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卷一 建置区划 57
第一章 建置沿革 57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8
第三章 县城——乐城镇 61
第一节 位置与幅员 61
第二节 县治 62
第三节 街道与居民 62
第四节 乐城镇经济文化概况 65
第四章 乡镇概况 66
第一节 坪石镇 66
第二节 老坪石镇 67
第三节 廊田镇 68
第四节 长来镇 69
第五节 北乡镇 70
第六节 九峰镇 70
第七节 梅花镇 71
第八节 黄圃镇 72
第九节 三溪镇 72
第十节 河南乡 73
第十一节 五山乡 73
第十二节 大源乡 74
第十三节 两江乡 74
第十四节 庆云乡 75
第十五节 罗家渡乡 75
第十六节 白石乡 76
第十七节 秀水乡 76
第十九节 沙坪乡 77
第十八节 云岩乡 77
卷二 自然环境 79
第一章 地质 79
第一节 地层 79
第二节 岩浆岩 80
第三节 构造 80
第二章 地貌 81
第一节 地貌类型 81
第二节 山脉 82
第三章 水系 84
第一节 地表水 84
第二节 地下水 86
第一节 气象要素 87
第四章 气候 87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88
第五章 土壤 89
第六章 自然资源 92
第一节 生物资源 92
第二节 矿产资源 93
第三节 旅游资源 94
卷三 人口 96
第一章 人口发展和分布 96
第一节 人口发展 96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01
第三节 人口普查 103
附:百岁老人简介 103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07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07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07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07
第四节 婚姻、家庭状况构成 108
第五节 文化、职业构成 109
第六节 姓氏 113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14
第一节 计划生育概况 114
第二节 节育 116
第三节 晚婚 118
第四节 优生优育 120
卷四 农业 121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21
第一节 解放前的土地制度 12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22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22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23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24
第六节 全民所有制的场所 125
第二章 耕地和作物 125
第一节 耕地面积 125
第二节 作物分布 127
第三节 作物产量 127
第四节 土特产 130
第三章 农技农艺 131
第一节 农技机构和队伍 131
第二节 农技改革与推广 132
第三节 耕作制度 134
第四节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135
第五节 肥料 140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42
第四章 农业机具 145
第一节 传统农具 145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45
第三节 农机管理 146
第五章 畜牧水产 149
第一节 畜牧 149
第二节 水产 154
卷五 林业 159
第一章 山林所有制 159
第一节 山林权属变革 159
第二节 国营林(茶)场 160
第二章 森林资源 161
第一节 面积蓄积 161
第二节 资源分布 165
第三节 古树名木 167
第三章 营林绿化 168
第一节 树种 168
第二节 采种育苗 169
第三节 造林 172
第四章 森林资源利用 175
第一节 木材生产 175
第二节 其他林产品购销 179
第五章 森林保护 180
第一节 制止滥伐 180
第二节 林政保护 181
第三节 森林防火 182
第四节 防治森林病虫害 182
第一节 蓄水 184
第一章 水利 184
卷六 水利电力 184
第二节 引水 188
第三节 提水 189
第四节 河道整治 190
第五节 防汛防旱 191
第二章 电力 192
第一节 发电 192
第二节 供电 195
第三节 用电 197
卷七 工业 200
第一章 乐昌工业发展综述 200
第一节 所有制 201
第二章 工业所有制及体制改革 201
第二节 工业体制改革 204
第三章 县属工业门类及产品 205
第一节 纺织工业 205
第二节 食品工业 206
第三节 建材工业 206
第四节 化学工业 207
第五节 制衣工业 207
第六节 机械工业 208
第七节 采矿冶炼工业 208
第八节 其他工业 209
附:中央部属、省、市属工业企业 212
选介 212
第一章 交通 214
第一节 古道 214
卷八 交通邮电 214
第二节 水路 215
第三节 公路 217
第四节 铁路 222
第五节 其他交通设施和民间运输 226
第二章 邮电 227
第一节 驿铺 227
第二节 邮电机构 228
第三节 邮政 230
第四节 电信 233
第五节 干线通信设施 236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37
第一节 解放前县城概貌 237
卷九 城乡建设 237
第二节 解放后的县城建设 238
第二章 坪石及其他集镇建设 242
第一节 坪石镇 242
第二节 其他墟镇 243
第三章 房屋管理 243
第一节 房管部门直管房屋 243
第二节 商品房 244
第三节 单位自管房屋 245
第四节 城镇私人房屋 245
第四章 建筑业 245
第一节 建筑队伍 245
第二节 建筑设计 246
第三节 建筑市场管理 246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47
第二节 环境治理 247
第五章 环境保护 247
卷十 商业 249
第一章 商业体制 249
第一节 私营及个体商业 249
第二节 国营商业 250
第三节 集体商业 252
第四节 集市 254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55
第一节 生产资料供应 255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供应 256
第三节 物资购销 258
第四节 石油、煤炭购销 259
第五节 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260
第六节 副食品购销 262
第七节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 263
第三章 粮油购销 265
第一节 粮食管理机构 265
第二节 购销 266
第三节 加工 273
第四节 储运 274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275
第一节 饮食业 275
第二节 服务业 276
卷十一 工商经济管理 277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277
第一节 市场管理 277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279
第三节 经济合同、商标管理 280
第四节 私营及个体经济管理 282
第二章 物价 284
第一节 物价管理 284
第二节 主要商品价格 287
第三章 计量、标准管理 291
第一节 计量管理 291
第二节 产品标准化管理 291
卷十二 财政税务 292
第一章 财政 292
第一节 财政制度 292
第二节 财政收支 295
第三节 财政监督 306
第二章 税务 308
第一节 税务机构 308
第二节 农业税 308
第三节 工商税 311
卷十三 金融 317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17
第一节 当铺 317
第二节 银行 317
第三节 其他金融机构 319
第二章 货币 320
第一节 古钱币 320
第二节 银两与银元 320
第三节 法币与金元券 320
第四节 人民币 321
第三章 信贷 322
第一节 存款 322
第二节 工商贷款 322
第三节 农业贷款 323
第四节 固定资产拨款与贷款 325
第五节 外贸贷款 326
第四章 结算与出纳 327
第一节 结算 327
第二节 银行出纳 328
第三节 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328
第五章 金库公债保险 330
第一节 金库 330
第二节 公债 330
第三节 保险 332
卷十四 政党 33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乐昌县地方组织 333
第一节 解放前的组织沿革 333
第二节 解放后的组织机构 337
第三节 县党员代表大会 341
第四节 党务活动 349
第二章 国民党乐昌县党部 357
第一节 组织概况 35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59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359
第三章 民主党派 359
卷十五 政权政协 361
第一章 权力机关 361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6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362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364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66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369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370
第二章 解放后行政机构 370
第二节 县革命委员会 372
第三节 区、乡(镇)人民政府 374
第三章 县人民政协 375
第四章 民国行政机构及参议会 376
第一节 县政府 376
第二节 参议会 379
卷十六 社会团体 380
第一章 工人农民组织 380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8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82
第一节 妇女组织 383
第二节 青年组织 383
第二章 妇女、青少年组织 383
第三节 少年儿童组织 384
第三章 其他社会团体 385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385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385
第三节 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385
第四节 文学艺术联合会 386
卷十七 公安司法 387
第一章 公安 387
第一节 机构 387
第二节 户政 388
第三节 治安 388
第四节 安全 391
第一节 检察机构 393
第二节 检察工作 393
第二章 检察 393
第三章 审判 395
第一节 审判机构 395
第二节 审判工作 395
第四章 司法行政 396
第一节 司法行政机构 396
第二节 司法行政工作 397
卷十八 民政 399
第一章 救灾救济 399
第一节 救灾 399
第二节 救济 400
第三节 社会福利慈善机构 401
第一节 拥军优属 402
第二章 优抚安置 402
第二节 抚恤 403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403
第三章 扶持贫困地区 403
第一节 扶持革命老区 403
第二节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 404
第三节 扶持石灰岩地区 404
第四章 婚姻登记 406
卷十九 人事劳动 407
第一章 人事 407
第一节 编制 407
第二节 干部构成 408
第三节 干部任免及奖惩 409
第二章 劳动 410
第一节 劳动就业 410
第四节 落实干部政策 410
第二节 劳动保护 414
第三章 工资福利 415
第一节 工资 415
第二节 福利 418
卷二十 军事 421
第一章 驻军兵事 421
第一节 驻军 421
第二节 兵事 423
第二章 兵役地方武装 428
第一节 兵役 428
第二节 地方武装 430
第三节 民兵 434
第一节 社学 436
第一章 社学书院私塾 436
卷二十一 教育 436
第二节 书院 437
第三节 私塾 437
第二章 幼儿教育 438
第一节 幼儿园 438
第二节 学前班 439
第三章 小学教育 43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39
第二节 小学选介 442
第四章 中学教育 443
第一节 普通中学 443
第二节 职业中学 446
第三节 中学选介 446
第一节 师范教育 448
第二节 人民公学、劳动大学、技工学校 448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 448
第六章 成人教育 449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49
第二节 职工干部教育 450
第三节 广播电视大学和职工大学 450
第七章 教师 451
第一节 教师任用 451
第二节 教师待遇 451
第三节 教师培训 453
第八章 教育经费 455
第一节 国家教育经费 455
第二节 集资办学 455
附: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大中专院校迁乐办学简况 4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学术团体 458
卷二十二 科技 458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458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59
第二章 科普工作 460
第一节 宣传与推广 460
第二节 培训与咨询 460
第三章 科研与技术引进 461
第一节 科研成果 461
第二节 引进、推广新技术 462
卷二十三 卫生 466
第一章 医疗 466
第一节 医疗机构 466
第二节 中西医疗 471
第一节 防疫 473
第二章 防疫保健 473
第二节 保健 479
第三节 计划免疫与冷链建设 481
第四节 公共卫生 484
第三章 药品经营和管理 486
第一节 药品经营 486
第二节 药政管理 489
卷二十四 体育 490
第一章 群众体育 490
第一节 农村体育 490
第二节 职工体育 490
第二章 学校体育 492
第一节 普通中、小学体育 492
第一节 体育设施 495
第三章 体育设施与经费 495
第二节 业余体校 495
第二节 体育经费 496
第四章 体育竞赛 497
第一节 体育运动会 497
第二节 运动成绩 499
卷二十五 文化 504
第一章 群众文化 504
第一节 文化馆、站 504
第二节 文艺团队 505
第三节 文艺创作 506
第二章 图书档案报刊 508
第一节 图书 508
第二节 档案 509
第三节 报刊 512
第一节 电影 513
第三章 电影广播电视 513
第二节 广播 514
第三节 电视 515
第四章 民间文艺 515
第一节 传统艺术 515
第二节 歌谣谚语 518
第三节 民间传说故事 521
附:古今名人诗词作品选 524
卷二十六 文物 530
第一章 遗址墓葬 530
第一节 遗址 530
第二节 墓葬 532
第二章 古迹 534
第一节 祠庙书院 534
第三节 名胜古迹 535
第二节 古塔亭台关隘 535
第三章 碑匾石刻 536
第一节 碑刻 536
第二节 摩崖石刻 537
第三节 匾额 538
第四章 藏品 538
第一节 馆藏文物 538
第二节 传世文物 541
卷二十七 社会生活 542
第一章 群众物质生活 542
第一节 农民生活 542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544
第二章 风俗习惯 546
第一节 节日 546
第二节 婚嫁 547
第三节 寿庆与建宅 548
第四节 丧葬与祭祀 549
第五节 迷信与禁忌 550
第六节 服饰 551
第七节 饮食 551
第三章 宗教 552
第一节 佛教 552
第二节 道教 553
第三节 天主教 554
第四节 基督教 554
第四章 方言 555
第一节 方言分布 555
第二节 客家方言 556
第三节 其他方言 563
第四节 词汇举例 573
第五节 推广普通话 580
卷二十八人物 581
第一章 人物传 581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594
第三章 国民党军乐昌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599
附录 601
一、地方文献选篇 601
二、历代编修(乐昌县志)史略 609
三、历代(乐昌县志)序言选 610
四、本届修志文件选 613
五、乐昌县“七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617
编后记 624
乐昌县志编纂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