律的运用 191

三、比附援引及解释律条富弹性 193

肆、礼教法律观的基本精神及其特色 196

一、礼刑合一 196

二、义务本位 196

三、家族主义 199

四、男权中心 200

五、道义责任 201

伍、结论—礼教法律观评述及其历史意义 203

一、评述 203

二、礼教法律观在法制史上的意义 206

唐律刑事责任能力 209

壹、序说 211

贰、责任能力在刑法史上的发展 212

一、古代西洋法制 212

二、中国唐代以前法制 214

叁、唐律关于老小疾病的规定及其实例 219

一、老小疾病之种类及其优遇(名三○) 221

二、老小疾病的时际法(名三一) 225

三、其他特例 227

肆、唐律责任能力的理论基础 230

伍、唐律责任能力立法对后世的影响及近世立法的演变 234

一、影响 234

二、演变 237

陆、结论 239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蜕变 243

壹、序说 245

贰、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内涵及其特质 248

一、天人感通的法律基础理论 248

二、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 250

三、以家族伦理为本位的实质法律精神 251

四、父母官型的诉讼观与诉讼结构 253

叁、近代西潮冲击与中国法律的历史转折 254

一、由天人感通到人本实证 257

二、由诸法合体到六法体例 259

三、由家族伦理本位到个人权利本位 262

四、由父母官型诉讼到竞技型诉讼 264

肆、结论 266

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动因及其开展 271

壹、序说 273

贰、晚清法制变迁的动因 275

一、领事裁判权的撤废问题 275

二、欧日近代法典编纂的冲击 281

三、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 284

四、清廷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 286

叁、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开展Z 90

一、修订法律馆的成立 290

二、外国法律法学文献的编译 293

三、新式法律学堂的创设 297

四、日本法学专家的延聘 301

肆、结语 305

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 307

壹、序说 309

贰、沈家本的生平与志业 309

一、早岁志学 309

二、简放知府 312

三、衔命修律 314

四、晚年余晖 320

叁、沈家本的著述 321

一、已刊行著书 322

二、自家收藏书的刊刻 326

肆、沈家本的变法修律思想 327

一、沈家本的中西法律观及其会通改制 327

二、沈家本法的历史观及其立法原则 329

伍、结语 334

大清新刑律的礼法争议 335

壹、序说 337

贰、礼法争议始末 338

一、第一阶段 338

二、第二阶段 339

三、第三阶段 341

四、第四阶段 342

叁、沈家本修订大清新刑律的法制史意义 348

一、历史意义 349

二、时代意义 356

肆、结论 366

从传统身分差等到近代平权立法 369

壹、序说 371

贰、传统法律身分秩序的差等性 372

一、皇室及官人官亲的优遇 372

二、尊长权 375

三、男尊女卑 377

四、良贱有等 380

叁、晚清沈家本的法律平等理念及其变革 383

一、统一满汉法律 384

二、故杀子孙 387

三、夫妻相殴 389

四、禁革买卖人口与删除奴婢律例 391

肆、结论 394

从法继受观点比较晚清与日本刑事立法的近代化—— 397

壹、序说 399

贰、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继受中国法及其特质 401

叁、晚清与日本继受近代欧陆法的比较 407

一、继受的动机与其本质 407

二、继受过程与特征 411

三、继受的效果 416

肆、结论 420

传统中国「罪刑法定」的历史发展 423

壹、序说 425

贰、传统旧制中罪刑法定的虚与实 427

一、秦代 428

二、汉代 428

三、晋代 430

四、唐代 431

五、宋明清 433

叁、晚清沈家本对比附援引旧制的改革及其争议 4435

一、沈家本的罪刑法定理念 435

二、沈家本与礼教派关于罪刑法定的歧见 438

肆、民国以来罪刑法定的刑事立法一代结论 445

民初暂行新刑律的历史与理论 451

壹、序说 453

贰、暂行新刑律颁布的时代背景 454

一、公布日期及颁布者的争议 454

二、暂行新刑律与民初政局 460

叁、从大清新刑律到暂行新刑律的变与不变 462

一、从体例上及内容上言其形变与质变 462

二、暂行新刑律的篇目与要旨 465

肆、暂行新刑律的特质及其理论基础 469

一、巧逢西方刑法史上的学派论争 469

二、暂行新刑律与刑事学派 471

伍、暂行新刑律的修正与克制 474

一、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 474

二、民初时期的刑事特别法 475

陆、结论—暂行新刑律评述及其历史意义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