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大事记 8
第二编 建置地域 74
第一章 地理位置 74
第二章 建置沿革 74
第三章 地域 76
第一节 行政区划 76
第二节 县城集镇 78
第三编 自然环境 83
第一章 地质矿藏 83
第一节 地质 83
第二节 矿藏 85
第二章 地形 89
第一节 平原 90
第二节 丘陵 90
第三节 山地 91
附山丘简介 92
第三章 气候 98
第一节 气温 98
第二节 降水 100
第三节 日照 102
第四节 霜期 103
第一节 地下水 104
第五节 地温湿润度 104
第四章 水文 104
第二节 地表水 106
第三节 水资源 107
附河流简介 108
第五章 土壤 112
第一节 自然土壤 112
第二节 农业土壤 112
第六章 植物动物 114
第一节 植物 114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15
第二节 动物 115
第一节 水灾 116
第二节 旱灾 117
第三节 风灾 118
第四节 雹灾 118
第五节 霜冻 119
第四编 乡镇 120
第一章 盘龙镇 120
第二章 古城乡 121
第三章 刘店乡 122
第四章 双河乡 123
第五章 杨店乡 125
第六章 李新店乡 126
第七章 新安店镇 127
第八章 顺山店乡 128
第九章 留庄镇 129
第十章 任店镇 130
第十一章 普会寺乡 132
第十二章 竹沟镇 133
第十三章 石滚河乡 135
第十四章 瓦岗乡 136
第十五章 三里河乡 137
第十六章 朱古洞乡 138
第十七章 蚁蜂乡 140
第十八章 胡庙乡 141
第五编 人口 143
第一章 人口历史 143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45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45
第二节 年龄与性别构成 145
第三节 文化构成 145
第四节 行业构成 14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48
第一节 山区平原分布 149
第三章 人口分布 149
第二节 城镇农村分布 150
第三节 少数民族分布 152
第四章 婚姻家庭 153
第一节 婚姻 153
第二节 家庭 153
第五章 计划生育 154
第一节 节育措施 154
第二节 节育成效 155
第一章 领导民主革命 156
第一节 反抗北洋军阀 156
第六编 中国共产党 156
第二节 创立农工政权 157
第三节 组建革命武装 158
第四节 开辟苏区 161
第五节 河南省委迁竹沟 163
第六节 中原局驻竹沟 166
第七节 河南工委在孤山冲 169
第八节 迎接解放 172
第二章 建国后重大活动 173
第一节 剿匪反霸 173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74
第三节 抗美援朝 175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175
第五节 三反、五反 176
第六节 社会主义改造 177
第七节 肃反、审干 178
第八节 整风反右 179
第九节 人民公社 180
第十节 纠正“五风”失误 180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 181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 181
第十三节 拨乱反正体制改革 183
第三章 党的建设 186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86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189
第三节 宣传教育 191
第四节 统一战线 192
第五节 纪律检查 192
第七编 政权政协群团 198
第一章 人民政权 198
第一节 基层选举 198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8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200
第四节 常务委员会 204
第二章 人民政府 206
第一节 民主政权 206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207
第三节 基层人民政权 212
第四节 干部 212
第三章 人民政协 214
第一节 政协会议 214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216
第四章 政法 217
第一节 公安 217
第二节 检察 220
第三节 审判 222
第四节 司法 225
第一节 工人组织 226
第五章 群团 226
第二节 农民组织 229
第三节 青年组织 230
第四节 妇女组织 233
第五节 归侨侨眷组织 236
第六节 工商组织 236
第六章 民国党政团体 237
第一节 国民党 237
附三青团 237
第二节 县政府 238
第三节 参议会 238
第一节 拥军优属 241
第一章 民政 241
第八编 民政劳动 241
第二节 社会福利 243
第二章 劳动 245
第一节 劳动就业 245
第二节 知青上山下乡 246
第三节 劳动调配 247
第四节 劳动工资 247
第五节 劳动保护 248
第九编 军事 249
第一章 地方武装 249
第一节 旧政权地方武装 249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250
第二章 兵役 253
第一节 兵役制度 253
第二节 预备役登记 254
第三章 民兵 254
第一节 组织 254
第二节 政治教育 255
第三节 军事训练 256
第四章 驻军过军 257
第一节 驻军 257
第二节 过军 258
第一节 太平军捻军抗清 260
第五章 重大军事活动 260
第二节 白朗军反袁 261
第三节 寇岳之战 262
第四节 确山暴动 263
第五节 刘店秋收起义 264
第六节 蒋唐之战 267
第七节 白狗庙起义 268
第八节 红军游击队战斗历程 269
第九节 抗日东征纪实 275
第十节 竹沟突围 278
第十一节 爬头寨战斗 281
第十二节 瓦岗狙击战 283
第十三节 确山战役 284
附日军暴行 285
第十编 农林水利 287
第一章 农业 287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287
第二节 农作物 289
第三节 农业技术 295
第四节 作物保护 298
第五节 农业机具 299
第六节 畜牧 301
第七节 土特产 305
第八节 原种场茶场 306
第二章 林业 308
第一节 营林条件 308
第二节 植树造林 311
第三节 果树栽培 314
第四节 森林保护 315
第五节 林木经营 316
第三章 水利 318
第一节 水库 318
第二节 灌溉 326
第四节 除涝 331
第三节 水土保持 331
第五节 渔业 332
第十一编 工交邮电 335
第一章 工业 335
第一节 工业体制 335
第二节 工业部门 338
第二章 交通 346
第一节 铁路 346
第二节 公路 349
第三节 交通工具 356
第四节 交通管理 357
第一节 邮政 358
第三章 邮电 358
第二节 电信 360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 364
第一章 基本建设 364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64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69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370
第二章 建筑 371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71
第二节 建筑设备 371
第三节 建筑设计 372
第四节 建筑成果 373
第三章 环境保护 375
第一节 污染状况 375
第二节 环保措施 376
第十三编 城乡贸易 378
第一章 商业 378
第一节 体制 379
第二节 商品购销 382
第三节 日用商品 384
第四节 计划供应物资 387
第五节 饮食服务 390
第六节 食品 391
第七节 烟草 392
第八节 对外贸易 393
第九节 市场 396
第二章 粮食 398
第一节 粮油征购 398
第二节 粮油销售 400
第三节 仓储 403
第四节 调运 404
第十四编 财政金融 407
第一章 财政 407
第一节 财政预算 407
第二节 财政收人 410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12
第四节 农业税 415
第五节 工商税 419
第六节 财务管理 422
第七节 财政监察 424
第二章 金融 425
第一节 机构 425
第二节 货币 427
第三节 信贷 428
第四节 公债国库券 433
第五节 存款 434
第六节 基建资金管理 435
第七节 保险 436
第十五编 经济管理 437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37
第一节 “一五”时期 437
第二节 “二五”时期 437
第三节 三年调整时期 438
第四节 三五”时期 438
第五节 “四五”时期 439
第六节 “五五”时期 439
第七节 “六五”时期 440
第二章 工商管理 440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40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442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443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443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444
第三章 物价 444
第四章 计量 446
第一节 计量演变 446
第二节 计量管理 447
第五章 审计 447
第十六编 人民生活 448
第一章 职工生活 448
第一节 经济收入 448
第二节 消费 449
第二章 农民生活 451
第一节 解放前农民生活 451
附地主富农生活 451
第二节 解放后农民生活 451
第十七编 教育科技 456
第一章 教育 456
第一节 村塾书院 456
第二节 幼儿教育 457
第三节 初等教育 458
第四节 中等教育 463
第五节 成人教育 472
第六节 教师 475
第七节 教育管理 480
附重点学校简介 482
第二章 科学技术 486
第一节 机构 486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87
第三节 科技活动 488
第四节 科技成果 489
第十八编 文化 494
第一章 文化艺术 494
第一节 文学创作 494
第二节 戏曲曲艺 496
第三节 电影电视 498
第四节 民间艺术 500
第五节 群众文艺 501
第六节 图书档案 504
第七节 新闻广播 507
第二章 文物名胜 511
第一节 文物 511
第二节 遗址 514
第三节 纪念馆陵园 515
第四节 名胜 516
第一节 医疗 518
第一章 医疗卫生 518
第十九编 卫生体育 518
第二节 医药 524
第三节 疫病防治 526
第四节 妇幼保健 531
第五节 公费医疗 533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534
附土单验方 536
第二章 体育 537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37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38
第三节 体育设施 540
第四节 体育竞赛 541
第二十编 宗教 542
第一章 佛教 542
第二章 道教 542
第三章 伊斯兰教 542
第四章 天主教 543
第五章 基督教 543
第二十一编 方言谣谚 544
第一章 方言 544
第一节 语音 544
第二节 方言与普通话比较 547
第三节 词汇 551
第四节 方言句例 563
第二章 谣谚 563
第一节 民谣 563
第二节 谚语 570
第二十二编 民间故事 578
第二十三编 习俗行会 590
第一章 习俗 590
第一节 节令习俗 590
第二节 饮食习俗 592
第三节 婚丧习俗 593
第五节 社会风尚 595
第四节 仪礼习俗 595
第六节 社会弊端 597
第二章 行会 598
第一节 行帮会馆 598
第二节 会社 599
第三节 庙会 600
第二十四编 人物 602
第一章 人物传 602
第二章 人物简介 628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632
第四章 在竹沟工作过的名人录 639
一、1937年7月7日前参加革命人员简表 644
第五章 人物表 644
二、出席省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简表 650
三、中级以上科技人员简表 652
四、中教四级、小教二级以上教师简表 654
附录 655
一、革命史料 655
二、旧志序言、提要 661
三、文献摘抄 666
四、诗文辑录 670
表格索引 682
编委、编辑、工作人员名单 686
编后记 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