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亚里士多德“潜能”与“实现”原理及“四因说” 1
第二讲 “目的因”与“动力因” 8
第三讲 儒家如何贯通“四因说” 16
第四讲 儒家:“动力因”、“目的因”的表示及两种层次之说明之问题 29
第五讲 思想的层次分际及道德的形上学等相关问题 43
第六讲 道家:消极形态的“动力因” 55
第七讲 道家: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69
第八讲 道家:“目的因”及从“不生之生”说明存在;通过养与玄览(观照)而得自在 83
第九讲 道家:说明“存在”的方式 90
第十讲 佛教:概说 102
第十一讲 佛教式存有论及儒、道、西方说明存在的方式 113
第十二讲 佛教“非实有”形态及西方实有形态对世界的说明 128
第十三讲 真俗二谛及两层意义的实相 145
第十四讲 佛教缘起法及其与西方哲学相关的问题 158
第十五讲 “八不缘起”及与西方哲学相关的问题 167
第十六讲 佛教“八识”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问题 181
第十七讲 佛教“智”与“识”及康德“智的直觉” 194
第十八讲 佛教“不相应行法”及与西方范畴之相通 203
第十九讲 佛教:妄心派与真心派 213
第二十讲 圆教:佛教式存有论之建成 222
附录 235
重铸实践的智慧学:生命之无穷的奋斗——读牟宗三先生《四因说演讲 录》 罗义俊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