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技五千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觉明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2824896
  • 页数:477 页
图书介绍:“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语出《诗经·大雅》,可说是最早的史论。后来者多有类似见解,如《战国策·赵策》谓:“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李世民云:“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张九龄《进金鉴录表》云:“鉴往可以昭来。”近人威尔德也说:“我们研究过去,因为它导向现在又昭示着将来。”这些至理名言,讲的都是同一层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研习历史,不是为沉缅于往昔的荣耀,也不是为嗟叹近世的衰滞;我们研究历史,说到底是为探求真知,是为着中国和世界的现在与未来。纵观中华科技五千年,有许多事值得我们思考。翻检《中华科技五千年》,读者们会发现,历史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而由阅读本书所引出的问题,将比本书所回答的要多得多。这未始不是一件好事。语云:开卷有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人说:“我们这个民族要少一点浮躁,多一分沉思才好。”这正是我们所希望于读者并愿与读者共勉的。

序&路甬祥 5

引述——中国人创造了中国的科学技术 6

第一章 鸿蒙初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萌芽 8

钻木取火 12

不打不成材 不琢不成器 13

神农氏与粟稻作物 15

大禹治水 17

多识草木虫鸟之形 18

医药保健的肇始 20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0

结绳记事与形数观念 22

物理知识的荫始 23

宿沙氏煮海为盐 24

衣裳垂而天下治 24

从巢居到宫室 27

制陶与髹漆 30

冶铜术的兴起 33

弦木为弧 剡水为矢 34

第二章 灿烂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科学技术 36

剞劂斫凿金英 型范焰铸万物 40

《诗经》中的科学技术知识 46

最早的物候天文历《夏小正》 51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51

十进制记效法与算筹 53

铜镜鉴容 阳隧取火 55

金声玉振 八音齐鸣 56

中医药学初成格局 57

釉陶和白陶 59

帛绮与染色 60

夏代宫室与西周四合院 64

水陆运裁工具 66

战车与戈矛 67

第三章 百家争鸣 百工争妍——春秋战国的科学技术 70

明于天人之分 74

五行、阴阳与气论 75

冶铁术的大发展 80

采铜冶铜和铜器制作 83

大匠鲁班和工具制造 91

先秦工艺规范的总汇《考工记》 94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95

丝麻织物与织机 99

传统农业基本框架的奠定 104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109

《周礼》和《尔雅》中的动植物分类 110

九九表与筹算乘除法 111

四分历与古六历 112

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 113

天象观测与天文理论 114

《管子》中的科学知识 115

墨家与其他诸家的科学知识 118

地理概念与环境保护 120

精美绝伦的荆楚漆器 124

强弩利剑和城池攻防 125

第四章 蓬勃发展 奠定根基——秦汉的科学技术 128

冶铁术与刃具的铁器化 132

冶铜铸铜 134

盐井开凿 136

赵过与代田法 137

《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138

运河工程与水利建设 140

纺车、提花机与织物 142

秦陵铜车马与指南车 148

地图与舆地之学 151

医药经典《黄帝内经》 156

医圣张仲景与神医华佗 160

算书圭臬《九章算术》 162

历法制定与天象观测 169

科学通才张衡 171

丰富的物理知识 173

度量衡的制度化 174

西汉麻纸与蔡侯纸 176

瓷器与漆器 177

炼丹术的奠基 179

万里长城 181

砖木建筑 183

威震遐迩的秦汉武备 187

第五章 民族融合 持续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190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94

地方植物志的出现和微生物知识 198

名匠马钧 200

农产品加工机械 201

车辆技术的发展 203

王叔和与皇甫谧 204

葛洪、陶弘景及其医药炼丹要籍 205

造纸术的改进 207

数坛泰斗刘徽与无穷小分割方法 209

勾股圆方图说与重差 213

孙子问题与百鸡术 214

天文发现与历法创新 215

祖氏父子继往开来 216

对物理现象认识的深化 218

荀勖与管口校正 218

制图六体与《水经注》 219

织成、蜀锦与红花染色 222

佛教建筑与曹魏邺城 224

矿冶技术的创新 226

连弩与战船 228

第六章 南北交汇 中外兼容——隋唐五代的科学技术 230

农具的改进 234

《茶经》与《四时纂要》 236

对动植物形态生态的认识 238

牡丹花王 239

医药学名著与藏医藏药 240

豆腐和红曲 244

大运河与水利事业 246

长安城与安济桥 248

兴盛的矿冶业 251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造纸术的精熟 253

陶瓷与漆艺 255

天上取样人间织 染作江南春水色 258

方志的繁荣与地图制作的发达 262

海陆变迁和潮汐成因的认识 265

算学馆与《算经十书》的整理 266

皇极历和大衍历 267

黄道游仪和水运浑仪 268

敦煌星图 大地测量 269

物理实验的雏形 271

炼丹术与火药的发明 273

抛车与车船 276

第七章 光辉的顶巅——宋辽金元的科学技术 278

贾宪三角与增乘开方法 282

秦九韶《数书九章》和大衍求一术 283

李冶《测圆海镜》发展天元术 285

杨辉和他的乘除捷算法 287

朱世杰《四元玉鉴》创立四元术 289

沈括与《梦溪笔谈》 291

五大浑仪与天文图 292

郭守敬及其《授时历》 294

建筑规范《营造法式》 297

应县释迦塔与元大都 298

造船与远洋航海 300

机匠巧艺《梓人遗制》 301

缂丝与棉纺技术的发展 302

对共振的认识与光学实验 305

指南针与罗盘导航 308

木浆纸名冠天下 309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 310

黑火药用于火器和花炮 313

景德镇瓷器崭露头角 315

朴质精良的漆器 316

炼丹制砷 凿井取盐 318

煤入高炉炼铁 铁入胆水化铜 321

舆图绘制 河源考察 322

京杭运河 黄河防洪 326

精耕细作 多熟种植 329

《陈旉农书》和王祯《农书》 336

香醇美味豆腐乳 338

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谱录 339

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发展 340

宋慈《洗冤集录》 342

四大医家与医学流派 343

独具特色的中医外科与骨伤科 344

第八章 传统衰滞 西学东渐——明初至晚清的科学技术 346

郑和七下西洋 350

《徐霞客游记》和地学新成就 352

束水攻沙与水利进展 353

土地利用与耕作栽培 358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360

区域性动植物著作 362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65

温病新学 人痘接种 367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370

坩埚炼锌 铁模铸炮 372

火器的鼎盛及衰落 375

烧瓷技艺与雕漆 379

盐都高耸入云的天车 382

灿若云霞的纺织印染 384

造纸技艺日臻精湛 387

印刷技术丰富多彩 390

宫殿金碧辉煌 长城蜿蜒万里 392

举世闻名的北京古观象台 399

中西光学知识的融会 400

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 401

珠算与传统数学的整理研究 402

清后期数学家的贡献 403

传教士与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 406

第九章 发奋创业——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 410

洋务工业与科技示范 414

维新变法与科技事业的合法地位 415

科技传媒扩大中的外烁力 417

传统文化遗产与科技转型 418

新时代的百家争鸣 418

近代科字事业的黄金时代 419

抗战时期的科学技术事业格局 420

科学启蒙运动的三杰 421

科学技术教育的系统化 424

理工农医的学科与院校建设 424

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429

科学技术社团的创立 431

科学发现 434

理论创见 436

科学著作 438

技术成就 439

第十章 再造辉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迈进 442

学子深情系中华 444

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446

步入科学校术的现代发展时期 448

新产品的自行设计研制 449

油气开发陆海并举 452

以独创的选冶技术开发共生资源 454

独立自主发展核工业 456

开发宇宙空间 459

宏伟的工程建设 462

神州大地的绿色革命 465

前进中的基础科学研究 467

把握机遇 迈向未来 472

结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476

后记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