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免疫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贤豪著
  • 出 版 社: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10341391
  • 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及精神系统相互间在递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第一篇 概论 3

【神经系统的统帅地位】 3

【现代免疫学源于中国】 3

【年轻的神经免疫学】 3

【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范围】 3

一、心理免疫学 4

二、免疫精神病学 4

三、免疫神经病学 4

【研究新动向】 4

一、细胞免疫方面研究进展较快 4

二、体液免疫 6

三、免疫遗传学 6

四、疼痛与炎症 6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 6

六、疼痛、应激与鸦片类药物 7

七、分子模拟学说 7

八、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疗效与免疫 7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 7

一、宏观 7

二、一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系统的细胞 7

三、一种细胞产生不同的递质,并有不同递质的受体 8

【方兴未艾、当务之急】 8

主要参考文献 8

第一章 免疫系统 10

【概述】 10

一、免疫功能失常致病的情况 10

二、自己、非己 10

三、抗原 10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异同点】 10

一、相似点 11

二、不同点 11

【免疫活性细胞】 11

一、细胞 11

二、相互作用 11

【T细胞和细胞免疫】 12

一、概述 12

二、T细胞的激活 12

三、淋巴因子 12

四、功能分类 14

五、表面标志 14

【白细胞介素】 15

一、白细胞介素—1 15

二、白细胞介素—2 17

三、白细胞介素—3 17

四、白细胞介素—4 18

五、白细胞介素—5 18

六、白细胞介素—6 18

七、白细胞介素—7 19

八、白细胞介素—8 19

九、白细胞介素—9 19

十、白细胞介素—10 19

十一、白细胞介素—11 19

【B细胞和体液免疫】 19

一、抗体 19

二、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0

三、中枢神经系统病人免疫缺陷机制的研究 20

四、调节B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因子 20

五、B细胞激活的模式及其所需的信息 22

【CD系统】 22

一、简介 22

二、各种具体命名的CD之含义 23

三、尚待回答的许多问题 27

主要参考文献 28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免疫学特点 29

【概述】 29

【血管周围间隙】 29

【血脑屏障】 29

一、血脑屏障的存在 29

二、血—脑屏障的形态学结构 30

【神经系统免疫特免性】 31

一、神经系统是免疫特免部位 31

二、神经系统免疫特免性的相对性 31

【神经系统吞噬细胞】 32

【脑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免疫控制系统】 33

一、T细胞的激活 33

二、星形细胞也起抗原提呈作用 33

【淋巴因子和神经系统】 35

一、神经系统中淋巴因子 35

二、反应性胶质增生、胶质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 36

三、神经系统内T细胞激活 36

四、淋巴因子、成纤维细胞瘤细胞和肿瘤的监视 38

五、白细胞介素—1诱导发热和睡眠 38

六、淋巴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样因子 39

七、神经生长因子的趋化活性 39

八、淋巴因子和神经内分泌系统 40

【免疫调节的肽和神经系统】 40

一、胸腺素、淋巴因子刺激垂体-肾上腺轴 40

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42

三、胸腺素和淋巴因子并不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 42

四、胸腺素和淋巴因子在神经系统中起作用的证明 42

五、中枢神经系统有免疫反应的胸腺素? 43

六、小结 43

七、细胞免疫在神经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44

八、神经系统抗原 44

【病毒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44

一、病毒感染致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44

二、病毒感染致组织损伤之机制 44

主要参考文献 45

第三章 脑脊液及其细胞 47

【脑脊液的形成】 47

一、脑脊液的形成部位 47

二、脑脊液形成机制 47

三、脑脊液通路 47

四、动态平衡 48

【淋巴细胞亚类】 48

一、脑脊液细胞表面CD系统标志测定 48

二、结合测定细胞因子 50

【药物干预】 50

一、单磷酸腺苷环化酶途径 50

二、细胞代谢 50

三、转运机制 50

主要参考文献 50

第四章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 51

【概述】 51

一、 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 51

二、研究方法 51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52

一、定量测定方法 52

二、表达方法及其意义 53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性测定】 55

【脑脊液蛋白组分区带检测】 55

一、检测方法 55

二、结果判断 59

三、命名商榷 59

【双相电泳】 59

一、概念 59

二、方法 59

三、应用 60

【研究的意义】 60

一、概述 60

二、临床意义 60

【展望】 62

一、神经系统每24小时IgG合成率,IgG或r组分区带检测有广阔的 62

实用前途 62

二、特异性检测有待发展 62

三、多种研究手段需综合应用 62

主要参考文献 62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神经基础 65

【概述】 65

【神经递质的分类】 65

【神经肽】 65

【并存的神经递质系统】 66

【神经递质的释放】 66

【细胞膜与神经递质有关的生物化学特性】 66

【第二信使系统】 67

【神经调节—电压敏感,受体介导的作用】 67

【小结】 68

主要参考文献 68

第六章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的神经支配 69

【概述】 69

【骨髓的神经支配】 69

【胸腺的神经支配】 69

【腔上囊的神经支配】 70

【脾的神经支配】 70

【淋巴系统的神经支配】 71

【淋巴结的神经支配】 71

【淋巴集结的神经支配】 71

【与胃肠道相联系淋巴组织的神经支配】 71

【小结】 71

主要参考文献 71

第七章 精神,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相互间细胞沟通 73

【概述】 73

【肽类的保留】 73

【胰岛素】 73

【血管紧张素】 74

【血管紧张素和免疫系统】 74

【受体的保留】 74

【小结】 75

主要参考文献 75

第八章 胸腺素调节免疫系统 76

【概述】 76

【胸腺】 76

【免疫-神经轴的信使】 76

【胸腺素的作用机制】 77

【临床研究】 77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 78

主要参考文献 79

第九章 神经—内分泌活性物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80

【概述】 80

【神经—内分泌活性物质】 80

一、神经递质 80

二、类固醇激素 80

三、蛋白质和肽激素 81

【应激、条件反射和免疫功能】 81

一、应激的作用 81

二、内源性鸦片 82

【神经—内分泌对免疫调节的定位研究】 82

一、切除下丘脑前部,出现下列影响 82

二、破坏脑内其它部位对免疫功能也有明显影响 83

三、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 83

四、肾上腺和肾上腺外因素 83

五、副交感神经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话 83

【糖皮质类固醇】 84

一、糖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 84

二、垂体—肾上腺调节糖皮质类固醇的功能 84

三、应激、糖皮质类固醇和神经细胞丧失 85

四、与糖皮质类固醇分泌过度相伴的神经病理改变 86

五、个体发育的影响 86

【泌乳素和生长激素调节免疫系统】 86

【免疫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87

一、肿瘤坏死因子调节生长激素 87

二、白细胞介素—1致发热 87

【小结】 87

主要参考文献 88

第十章 心理学、精神病与免疫 89

【心理学与免疫】 89

一、个性能改变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89

二、情绪烦恼和悲痛会提高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并使其转归恶化 89

三、严重的精神和情绪障碍必伴免疫学异常 89

四、实验性控制行为对免疫的影响 89

五、行为干扰会加强或促进其免疫功能 89

六、有些亲精神药物可能通过病人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 90

七、睡眠对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会有影响 90

八、长寿与良好的免疫功能和优越的心理状态有关 90

九、自然的生存适应会抑制免疫功能 90

【精神病的物质基础】 90

【癫痫】 90

【痴呆】 91

【精神分裂症】 91

一、概况 91

二、神经受体的定量影像学检测 92

三、受体和精神分裂症 92

四、监视药物治疗 93

五、展望 93

主要参考文献 94

第十一章 神经行为性疾病的临床及免疫学研究 96

【概述】 96

【自身免疫和病毒感染后疲劳综合征】 96

【R0抗体的作用】 97

【小舞蹈症】 98

【神经—免疫联系:诵读困难,自身免疫和睾丸酮】 98

【动物模型】 98

【诵读困难:神经解剖学所见】 99

【发育性诵读困难病孩的电生理异常】 100

【理论探讨—神经与免疫的联系】 101

【小结】 101

主要参考文献 102

第二篇 突触附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05

【概述】 105

一、突触附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05

二、突触简介 105

【突触的解剖、电生理基础】 106

一、神经—肌肉接头 106

二、乙酰胆碱受体 106

三、乙酰胆碱 107

四、突触后膜机制 109

五、乙酰胆碱酯酶 109

【突触的药理】 109

一、作用于突触前膜 109

二、作用于突触后膜 110

三、神经肌肉间的相互营养作用 111

主要参考文献 112

第十二章 重症肌无力 113

【概述】 113

【免疫学发病机制】 114

一、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 114

二、细胞免疫依赖性 115

三、补体也参与 117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必备条件 117

五、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118

六、重症肌无力免疫学异常的病因尚未定论 118

七、自身免疫的起动 118

八、定义 119

【病理学】 119

一、骨骼肌 119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 120

三、胸腺 120

【临床表现】 122

一、一般资料 122

二、骨骼肌受累 122

三、心肌受累 126

四、平滑肌受累 127

五、神经系统受累 127

六、其他系统受累 130

【诊断】 130

一、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骨骼肌无力 130

二、药理学试验 131

三、电生理检查 131

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133

五、免疫病理学检查 135

六、胸腺的影像学诊断 135

【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分型】 135

一、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135

二、家族性重症肌无力 136

三、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136

四、青霉胺致重症肌无力 136

【治疗】 137

一、治疗总则 137

二、临床疗效分级 137

【治疗方法】 137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137

二、胸腺摘除 139

三、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141

四、细胞毒剂 143

【降低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措施】 144

一、血浆交换 144

二、抗个体基因型抗体 145

三、排空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胸导管引流和血浆交换 145

【针对细胞免疫的治疗措施】 145

一、淋巴(细胞)交换疗法 145

二、抗胸腺血清球蛋白 145

三、抗淋巴细胞血清 145

四、胸腺放射治疗 145

五、大剂量γ—球蛋白 145

六、胸腺肽 146

【避免使安全系数降低的因素】 146

一、激素类药物慎用 146

二、吗啡和镇静剂等呼吸抑制剂应慎用 146

三、灌肠可致猝死 146

【治疗方案】 147

一、首选 147

二、次选 147

三、三选 147

四、四选 147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急救】 147

一、一般急救 147

二、确诊 147

三、肌无力危象 147

四、胆碱能危象 148

五、反拗性危象 148

【疗效】 148

主要参考文献 149

第十三章 肌无力样综合征 151

【概述】 151

一、简史 151

二、定义 152

【病理生理】 152

【病理解剖】 152

【免疫遗传学】 152

【免疫学发病机制】 153

一、细胞免疫 153

二、体液因子的临床证据 153

三、致病性IgG抗体的实验证明 153

四、补体参与 154

五、免疫攻击靶器官的性质 154

【自身免疫的起动】 155

【Lambert—Eaton肌无力样综合征合并肿瘤】 155

【Lambert—Eaton肌无力样综合征伴自身免疫性疾病】 156

【临床表现】 156

【诊断】 156

【治疗】 156

一、第一线药物 156

二、症状较重者应当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156

【小结】 157

主要参考文献 157

第十四章 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 158

【概述】 158

一、简史 158

二、定义 158

【病因】 158

【发病机制】 158

【临床表现】 159

【实验室资料】 159

一、常规化验 159

二、肌酶 159

三、肌电图 159

四、活检 159

【诊断】 160

【鉴别诊断】 160

一、僵人综合征 160

二、Schwarty—Jampel综合征 160

三、萎缩性肌强直 160

【治疗】 161

一、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 161

二、安定 161

三、其它解痉剂 161

主要参考文献 161

第十五章 僵人综合征 162

【概述】 162

一、简史 162

二、定义 162

【发病机制】 162

一、儿茶酚胺能性和γ—氨基丁酸能性神经通路的不平衡 162

二、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 163

三、针对γ—氨基丁酸能性神经元的自身免疫 163

四、僵人综合征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相伴 163

【临床表现】 164

一、一般资料 164

二、症状 164

三、体征 165

【实验室资料】 165

一、常规化验 165

二、肺功能 165

三、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 165

四、肌电图 166

五、其他自身抗体 166

六、脑脊液 166

七、HLA配型 166

【诊断】 166

一、诊断标准 166

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抗体可作为有用的标志 167

【鉴别诊断】 167

一、破伤风 167

二、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Isaacs综合征) 167

三、巴金森氏综合征 167

四、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167

五、肌阵挛 167

六、先天性肌强直 167

【治疗】 168

一、对症治疗 168

二、免疫治疗 168

三、理疗 168

主要参考文献 168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节前性交感神经病 170

【概述】 170

【动物模型的制作】 170

【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170

一、无运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170

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170

三、心血管系统 171

【组织学所见】 172

一、组织化学 172

二、形态学 172

主要参考文献 173

第三篇 【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 177

【概述】 177

【解剖】 177

【生理】 177

【生化】 177

一、正常情况下 177

二、脱髓鞘情况下 178

【抗原性】 178

【免疫学发病机制】 178

一、肥大细胞的作用 178

二、髓鞘碱性蛋白—特异性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 179

三、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分析 179

四、细胞因子在视网膜内皮细胞上的作用 179

五、小结 180

六、中枢神经系统中特异性抗原的提呈问题 181

【实验室资料】 181

【分类】 182

一、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 182

二、髓鞘破坏性疾病 182

主要参考文献 182

第十七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184

【定义】 184

【病因】 184

【病理】 184

【发病机制】 184

【临床表现】 184

一、病程 184

二、症状和体征 184

【诊断】 185

【鉴别诊断】 185

【治疗】 185

一、主要是支持治疗 185

二、可辅以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 185

【预防】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5

第十八章 多发性硬化 186

【概述】 186

一、简史 186

二、简介 186

三、定义 186

【免疫学发病机制】 186

一、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186

二、体液免疫也起重要作用 187

三、补体参与 188

四、多发性硬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189

【病因】 189

一、内因 189

二、外因 189

【多发性硬化可能与病毒有关】 190

一、流行病学调查 190

二、体液免疫 190

三、细胞免疫 190

四、脑组织中病毒分离 190

【自身免疫的启动机制】 190

一、内因 190

二、外因 191

三、促发因素 192

四、自身免疫攻击的靶 192

【病理生理与临床基础】 192

一、发生血管炎的机制 192

二、髓鞘脱失的机制 192

三、产生临床和电生理改变的机制 193

四、复发、缓解和逐渐加重的机制 193

五、周围神经受累的可能机制 194

六、临床定位与病理及影像学所见不一致的机制 194

七、Lhermitte氏综合征的机制 194

八、东方病人视神经脊髓受累较多的机制 195

【病理】 195

【临床表现】 195

一、一般资料 195

二、首发症状 196

三、进展速度 196

四、视神经炎和脑干受累 196

五、运动障碍 196

六、感觉障碍 196

七、反射和共济 197

八、发作性症状 197

九、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197

十、视神经炎 197

十一、情感障碍 198

【实验室资料】 198

一、曾用技术 198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198

三、磁共振 198

四、诱发电位 199

五、免疫学指标 199

六、HLA 201

【诊断】 202

【鉴别诊断】 202

【病程和预后】 203

一、妊娠 203

二、外伤 203

三、老龄 203

四、应激 203

五、死因 203

【治疗】 203

一、基础 204

二、对症治疗 204

三、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205

四、其它免疫治疗 206

主要参考文献 207

第十九章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8

【概述】 208

一、简介 208

二、定义 208

【流行病学】 208

【病因】 208

一、HLA 208

二、前驱因素 209

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致格林—巴利综合征 209

四、症状性 209

【免疫学发病机制】 210

一、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211

二、体液免疫也起重要作用 211

三、补体也参与 212

【自身免疫的起动】 212

一、分子模拟学说 212

二、免疫攻击的靶 212

三、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213

【病理】 213

一、历史回顾 213

二、炎性细胞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 214

三、巨噬细胞是破坏髓鞘的主要效应细胞 215

【临床表现】 215

一、一般资料 215

二、感觉 216

三、运动 216

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218

【病程与预后】 218

一、病程 218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218

【实验室资料】 219

一、脑脊液 219

二、血液 219

三、肌电图 219

【临床分型和分期】 219

【诊断标准】 219

一、前驱事件 219

二、诊断必备特征(按重要性排序) 219

三、有力支持诊断的特征 219

四、疑似诊断的特征 221

五、除外此诊断的特征 222

【鉴别诊断】 222

一、急性脊髓炎 222

二、脊髓前角灰质炎 222

三、周期性麻痹 222

【某些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 223

一、细胞蛋白分离现象的机制 223

二、季节性、流行性、地区性趋势的机制 223

三、病毒感染致周围神经脱髓鞘的机制 223

四、单时相的机制 224

【治疗】 224

一、血浆交换 224

二、输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225

三、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225

四、其他免疫抑制剂 225

五、康复治疗 225

附: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226

【概述】 226

一、定义 226

二、命名 226

【病理】 226

【病因】 226

【临床表现】 226

一、一般资料 226

二、前驱症状和诱因 226

三、症状和体征 226

【实验室资料】 227

一、常规化验 227

二、脑脊液 227

三、电生理 227

四、腓肠神经活检 227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7

一、诊断要点 227

二、鉴别诊断 227

【病程与预后】 227

一、病程 227

二、预后 227

【治疗】 227

一、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227

二、其他免疫治疗 228

三、血浆交换 228

主要参考文献 228

第四篇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与神经系统疾病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4

第二十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35

【概述】 235

一、发病率 235

二、我国情况 235

【病因】 235

【流行病学】 235

一、通过血液传播 235

二、母婴传播 235

三、性传播 235

【免疫学发病机制】 236

一、免疫缺陷的机制 236

二、其它免疫学障碍 239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的机制 242

四、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 242

五、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43

【神经精神受累】 244

一、常见 244

二、神经精神受累 244

三、运动障碍 244

【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 245

一、脑膜脑病 245

二、痴呆 246

三、脊髓病 247

四、中枢神经系统条件性病毒感染 247

五、中枢神经系统条件性非病毒感染 248

六、脑血管病 249

七、周围神经病和颅神经受损 250

八、肌病 250

九、其它少见的神经肌病 251

【精神障碍】 251

一、反应性 251

二、暂时性急性精神病症状 251

三、器质性 251

【实验室资料】 252

一、脑电图 252

二、CT 252

三、磁共振 252

四、人类白细胞病毒Ⅲ型抗体检测 252

五、脑脊液 252

六、病理 252

【治疗】 253

一、避免内源性重感染 253

二、叠氮胸苷 253

三、血浆交换 253

四、强的松 253

五、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疫苗? 254

六、阻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合的措施 254

七、抗粘连治疗 254

八、对症治疗 254

主要参考文献 254

第二十一章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 256

【概述】 256

【流行病学】 258

一、此种脊髓病确与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相伴 258

二、病毒传播的方式 258

三、世界上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抗体阳性者的罹患率 259

【免疫学发病机制】 259

一、病毒感染直接侵入神经系统 259

二、神经系统中细胞免疫应答 259

三、免疫球蛋白 260

四、神经系统继发感染 260

五、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致人类T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 261

和淋巴瘤的机制 261

【临床表现】 261

一、一般资料 261

二、人炎T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神经病学所见 261

【实验室资料】 262

一、人炎T细胞Ⅰ型病毒 262

二、鞘内每24小时IgG合成率 262

三、脑脊液常规 262

四、细胞学所见 262

五、电生理 262

六、腓肠神经活检 263

七、影像学所见 263

【病理】 263

【诊断】 263

一、临床诊断标准 263

二、日本1987年修订的人类T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临床诊断标准 264

三、人类T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264

四、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感染的诊断 265

五、发现人类T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新病例 265

【鉴别诊断】 266

一、人类T细胞病毒Ⅰ型相伴的脊髓病与急性T细胞性自血病的鉴别要点 266

二、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相伴的脊髓病病人与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 266

携带者的鉴别 266

【治疗】 266

一、康复 266

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266

三、细胞毒药物 267

四、吸附、交换治疗 267

【展望】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68

第五篇 治疗 273

【概述】 273

【展望】 273

第二十二章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274

【引言】 274

【药理作用】 274

一、利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生理作用 274

二、利用肾上腺皮质炎固醇的药理作用 274

三、利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抗炎、抗毒、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对疾病自 275

发病机制上进行治疗 275

【合理使用】 277

一、病例选择 277

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使用的基本原则 278

三、给药途径 278

四、制剂的选择 278

五、投药剂量、疗程和方法 279

【撤停综合征】 281

一、撤停综合征 281

二、机制及处理 281

三、中药 281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防治】 281

一、并发感染 281

二、糖尿 282

三、骨、关节并发症 282

四、消化道并发症 282

五、精神、神经并发症 282

六、心血管并发症 282

七、内分泌紊乱 282

八、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冲击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283

九、外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283

【几种常见的神经科临床应用】 284

一、脑水肿 284

二、多发性硬化 285

三、重症肌无力 287

四、格林—巴利综合征 288

主要参考文献 290

第二十三章 环胞菌素 291

【概述】 291

【作用机制】 291

【治疗方法和剂量】 292

一、用法和用量 292

二、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合用 292

【临床应用】 292

一、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 292

二、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294

【副作用】 295

主要参考文献 296

第二十四章 血浆交换、淋巴交换和/或免疫吸附 297

【概述】 297

【适应证】 297

【临床应用】 298

【副作用】 298

主要参考文献 298

第二十五章 脑活素 299

【简介】 299

【作用机制】 299

【适应证】 299

【临床应用】 300

主要参考文献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