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1
二、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 2
三、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
四、本教材编写的思想体系 7
上篇 总论 11
第一章 土地资源的形成要素分析 11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11
一、太阳辐射 11
二、热量资源 15
三、降水资源 19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地学条件特征分析 22
一、土地资源与区域构造地质和地貌类型 23
二、土地资源的岩性及其矿物质组成分析 34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36
一、地表水与河流条件 36
二、水文地质条件 38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40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土壤学条件分析 42
一、土壤地理学特征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42
二、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45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生态学分析 50
一、土地生态系统概念 50
二、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51
三、生态平衡及良性循环 53
一、社会属性 54
第六节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分析 54
二、经济特性 55
三、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57
第二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59
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59
一、土地类型的概念 59
二、土地类型的研究 62
三、土地类型的划分 68
四、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71
五、土地类型的研究方法 77
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81
一、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81
二、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82
第三节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85
一、成因形态划分 85
二、生产潜力划分 86
三、利用现状划分 87
本章小结 93
第三章 土地资源调查 95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95
一、准备工作 95
二、外业调绘 98
三、内业工作 101
四、检查验收 104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的调查 104
一、气候要素的调查 105
二、地质与地貌要素的调查 106
三、水资源调查 107
四、土壤资源调查 109
五、生物要素调查 110
六、土地类型的调查 111
第三节 综合性土地资源调查与系列成图 112
一、综合性土地资源调查 112
二、系列成图 114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17
一、目的 117
二、分类系统 117
三、工作程序及有关标准 118
本章小结 131
第一节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133
第四章 土地资源评价 133
一、评价的概念 134
二、评价的目的 134
三、评价的种类 136
四、评价的原则 137
五、评价单元的选择 140
六、评价的工作程序 141
第二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144
一、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144
二、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147
三、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 149
第三节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150
一、土地评价单元及其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153
二、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158
三、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比配 162
四、土地适宜性分类 163
第四节 土地经济评价 167
一、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 167
二、区域土地经济评价 169
三、单项(工程)土地经济评价 173
四、其他的经济评价 174
五、土地经济评价的应用 175
第五节 土地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176
一、经验指数和法 176
二、经验指数乘积开方法 183
三、模糊聚类法 183
四、动态模拟方法 184
本章小结 185
五、土地资源评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185
第五章 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及土地人口承载力 187
第一节 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方法论及工作框图 188
一、方法论的探讨 188
二、工作框图 189
第二节 作物的气候生产力与气候资源清查 191
一、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决定要素 191
二、作物的光温生产力 195
三、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 199
四、气候资源清查 201
第三节 作物资源清查及有关图件的编制 205
一、作物清查的种类及其生态要求 205
二、作物的种植制度 205
三、作物种类及其种植制度分区 207
一、作物对土壤性状的要求 209
第四节 土壤生产潜力分析与土壤资源清查 209
二、灌溉对土壤的性状要求 215
三、土壤资源清查与土地类型的划分 217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及土地质量清查 221
一、土地利用清查 221
二、耕地的产量登记与地区生产力评级 222
第六节 农业生态区及其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223
一、农业生态区 223
二、农业生态区内作物种植图的叠加和作物的光温土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的计算 224
三、以一定行政区级别为单位的耕地生产潜力的研究 225
四、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力 226
五、草地生产潜力与水域生产潜力分析 228
第七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230
一、土地承载人口潜力的计算 230
二、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233
一、自然特点 235
本章小结 236
下篇 区域土地资源 241
第六章 世界土地资源问题分析 241
第一节 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41
一、概况 241
二、利用特征 244
一、世界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46
第二节 世界土地资源情况分析 249
二、世界性的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 252
三、世界性的土地资源的退化 259
第三节 世界土地资源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264
一、进行世界性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 264
二、对一些世界性的重要土地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统一协调 266
三、保护环境,防止生态恶化 266
四、人口政策及计划生育 267
本章小结 268
第七章 中国土地资源情况分析 269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269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自然和历史背景 269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 273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问题分析 281
一、中国人口现状及演变 281
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83
第三节 中国土地资源问题对策 288
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用地 288
二、严格控制人口 289
三、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290
四、加强我国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 294
本章小结 300
第八章 中国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02
第一节 东北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03
一、自然特点 303
二、利用及其问题 306
三、开发方针 308
第二节 华北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09
一、自然特点 310
二、利用及其问题 313
三、开发方针 314
第三节 黄土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15
一、自然特点 315
二、利用及其问题 318
三、开发方针 319
一、自然特点 320
第四节 长江与汉水中下游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20
二、利用及其问题 322
三、开发方针 324
第五节 陕南山地、鄂西山地、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25
二、利用及其问题 328
三、开发方针 330
第六节 江南山地与丘陵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31
一、自然特点 331
二、利用及其问题 336
三、开发方针 338
一、自然特点 340
第七节 云南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40
二、利用及其问题 343
三、开发方针 344
第八节 华南丘陵,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与南海诸岛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46
一、自然特点 346
二、利用及其问题 350
三、开发方针 351
第九节 内蒙古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52
一、自然特点 352
二、利用及其问题 355
三、开发方针 356
第十节 甘新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57
一、自然特点 357
二、利用及其问题 362
三、开发方针 363
第十一节 青藏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区域分析 363
一、自然特点 364
二、利用现状及开发方针 367
第十二节 小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 368
一、利用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368
二、开发规划的工作程序 372
本章小结 374
第九章 区域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简介 376
第一节 GIS与土地资源信息系统 376
一、GIS的基本概念 376
二、GIS在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评价中的应用——区域土地资源信息系统 379
一、总体设计 382
第二节 建立区域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原理及方法 382
二、设计步骤 384
三、信息获取 386
四、数据处理 396
五、数据库建立 399
六、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简介 403
第三节 区域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应用举例 408
一、区域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408
二、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412
三、土壤资源信息系统 415
四、土地评价信息系统和土地评价专家系统 417
五、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425
六、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在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中的应用 428
本章小结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