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3
似曾相识 3
似曾相识 3
——涉艺断想十一题 3
温故以知新 24
《戏曲美学论文集》序言 30
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又一封信 32
——《潘天寿谈艺录》代序 39
常与变 39
感于物而动 42
评论要有个性 47
美育三题 53
从白居易《忆江南》说开去 59
谚语、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67
昆剧琐谈 72
总要选最“趣”的画 118
——民间美术研究漫谈 118
卓越不朽的艺术家 135
观众谈戏 13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停顿” 137
艺术理论的新开拓 159
胸怀 173
——述中篇小说《晚露》 173
偶然想到的几点 184
眼前景物口头语 186
——《中国农民画画展》代前言 186
一知半解 188
劫后余年人未老 190
加强认识 192
抗日戏剧闯将——保罗 200
智慧与创造 210
“我们的作品”(外二则) 212
被动与主动 218
她就是她(外三章) 220
细察观众情 227
——从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进京演出谈起 229
地方性与全国性 229
高潮与魅力 231
秋来结子红于锦 234
——《刘开渠雕塑集》序言 234
新鲜感的保持 239
《淡渍集》序 241
再谈认识 243
——第六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观后一夕谈 243
全睡着了 254
开卷有益 256
牛年想牛 259
《红楼梦纵横谈》序 261
从“飞燕”谈起 265
幽默与洞察 267
——《幽默的奥秘》序 267
美丑相形 272
刘晖的黄山画 275
继续突破 277
——谈演员塑造艺术形象 303
附录 303
差不多和差得多 303
“羊毛出在羊身上” 312
——谈艺录之一 312
情与景谋因其自然 318
——谈园林雕塑 318
在《中国美术史》第1卷编写工作座谈会 322
上的发言(1984年9月11日~26日) 322
一身二任 359
小传 359
小传续 367
人生的路 370
观众谈电影 396
答问录 445
——与马识途关于川剧改革问题的对话 445
“天下都乐” 460
——《赵丹书画遗作展览》代前言 460
《张正宇书画选集》前言 462
关于理论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467
隔岸观银海 471
不知为不知 499
认识生活与创作 501
创造与地方性特征 533
师心不师迹 538
《卢鸿基遗作展览》前言 540
——《陕西民间美术研究》代序 542
创造性的劳动 542
漫谈审美感受 544
美育也是雪里送炭 562
民间玩具 564
给张明坦等的信 567
给张明坦的信 569
给邓福星的信 571
同翟树成、邓福星在大连八七疗养院的谈话纪要 573
致曹春生、辛国勋 575
《白石画稿》代前言 577
致邓福星 579
给邓福星的信 581
在《中国美术史》编委会成立会议 584
上的讲话(1986年3月6日) 584
在《中国美术史》第二次编委会 592
上的讲话(1986年5月7日) 592
在《中国美术史》编撰学术讨论会 601
上的讲话(1986年6月6日~9日) 601
致福建美学年会的祝词 631
给邓福星的信 633
给分卷主编的信 635
适应是为了征服 639
——答《文艺报》记者问 639
谈当代美学的一些问题 643
在《中国美术史》第三次编委会 648
上的讲话(1986年9月8日) 648
突破 656
——有感于影视中的细节 658
激起观赏美的欲望 658
男子之美 661
也堪回首话当年 674
给分卷主编的一封信 681
我的期待 684
给邓福星的信 687
邓福星转《中国美术史》编委会的信 689
在《中国美术史》第四次编委会 694
上的讲话(1987年5月4日~5日) 694
给李松涛的复信 706
在《中国美术史》第五次编委会 720
上的讲话(1987年8月24日~25日) 720
祝贺《收获》创刊三十周年 730
审美教育 732
在《中国美术史》第六次编委会 734
上的讲话(1988年1月15日) 734
《楷书唐诗八十首》序 752
上的讲话(1988年8月11日~12日) 754
在《中国美术史·魏晋卷》统稿会议 754
《二人转艺术》序 761
继续提高 765
精神性的茅台酒 775
一身二任 784
——在贵州美术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784
给邓福星的信 798
给薛永年的信 800
笑比黄河清 804
赞“暗八仙” 813
在《中国美术史》第九次编委会 815
上的讲话(1990年10月23日) 815
临水愧游鱼 818
天街闲坐 820
粘住观众 822
《王昌杰画集》代序 824
确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艺术道路 827
——在《中国美术史·当代卷》编撰研讨会上的讲话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