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序 一 1
总 述 1
序 二 3
凡例 4
大事记 8
卷一建置区划 48
第一章建置 48
第一节 位 置 48
第二节 历史沿革 48
第三节 县名由来 49
第四节 县城变迁 50
第五节 境域变动 50
第二章区划 51
第一节 明清两代区划 51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52
第三节 建国后区划 53
第三章各镇简况 69
卷二 自然地理 81
第一章地质 81
第一节 地 层 81
第二节 岩浆岩 83
第三节地质构造 84
第四节矿产资源 85
第二章地貌概述 87
第三章山脉 89
第一节 南昆山余脉 89
第二节 罗浮山余脉 92
第四章水文 92
第一节 主要河流 93
第二节 水资源 94
第五章气候 95
第一节气候特征 95
第二节 气象要素 96
第三节 物候 101
第六章土壤动植物 102
第一节 土 壤 102
第二节 动 物 103
第三节植物 103
第七章自然灾害 110
第一节 水 灾 110
第二节 旱 灾 112
第三节 风 灾 113
卷三人 口 115
第一章人口数量 115
第一节 人口增减 11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20
第二章人口结构 121
第一节 民 族 121
第二节 姓 氏 122
第三节 年 龄 136
第四节 性 别 143
第五节 婚姻 145
第六节 职 业 145
第七节 文化 146
第三章计划生育 1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48
第三节 晚婚节育 149
第二节政策措施 149
第四节 优生优育 152
卷四国民经济 154
第一章经济综述 154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要 154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 161
第三节居民生活 162
第二章经济结构 162
第一节地区结构 162
第二节所有制结构 165
第三节产业结构 166
第四节 商品流通结构 171
结构 173
第五节 收入与分配 173
第六节 积累与消费 174
结构 174
第七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75
第八节 企业结构 176
第三章经济管理 177
第一节 计划管理 177
第二节 统计管理 178
第三节 物价管理 179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182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 185
第六节土地管理 186
第七节 审计监督 188
卷五农业 190
第一章生产关系与经营体制 190
变革 190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190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9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92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93
第五节联产承包责 194
任制 194
联合体 195
附:国营农场 195
第六节 专业户和经济 195
第二章生产条件 196
第一节耕地面积 196
第二节耕地土壤 197
第三节农业劳力 199
第四节耕作动力 199
第五节 农作机具 201
第三章作物种植 202
第一节粮食作物 202
第二节 经济作物 206
第三节 园艺作物 210
第四章农技农艺 214
第一节耕作方法 214
第二节植物保护 219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 220
组织网络 220
第五章名优特产 221
卷六林业 224
第一章森林资源 224
第一节 面 积 224
第二节 蓄积量 225
第三节林种分布 225
第二章植树造林 228
第二节 造林形式 229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29
第三节造林方法 230
第四节造林种类 231
第三章山林权属 235
第四章林场经营 235
第一节 国营林场 235
第二节 集体林场 237
第三节 联营林场 238
第四节 林业专业户、 238
承包户 238
第二节 林木管理 239
第五章森林保护 239
第一节 护林机构 239
第三节 森林防火 240
第四节 病虫防治 241
第六章森林工业 242
第一节 基本建设 242
第二节 木材生产 243
第三节 木材加工 244
第四节林产化工 244
卷七荔枝 246
第一章栽培概况 246
第一节 珍稀品种——挂绿 249
第二章品种 249
第二节 常见品种 253
第三节 新育品种 254
第三章产地 257
第一节分布状况 257
第二节荔枝村选介 258
第四章经营 259
第一节 购 销 259
第二节 加 工 261
第三节 保鲜 261
第一节 杂 记 262
第五章荔枝文化 262
第二节诗词 265
第三节 荔枝节 271
卷八畜牧水产 273
第一章畜牧 273
第一节饲 养 273
第二节 疫病防治 280
第二章水产 282
第一节养殖 282
第二节 捕捞 285
卷九水利电力 287
第一章水利 287
第一节发展概况 287
第二节 防洪排涝工程 290
第三节 灌溉工程 293
第四节增江综合治理 301
工程 301
第五节 田间渠系整治 302
第六节水利管理 305
第七节 “三防”工作 306
第二章电力 307
第一节 火力发电 309
第二节 水力发电 310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312
第四节 电力管理 315
第一节 私营工业 317
卷十工业 317
第一章工业类型 317
第二节 国有工业 318
第三节 集体工业 319
第四节 其他工业 321
第二章主要门类 321
第一节 机械工业 321
第二节 造船工业 324
第三节 化学工业 325
第四节 建材工业 327
第五节 矿产工业 329
第六节 纺织工业 330
第七节 服装工业 331
第八节 粮油、食品 332
工业 332
第九节 糖、纸、印刷 334
工业 334
第十节 塑料、玩具 336
工业 336
第十一节 竹木工艺 337
工业 337
第三章工业管理 339
第一节 生产设备管理 339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340
第三节技术管理 341
第四节物资管理 342
第五节 劳动管理 343
第六节 财务管理 344
卷十一乡镇企业 346
第一章经营概况 346
第一节 直属企业 346
第二节镇办企业 347
第三节村办企业 348
第四节 联办与户办 349
企业 349
第二章企业门类 351
第三章企业选介 357
卷十二城乡建设 361
第一章县城建设 361
第一节建国前县城 361
建设 361
第二节建国后县城 362
建设 362
第二章乡镇建设 369
第一节圩市建设 369
第二节 主要圩市 370
第三节农村建设 373
第二节房产管理 375
第三章房地产管理 375
第一节地产管理 375
第四章建筑业 377
第一节机构 377
第二节 建筑设计 377
第三节 建筑经营管理 378
第四节 建筑质量管理 378
第五章环境保护 380
第一节 污染监测 380
第二节 污染治理 383
第一章交通 385
第一节古驿道 385
卷十三交通邮电 385
第二节公路 386
第三节 铁 路 395
第四节 水 路 396
第五节 交通事故 400
第二章邮 电 402
第一节 邮电机构 403
第二节 邮电网络 403
第三节 邮电业务 407
第一章商业类型 41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11
卷十四 商业 41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415
第三节 国营商业 418
第四节 联营商业 420
第二章商品购销 421
第一节 概 况 421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 425
购销 425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 426
第四节 糖烟酒盐购销 429
第五节 日用杂品购销 430
第六节 生产资料购销 431
第七节 中西药品购销 435
第八节 废旧物资回收 436
第三章饮食服务旅游 437
第一节饮食业 437
第二节 服务业 438
第三节 旅游业 440
第四章集市 442
第一节 集市沿革 442
第二节 集市贸易 445
卷十五粮油贸易 448
第一章 自由购销和议购 448
议销 448
第一节粮油统购 449
第二章统购统销 449
第二节 粮油统销 452
第三节 票 证 455
第三章储运 456
第一节 仓 储 456
第二节 积谷与民间 456
储粮 456
第三节 粮油调运 457
第四章粮油加工 458
第一节粮食加工 458
第二节 油脂及饲料 459
加工 459
第一章对外经济 460
卷十六对外经济贸易 460
第一节 “三资”企业 461
第二节 “三来一补” 462
企业 462
第三节 境外企业 464
第四节 外经企业 464
第五节 工业加工区 465
第二章 出口贸易 467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467
总值 467
第二节 粮油食品 469
中药材 474
第三节 土产品、畜产品、 474
第四节 工艺品、轻工 477
产品 477
第五节 五金、矿类、化工、 480
机械产品 480
第六节 纺织品、蚕茧 480
第三章进口贸易 482
第一节 贸易方式 482
第二节 主要进口商品 484
第二节 口岸联检 485
第一节 新塘口岸 485
第四章 口岸 485
卷十七财税金融 487
第一章财政 487
第一节 体制、机构 487
第二节 预算内收支 489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收支 498
第四节 财务管理与检查 500
第二章税收 503
第一节 体制、机构 503
第二节 农业税 504
第三节 工商各税 506
第四节 杂捐、规费 510
第三章金融 511
第一节 机构 511
第二节 货 币 513
第三节 管 理 516
第四节 存 款 517
第五节 贷 款 519
第六节 外汇及侨汇 522
第七节 代理业务 523
第八节 保 险 524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 526
组织 526
发展 526
卷十八政党 526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增城地方 526
第二节县党员代表大会 530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 532
沿革 532
第四节 县党组织历任 533
领导人 533
第五节 宣传教育 536
第六节统一战线 539
第七节纪律检查 540
第八节 信访工作 542
主要活动 543
第九节 建国后政治运动与 543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增城地方 552
组织 552
第一节 同盟会员的活动 552
第二节 党组织的发展与 553
活动 553
第三节 党组织领导成员 557
更迭 557
第三章 民主党派增城地方 558
组织 558
第一节 民主促进会 558
第二节 民主建国会 559
第三节 民主同盟 560
与拨乱反正 561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 561
卷十九 “文化大革命” 561
第一节运动初起 562
第二节 造反派组织活动 564
第三节 军队“支左” 565
第四节革命委员会 567
第五节个人崇拜 568
第六节 “斗、批、改” 569
第七节 批林整风和清查 573
工作 573
第九节 “路线教育” 574
第八节 “批林批孔” 574
第二章拨乱反正 575
第一节揭批查“四人帮” 576
帮派体系 576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577
第三节 转移工作重点 577
卷二十政权政协 579
第一章清前及民国政权 579
第一节 县政权机构 579
第二节 民国县参议会 581
会议 586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 586
第一节 人民代表的选举 586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586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87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591
常务委员会 591
第三章人民政府 594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机构 594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构 599
第四章人民政协 600
第一节历届县政协委员 600
会会议 600
工作 601
第二节 工作机构及主要 601
卷二十一公安司法 603
第一章建国前的警政、检察与 603
审判 603
第一节警政 603
第二节 检察与审判 604
第二章公安 605
第一节剿匪与镇压反 605
革命 605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 606
活动 606
第三节 治安管理 607
第四节 消防工作 609
第五节看守所 611
第三章检察 611
第一节 刑事检察 611
第二节 法纪检察 612
第三节 控告申诉检察 612
第四节 经济检察 613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13
第四章审判 61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14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14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15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15
第五节 申诉复查 616
第五章司法行政 616
第一节 法制宣传 616
第二节 公证业务 617
第三节 律师事务 617
第四节 调解工作 617
卷二十二民政 619
第一章优抚安置 619
第一节 支前、拥军 619
第二节优待抚恤 620
第四节褒扬烈士 622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622
第一节 建国前的慈善 623
事业 623
第二章社会福利 623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孤老弱残 624
抚养 624
第三节 社会福利企业 625
第四节殡葬改革 625
第三章灾贫救济 625
第一节 灾害救济 625
第二节 贫困救济 627
第四节 收容遣送 628
第三节 移民安置 628
第四章革命老区建设 629
第一节 老区分布与简介 629
第二节 扶持建设 632
第五章婚姻管理 632
第一节 贯彻《婚姻法》 633
第二节 婚姻登记 633
卷二十三侨务 635
第一章华侨、华人、港澳同胞 635
和眷属 635
第一节 华侨、华人 635
第二节 港澳同胞 636
第三节 社 团 637
第四节 眷 属 639
第二章华侨、华人、港澳同胞 640
的贡献 640
第一节 支持和参加革命 640
第二节 支援家乡建设 640
第三章侨务工作 643
第一节 引导侨眷归侨参加 644
生产建设 644
第二节 安置归侨 644
第三节 保护和鼓励侨汇 645
第四节联谊交往 646
第五节 落实侨务政策 647
卷二十四劳动人事 649
第一章劳动管理 649
第一节 安置就业 649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 650
乡”与安置 650
第三节 职工管理 650
第二章人事 6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52
第二节 任免制度 652
第四节 干部管理 653
第三节 干部来源 653
第五节 人事制度改革 655
第三章工资福利与退职退休 656
离休 656
第一节 工资福利 656
第二节 退职、退休、 660
离休 660
卷二十五军事 663
第一章军事机构 663
第一节 明清时期 663
第三节建国后 664
第二节 民国时期 664
第二章驻军 665
第一节 明清时期 6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 666
附:日军侵占增城暴 668
行录 668
第三节建国后 670
第四节 解放军支援地方 670
工作 670
第三章地方武装 671
第一节 清朝及民国初 671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671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 673
第四节建国后 674
第四章战事纪略 675
第一节 古代及民国初 67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67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681
第五章民兵 683
第一节 民兵组织 683
第二节教育和训练 684
第三节 战备与生产建设 684
第六章兵役 68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工会 688
组织 688
第一章工人团体 688
卷二十六群众团体 688
第二节 建国后的总工会 689
第二章农民团体 69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农会 691
组织 69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农会 691
组织 691
第三章青少年团体 692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692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694
联合会 69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妇女 695
第四章妇女团体 69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妇女 695
组织 695
第五章工商业团体 697
第一节 建国前的商会 697
组织 69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商业 697
联合会 697
第六章其他社会团体 699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69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700
第四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701
第三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 701
联合会 701
第五节 私营企业协会 702
第六节 残疾人联合会 702
第七节 学会 协会 联谊会 703
卷二十七教育 705
第一章旧制教育 705
第一节 私 塾 706
第二节 书院、社学、 706
义学 706
第一节概况 707
第二章幼儿教育 707
第三节 县 学 707
第二节 幼儿园选介 711
第三章小学教育 712
第一节 概 况 712
第二节小学选介 717
第四章中学教育 719
第一节 概 况 719
第二节 中学选介 724
第五章职业技术教育 726
第一节职业学校 72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728
第六章成人教育 729
第一节扫除文盲 729
第二节职工教育 730
第三节 农民教育 731
第四节 广播电视大学 731
第七章教育与教学 732
第一节 思想品德教育 732
第二节教学与教研 733
第八章教师 734
第一节教师队伍 734
第二节教师待遇 737
第四节 培训与进修 738
第三节 民办教师 738
第九章教育管理 739
第一节行政管理 739
第二节 经费来源 740
第三节 校舍建设 741
卷二十八科学技术 743
第一章科技机构和队伍 74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43
第二节 科研单位 744
第一节 科技宣传与咨询 745
第二章科技普及 745
第三节 科技队伍 745
第二节技术培训 746
第三章科技成果 747
第一节获奖成果 747
第二节 “星火计划” 751
实施 751
第三节 申报专利 752
卷二十九文化 753
第一章文化事业单位 753
第一节文化馆 753
第四节 档案馆 755
第三节博物馆 755
第二节 图书馆 755
第五节 书 店 756
第二章文学艺术 757
第一节 文 学 757
第二节 戏剧、曲艺 758
第三节 美术、摄影 759
第四节 舞 蹈 760
第五节 电 影 761
第三章文艺作品 762
第一节 著述目录选 762
第二节诗词选 767
第三节 文 选 778
第四节 歌 谣 783
第五节 谚 语 784
第六节 民间传说与故事 787
第四章报刊广播电视 790
第一节 报 刊 790
第二节 广 播 791
第三节 电视、录像 792
第五章地方志编修 792
第一节 建国前修志纪略 792
第二节 建国后修志纪略 793
第一章古代文物 798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798
卷三十文物胜迹 798
第二节古建筑 799
第三节 古 墓 801
第四节 摩崖碑匾刻 803
第五节馆藏文物 804
第二章现代文物 805
第三章风景名胜 806
第一节 晚清增城八景 806
第二节增城新八景 807
第一节 文物普查 808
第二节 文物保护 808
第四章文物管理 808
第三节 历史名胜 808
卷三十一体育 810
第一章传统体育 810
第二章群众体育 812
第一节城镇体育 812
第二节 农村体育 813
第三章学校体育 814
第一节 体育教学 814
第二节 体育锻炼 815
训班 816
第五节 体育中学 816
第三节 军事体育 816
第四节 业余体校、体 816
第四章体育竞赛 817
第一节 县级竞赛 817
第二节 参加地区、市以上 818
竞赛 818
第五章体育队伍和设施 824
第一节 体育队伍 824
第二节 运动场地 825
第三节 器材设备 826
第一章机构设置 827
第一节 医疗机构 827
卷三十二卫生 827
第二节 其他机构 830
第二章医疗 832
第一节 中 医 832
第二节 西 医 833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833
第四节 医疗设备 834
第五节 医疗制度 836
第三章卫生防疫 838
第一节疾病防治 838
第二节 公共卫生 840
第三节 学校卫生 843
第四节 劳动卫生 845
第一节 妇女保健 846
第四章妇幼保健 846
第二节儿童保健 847
第五章医药管理 849
第一节 药品生产 849
第二节 药政管理 849
卷三十三风俗宗教 851
第一章风俗 85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851
第二节 传统节日 854
第三节 婚丧喜庆 856
第四节 祭祀诞会 859
第五节 陋俗 860
第六节传统美德 863
第七节新风尚 864
第二章宗教 867
第一节 佛教、道教 867
第二节 基督教、天主教 867
卷三十四方言 869
第一章方言概况 869
第一节 分布概况 869
第三节 客家方言分布和内 870
部划分 870
划分 870
第二节 粤方言分布和内部 870
第二章粤语增城话 871
第一节 音 系 871
第二节 语音的内部差异 872
第三节词语选录 873
第四节 语法特点 882
第五节 语法例句 884
第六节标音举例 887
附:粤语新塘话音系 889
第三章增城客家话 890
第一节 程乡话音系 891
附:长宁客家话音系 892
第二节 语音的内部差异 893
第三节 程乡话词语选录 897
第四节 程乡话的语法特点 904
第五节 程乡话语法例句 905
选录 905
第六节 标音举例 907
卷三十五人物 909
第一章人物传 909
古成之(909) 崔与之 910
陈大震(911) 廖金凤 912
李肖龙(912) 石文光 912
朱光卿(913) 张度 913
陈瑞贞(914) 汤文经 914
陈政(913) 陈道 914
卢纶(915) 湛若水 915
胡庭兰(917) 王良心 918
邹元忠(918) 湛粹 918
郑东来(919) 湛祖贵 919
湛菊生(919) 陈维岳 920
郑景贵(920) 钟兆清 921
黎朝杰(921) 吴荣照 921
郭继枚(922) 黄国民 922
赖际熙(923) 郑贵章 923
徐可生(924) 萧汉 924
陈念典(925) 朱简同 925
李 明(926) 周淦 926
伍来成(926) 徐雨三 927
张冠雄(927) 钟若潮 928
萧光星(928) 钟西容 929
王百宸(930) 尹庭湖 930
刘 华(931) 李一民 931
王雁门(932) 潘耀年 932
魏友相(933) 宋齐 933
阮海天(934) 顾亚兰 935
李东林(935) 陈宗南 936
张恺坚(937) 周天禄 937
袁华照(937) 朱倬云 938
刘秀勤(938) 王水清 939
刘伯群(939) 郑中钧 940
黄国梁(940) 陈万古 941
陈殿杰(942) 赖汝珰 942
王沛松(942) 刘群兴 943
苏锡培(943) 李旭初 944
钟育民(944) 周树培 945
阮峙垣(945) 王达宏 946
徐辛雷(946) 刘丽生 947
谢鹤筹(947) 单位补 948
区一葵(948) 朱荣 949
宋岳(950) 黄轶球 950
卢章容(951) 王安民 952
李潮(952) 崔载阳 953
郭金洪(953) 邱艳玲 954
吴秀峰(954) 王新民 955
陈李中(956) 李记添 957
第二章人物表 958
第一节 烈士英名表 958
第二节历代进士名表 966
附录 969
一、旧志序选 969
二、学术论文 978
编后记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