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凡例 1
大事记 8
第一篇 建置 区域 63
第一章 位置区域 63
第二章 建置沿革 64
第三章 行政区划 66
第一节 明、清时期 66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6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80
第四节 村名 90
一、部分村名由来 91
二、村名的种类 91
第四章 集市 91
一、地层 95
二、构造 95
第二篇 自然环境 95
第一节 地质 95
第一章 地质地貌 95
三、矿藏 96
四、地震 96
第二节 地貌 97
第二章 气候 97
第一节 日照 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98
第二节 气温 霜期 地温 99
一、气温 99
二、霜期 100
三、地温 100
一、降水 101
第一节 地表水 101
第三章 水文 101
第三节 风 101
二、河流水系 102
三、迳流 105
四、过境水 105
五、蒸发 106
第二节 地下水 106
第四章 土壤 106
第一节 各种土壤的分布 106
一、黄泛区土壤的分布 106
二、非黄泛区土壤的分布 109
第二节 土壤肥力 109
一、土壤有机质 109
四、速效钾 110
三、速效磷 110
二、全氮 110
五、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11
第五章 生物 111
第一节 植物 111
一、陆生植物 111
二、水生植物 112
第二节 动物 112
一、兽类 112
二、禽类 112
三、虫类 112
四、鱼类 112
第三篇 灾害 113
第一章 历代自然灾害 113
第一节 黄泛的形成 117
第二节 给西华人民带来的灾难 117
第二章 十年黄泛 117
第三节 重建家园 118
第四篇 人口 121
第一章 人口变化与构成 121
第一节 人口变化 121
一、人口数量 121
二、人口密度 123
三、人口增长 123
第二节 人口构成 124
一、性别 124
二、年龄 124
三、文化 126
四、行业与职业 126
第二章 计划生育 128
第一节 政策规定 128
六、姓氏 128
五、民族 128
第二节 方法效果 129
第三节 机构 130
第五篇 政党 13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131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活动 131
一、党的组织及负责人 131
二、党的主要工作 132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组织及党务工作 135
一、县委所属机构 135
二、党的区、乡、镇(公社)委员会 136
三、基层组织及党员 136
四、历次党代表大会 138
六、纪律检查工作 140
五、党的宣传工作 140
七、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1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政重大活动 141
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经济 141
二、社会主义改造及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43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前进 143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文化大革命” 145
五、第三、四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执行 148
六、拨乱反正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150
第一节 组织状况 150
第二节 主要领导更迭 150
第三节 发展和活动 150
一、发展 150
二、活动 151
附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介 152
第六篇 政权 政协 153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15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153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袁大会 155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157
一、机构 157
二、活动 157
第四节 选举 158
第五节 重要决议案 159
第二章 人民政府 159
第一节 机构 159
第二节 基层政权 162
第三节 信访 163
第四节 主要政务活动 164
一、组织灾民重建家园 164
二、民主改革恢复经济 164
三、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65
第三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67
第一节 机构 167
第二节 政协会议 167
第三节 政协活动 168
第四章 明、清、民国政权 169
第一节 明、清、民国政府机构 169
第二节 县参议会 169
第三节 历代治安及民国期间的司法 170
第七篇 群众团体 177
第一章 工会 177
第一节 工会组织 177
一、县总工会 177
二、基层工会 178
第二节 会员 178
第三节 工人代表会 179
第四节 主要活动 180
第五节 职工文化福利 181
第二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182
第一节 机构 182
第二节 团员代表会 18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183
一、建国前团组织的活动 183
二、建国后团组织的活动 183
第四节 团的发展 184
第五节 少年先锋队 184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 18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妇女活动 18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工作 185
二、妇幼保健工作 186
三、托儿所 幼儿园 186
一、宣传贯彻《婚姻法》 186
四、开展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 187
五、评选“三八”红旗手(集体)和“五好家庭”活动 187
第三节 妇女代表大会 187
第四章 农民协会 188
第五章 其它团体 189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189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0
第三节 工商业联合会 190
第八篇 民政 人事 劳动 191
第一章 民政 191
第一节 机构 191
第二节 婚姻登记 191
一、拥军优属 192
二、抚恤 192
第三节 优抚 192
三、残废人员换证 195
四、光荣院 195
五、烈士陵园 196
第四节 复员退伍安置 196
一、安置工作 196
二、中原突围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196
第五节 救济扶贫 197
一、救济 197
二、扶贫 197
第六节 社会福利 198
一、五保 198
二、敬老院 198
三、城镇社会福利事业 198
一、人员考核 199
第二节 人事调配 199
第二章 人事 199
四、收容遣送 199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199
二、人员任用 200
三、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200
第三节 人员培训 201
第四节 人员编制 201
第五节 干部离退休 202
一、机构 202
二、离退休原则 202
三、老干部的安置与管理 203
第三章 劳动管理 204
第一节 机构 204
第二节 招收职工 204
第五节 劳动工资 206
第三节 劳力调配 206
第四节 改革用工制度 206
第六节 劳动保护 207
第七节 职工退职、退休、离休 207
第八节 知识青年安置 208
第九篇 政法 211
第一章 公安 211
第一节 机构 211
第二节 社会治安 211
一、剿匪反霸 211
二、镇压反革命 211
三、取缔反动会道门 212
四、禁烟 禁毒 212
五、四类分子评审摘帽 212
第三节 案件侦破 213
六、治安管理 213
第四节 户籍管理 214
第五节 消防 214
第二章 检察 214
第一节 检察机关 214
第二节 刑事检察 215
第三节 法纪检察 215
第四节 经济检察 215
第五节 监所检察 216
第六节 控告检察 216
第三章 审判 216
第一节 机构 216
第二节 审判工作 217
一、刑事审判 217
二、民事审判 217
三、经济审判 218
第三节 纠正冤、假、错案 21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19
第一节 机构 219
第二节 法制宣传 219
第三节 法律顾问 220
第四节 公证 220
第五节 民事调解 221
第十篇 军事 223
第一章 机构 223
第二章 军队 226
第一节 历代过军、驻军 226
第二节 人民武装 227
第三章 战事 231
第一节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活动 231
二、宋庄之战 232
第二节 北伐战争在西华境内的两次战役 232
一、逍遥之战 232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武装斗争 233
一、夺粮斗争 233
二、马路口战斗 233
三、傅集战斗 234
四、杜岗会师 234
附 兵祸、杆扰 234
第四章 兵役 235
第一节 募兵、征兵 235
一、募兵 235
二、征兵 235
第五章 民兵 236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236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236
第一节 建制 237
第二节 训练 237
第三节 民兵作用 237
第四节 训练基地 238
第十一篇 农业 241
第一章 土地占有制度和农业体制 241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土地制度改革 241
一、土地占有情况 241
二、土地改革 241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 241
一、互助组 241
一、集体所有制 242
二、国营农场 242
二、初级农业合作社 24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 242
第二章 种植业 243
第一节 农业区划 244
一、颍西南粮油区 244
二、贾西粮棉林区 244
三、贾东粮林油棉区 245
第二节 作物品种 245
一、粮食作物 245
二、经济作物 249
三、请末及民国时期的耕作制度 254
一、麦棉套种 254
四、建国后的耕作制度 254
第四节 农业技术 254
二、清初的一年一熟制 254
一、明朝以前的轮荒制 254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54
二、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 255
三、地膜覆盖 256
四、根外追肥 257
第五节 良种引进与繁育 258
八、测土施肥 258
七、区划成果的利用 258
六、水稻旱播 258
五、大豆手问苗 258
一、良种引进 259
二、良种繁育 259
第六节 肥料 260
一、化肥 260
二、农家肥 260
第七节 植物保护 261
一、植保工作的发展 261
四、菌肥 261
三、绿肥 261
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 263
第八节 机构 266
第三章 畜牧 266
第一节 畜禽种类 268
一、家畜 268
二、家禽 269
第二节 饲草饲料 271
第三节 品种改良 271
一、马 271
二、牛 271
三、猪 271
一、常规人工授精 272
第四节 配种技术 272
四、羊 272
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 273
第五节 疫病防治 273
一、炭疽 273
二、气肿疽 273
三、马鼻疽 274
四、马传染性贫血 274
五、布病 274
六、猪瘟 275
七、鸡瘟 275
八、禽霍乱 275
第六节 机构 276
第四章 农业机具 276
第一节 农业机具的发展 276
一、旧式农具 276
二、新式农具 277
第二节 农机管理 280
第三节 人员培训农机队伍 280
一、人员培训 280
二、农机队伍 280
第四节 农机供应与修理 281
一、供应 281
二、修理 281
第五节 机构 281
第十二篇 林业 283
第一章 林业资源 284
第一节 用材林 284
一、用材林龄组结构 284
二、林种结构 284
三、树种结构及其分布 284
第二节 经济林 285
五、更新采伐与加工利用 285
四、树种更新 285
第二章 农田防护林 286
第一节 风沙灾害与农业生产 286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建设 287
一、防风固沙林 287
二、农桐间作 287
三、农枣间作 287
四、林网化建设 288
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效益 288
一、生态效益 288
二、经济效益 288
第三章 绿化及义务植树 290
第一节 村庄绿化 290
第二节 全民义务植树 290
第一节 县办林场 291
第五章 县、乡林场和苗木生产 291
一、国营西华林场 291
第一节 病虫害情况 291
第四章 病虫害及其防治 291
第二节 防治措施 291
二、西华县南关苗圃 292
三、西华县护当城林场 292
四、西华县第二苗圃 292
第二节 乡办林场 292
第三节 苗木生产 293
第四节 种子采集 294
第六章 林业政策 295
第七章 机构 29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96
第二节 事业机构 297
第十三篇 水利 299
第一节 沙河治理 301
第一章 河道治理 301
第二节 颍河治理 306
第三节 贾鲁河治理 306
第四节 工程管理 308
一、重点工程 308
二、河道堤岸 308
第二章 排灌工程 308
第三章 井泉建设 309
第四章 水利纠纷 310
第一节 历史水利纠纷 310
第二节 建国后水利纠纷 311
第五章 水产 312
第六章 机构 312
第十四篇 工业 313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314
一、县属国营工业 314
第一章 所有制形式 314
二、农、林工业 315
三、商业工业 315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 315
一、二轻工业 315
二、乡镇工业 316
三、合作工业 316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 316
一、电力生产 317
二、网电建设 317
第一节 电力 317
第二章 能源工业 317
三、供电用电 318
四、安全管理 319
第二节 群众办电 320
第三节 机构 320
第三章 机械工业 321
第一节 机械制造 321
第二节 机械修配 322
第四章 纺织工业 322
第一节 针织 322
第二节 棉毯 323
第三节 毛纺织 323
第五章 化肥工业 323
第一节 磷肥 323
一、水泥生产 324
第一节 水泥生产及其制品 324
二、水泥制品 324
第二节 碳铵 324
第六章 建材工业 324
第二节 砖瓦 325
第三节 河沙 325
第七章 造纸、印刷及纸制品 325
第一节 造纸 325
第二节 印刷 326
第三节 纸制品 326
第八章 木器与金属制品 327
第一节 木器 327
第二节 金属制品 327
第九章 皮革与服装加工业 328
第一节 皮革制品 328
第二节 服装加工 328
一、面粉 329
二、榨油 329
第一节 粮油加工 329
第十章 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 329
第二节 糕点制作 330
第三节 饮料制品 330
第四节 调味品 332
第五节 烟草加工 332
第十一章 企业管理 332
一、体制管理 333
二、计划管理 333
三、生产管理 333
四、劳动管理 333
五、财务管理 333
六、经济责任制 334
第十二章 机构 334
一、公路 335
第一节 公路建设 335
第十五篇 交通邮电 335
第一章 交通运输 335
二、桥涵 336
三、绿化 336
四、道班 337
五、养护 337
六、交通标志 339
第二节 运输 339
一、客运 339
二、货运 341
三、民运 342
四、水运 342
一、驾驶员管理 343
二、机动车检查 343
第三节 安全监理 343
第四节 机构 344
第二章 邮电 344
第一节 邮电业务 344
一、函件 344
二、包裹 344
三、汇兑 345
四、报刊发行 345
五、长途电话 345
六、机要通讯 346
第二节 电信、电报 346
第三节 邮电技术设备 346
一、电话设备 346
二、技术设备更新 346
第五节 机构 347
三、投递工具 347
第四节 邮电队伍 347
第十六篇 城镇建设 349
第一章 解放前的县城 349
第一节 县城 349
一、西华县城考 349
二、解放前的县城 349
第二节 县署 349
第三节 街道 350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 353
第一节 旧城改造及新建街道 353
二、下水道 355
一、供水 355
第三节 公共设施 355
第二节 填坑造地 355
第三章 环境保护 356
第四章 乡镇及农村建设 356
第五章 国有房地产管理 357
第六章 建筑队伍和设置 357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57
第二节 机构 359
第十七篇 商业 359
第一章 商业经济体制 360
第一节 民国时期 36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60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360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61
第二章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61
三、“大跃时”及“文化大革命”时期 361
二、过渡时期 361
第三章 日用消费品 362
第一节 商品购销 362
一、商品购进 362
二、商品销售 363
第二节 经营商品种类 364
一、日用百货 364
二、针织品、纺织品 365
三、糖、烟、酒 365
四、五金、交电、化工 366
五、燃料 367
六、食品 367
七、盐 368
第三节 经营企业 369
八、药品 369
一、国营企业 370
二、集体企业 371
三、个体企业 371
第四节 商业市场 372
一、商业集市 372
二、商业网点 372
三、物资交流大会(古庙会) 373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73
一、体制改革 373
二、计划管理 374
三、财务管理 374
四、储运管理 375
五、文明经商、优质服务 375
第六节 机构 375
第一节 生产资料供应 376
一、农具 376
第四章 供销合作 376
二、牲畜 377
三、肥料 377
四、农药及农药器械 379
五、燃料 380
六、农用塑料薄膜 380
第二节 生活资料供应 380
一、日用工业品 381
二、日用杂品 381
三、糖烟酒糕点食品 382
四、建筑材料 382
五、文化用品及图书 382
第三节 农副产品及废品收购 382
二、棉菸麻 383
一、粮食油料 383
三、猪羊禽蛋及畜产品 385
四、中药材 385
五、土产果品 385
六、废品收购 386
第四节 多种经营及救灾 386
第五节 机构设置与民主管理 387
一、机构 387
二、民主管理 388
第五章 粮油购销 388
第一节 粮食统购 388
五、种子 390
三、返销 390
四、民工口粮补助 390
二、借销 390
一、统销 390
第二节 农村粮食销售 390
六、奖售粮 391
第三节 油脂油料购销 391
第四节 城镇粮油供应 393
第五节 粮油议购议销 395
第六节 仓储和调运 396
一、仓库 396
二、仓储保管 396
三、调运 397
第七节 经营管理 397
第八节 机构 398
二、机电产品 399
一、金属材料 399
第六章 物资 399
第一节 物资供应 399
三、轻化建材 400
四、木材 400
五、煤炭 401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02
第三节 机构 403
第七章 对外贸易 403
一、桐木 404
第一节 出口商品 404
二、红枣 405
三、红麻 405
四、薄荷油 405
五、山羊皮 406
六、绵羊毛 407
七、肠衣 407
九、苹果 408
十、大豆 408
八、芦笋 408
十一、工艺柳编制品 409
第二节 扶持生产 410
一、技术传授 410
二、资金供应 410
三、生产奖售 410
第三节 机构 410
第八章 饮食服务 410
第一节 饮食业 411
第二节 服务业 412
第十八篇 财税金融 413
第一章 财政 413
第二节 预算收支 414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414
一、预算收入 416
二、预算支出 417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 421
一、预算外收入 421
二、预算外支出 423
第四节 企业及农业财务管理 425
一、企业财务管理 425
二、农业财务管理 426
第五节 财政监督 429
一、专题检查 429
二、财税大检查 430
第六节 机构 430
二、税制修正 431
一、建立新税制 431
三、工商统一税 431
第二章 税务 431
第一节 税制改革 431
四、工商税 432
五、实行利改税 432
第二节 农业税 432
一、征收 432
二、减免 437
三、农业税附加 438
第三节 税种 税目 税率税额 439
一、流转税 439
二、收益税 440
三、财产、行为税 441
四、特定税 441
第四节 征收管理 442
第五节 促产增收 443
一、货币流通 444
第一节 货币 444
第六节 机构 444
第三章 金融 444
二、货币投放与回笼 445
三、货币及金银管理 446
第二节 储蓄 446
第三节 信贷 447
一、农业信贷 447
二、工商信贷 448
第四节 公债 国库券 449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449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449
三、国库券 449
第五节 保险 450
第六节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451
第八节 机构 452
第七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452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5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发展 453
第二节 农村经济收入的分配 453
第十九 篇经济管理 453
第三节 机构 456
第二章 工商管理 456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56
一、市场建设 456
二、管理制度 457
三、打击投机倒把 457
第二节 合同、商标及广告管理 457
一、经济合同管理 457
二、商标及广告管理 458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458
第一节 市场物价 459
一、集市贸易价格变动情况 459
第四节 机构 459
第三章 物价 459
二、高价商品 460
第二节 商品差价 460
一、购销差价 460
二、地区差价 460
三、批零差价 461
四、质量差价 461
五、季节差价 462
第三节 商品比价 462
一、农产品比价 462
二、工农业产品比价 463
三、工业品比价 463
第四节 物价管理 465
第四章 计量管理 466
第一节 计量器具的改革、推广 466
第五节 机构 466
第二节 计量管理 467
一、对台、地、案秤的鉴定 467
二、对木杆秤的鉴定 467
三、对竹、木直尺的鉴定 467
四、工业企业计量管理 467
第三节 机构 467
第五章 审计 468
第一节 建国前的审计 46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审计 468
一、任务 468
二、职权 468
第四节 机构 469
第三节 审计工作情况 469
第二十篇 教育 科技 471
第一章 教育 471
第一节 书院 义学 私塾 471
一、书院 471
二、义学 471
三、私塾 471
第二节 学校教育 472
一、幼儿教育 472
二、小学教育 472
三、中等教育 475
四、专业教育 480
第三节 成人教育 482
一、工农教育 482
二、职工教育 483
四、电视大学 484
三、高等函授站 484
第四节 教师队伍 485
一、教师培训 486
二、教师待遇 487
第五节 教学研究 487
第六节 教育经费 489
一、国家拨款 489
二、勤工俭学 490
三、集资办学 490
四、教学设备 490
第七节 机构 492
第一节 科技组织 493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93
第二章 科技 493
第三节 科技普及 497
第四节 科技成果 497
第五节 地震测报 498
第六节 机构 499
第二十一篇 文化 501
第一章 文化设施 501
第一节 文化馆、站 501
一、民众教育馆 501
二、人民文化馆 501
三、乡镇文化站 501
四、文化活动场所 502
第二节 影剧院 502
一、建国前的剧院 502
第一节 曲艺 503
一、河南坠子 50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影剧院 503
第二章 群众文化 503
二、大鼓书 504
三、评书 504
四、三弦书 504
五、莲花落 505
六、山东琴书 505
第二节 民乐 505
第三节 民间舞蹈 505
第四节 民歌 506
第五节 坐摊玩会 506
第六节 民间工艺 506
一、焰火 506
二、彩扎 506
一、豫剧 507
二、曲剧 507
第一节 戏剧 507
第三章 戏剧 杂技 507
三、二夹弦 508
四、道情 508
五、越调 508
六、罗戏 509
七、话剧 509
八、剧团 509
第二节 杂技 511
一、县杂技团 511
二、农村业余杂技团、组 512
第四章 文艺创作 512
第一节 创作队伍 512
第二节 创作作品 513
第五章 电影 517
一、建国前的报纸 518
第一节 报纸 518
第六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51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华报》 519
第二节 通讯 519
第三节 广播 520
第四节 电视 520
第五节 机构 520
第七章 图书档案 521
第一节 图书 521
一、书店 521
二、图书馆、室 522
第二节 档案 523
第八章 机构 524
第一节 文化遗址 525
一、箕子读书台 525
第一章 历史文物 525
第二十二篇 文物 525
二、小白庄遗址 526
三、胡寨遗址 526
四、陆城遗址 526
五、瓦屋赵遗址 527
六、泥土店遗址 527
七、后于王遗址 527
八、胡寨西遗址 527
九、西夏亭遗址 527
十、南柳城西遗址 527
十八、七里仓遗址 528
十七、前李遗址 528
十五、城南关遗址 528
十六、三合村遗址 528
十四、固庠遗址 528
十三、养马岗遗址 528
十二、寇寨遗址 528
十一、商高宗陵遗址 528
十九、缑家遗址 529
第二节 墓葬 529
一、商高宗陵冢 529
二、陈灵公墓 529
三、潘岗汉代墓地 530
四、东斧柯汉墓群 530
五、后段庄汉墓群 530
十三、榆树王汉墓 531
十二、小滹沱汉墓 531
十一、宋岗汉墓地 531
十、后刘汉墓地 531
九、诸葛寺汉墓冢 531
八、东柳城汉代墓群 531
七、陵头岗汉墓群 531
六、习阳汉墓地 531
第三节 城址 532
一、女娲城遗址 532
二、长平县故城 532
四、护当城 533
三、柳城 533
五、后习阳城 534
六、都城 534
七、广粮城 534
八、奉母城 534
九、柴城 534
第四节 古代建筑 534
一、明伦堂 534
第五节 馆藏文物 535
四、清凉寺 535
二、城隍庙 535
三、龙泉寺 535
第二章 革命文物 537
第一节 烈士陵园、墓 537
一、西华县烈士陵园 537
二、胡晓初烈士墓 538
第二节 革命遗址 538
一、北伐军贺龙师长指挥部纪念地 538
二、普理学校 539
三、新四军游击队会师地址——杜岗 539
四、挖颍筑堤功高碑 539
第三节 机构 539
第一节 医疗机构 541
一、县直医疗事业机构 541
第一章 医药卫生 541
第二十三篇 卫生体育 541
二、乡镇卫生院 542
三、集体医疗事业 542
第二节 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543
一、传染病的防治 543
二、地方病的防治 544
一、中医 547
第三节 医疗 547
二、西医 549
三、中西医结合 550
第四节 卫生保健 550
一、爱国卫生运动 550
二、“两管五改” 551
三、食品卫生 551
四、学校卫生 551
八、妇幼保健 552
七、卫生宣传教育 552
五、工业卫生 552
六、卫生检验与监测 552
九、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553
十、干部保健与公费医疗 553
第五节 中西药 554
一、中药 554
二、西药 556
第六节 药政药检 556
一、药政 556
二、药检 556
三、中药衡器的改革 557
四、淘汰药品 557
第七节 卫生行政机构 557
第二节 群众体育 558
第一节 学校体育 558
第二章 体育 558
第三节 机构 561
第二十四篇 习俗谣谚传闻宗教 563
第一章 习俗 563
第一节 节日 563
一、农历节日 563
二、回族节日 564
第二节 婚丧喜庆 564
一、婚嫁 564
二、喜庆 565
三、丧葬 565
第三节 社会风尚 565
一、传统美德 565
二、当代新风 566
第四节 陋习 568
一、吸毒 568
二、重男轻女 568
三、缠足 568
四、赌博 568
第五节 衣食住行 568
一、衣 568
二、食 569
三、住 569
四、行 569
第二章 谣谚 570
第一节 民谚 570
第二节 歌谣 571
第三节 歇后语 572
第三章 传闻轶事 573
第四章 宗教 574
第一节 伊斯兰教 574
第二节 基督教 575
一、基督教的传入及活动 575
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575
第三节 天主教 575
第四节 佛教及道教 576
第二十五篇 方言 579
第一章 语音系统及对应规律 579
第一节 语音系统 579
一、声母 579
二、韵母 581
三、声调 582
三、声调对应规律 583
二、韵母对应规律 583
一、声母对应规律 583
第二节 对应规律 583
第三节 音节表 584
第二章 方言词汇 593
一、天文地理 593
二、时令 594
三、人品、称谓和交际 595
四、人体、疾病、医学 597
五、饮食、器具 598
六、服饰、房舍 599
七、工交 600
八、农业 600
九、动物 601
十、商业 602
十一、文教 602
十二、其它 603
第三章 标音举例 604
第二十六篇 人物 607
第一章 传记 607
第二章 简介 630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644
第四章 人物表 665
第二十七篇 乡镇简介 683
1986至1988年三年要事纪略 702
附录 707
一、旧县志简介 70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修志工作 708
三、重要文件辑录 710
四、修志始末 712
西华县县直各单位及各乡镇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