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华夏,叶侨健编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306011545
  • 页数:52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自然哲学导论 3

第一节 自然哲学的学科特点 3

一、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 3

上篇 现代自然哲学 3

二、自然哲学的学科性质 5

三、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 8

第二节 自然哲学的科学基础 12

一、自然科学的素养与自然哲学的研究 13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自然哲学的变革 17

一、科学家对哲学的兴趣 26

第三节 自然哲学的科学价值 26

二、哲学对科学家的启迪 41

第四节 现代自然哲学的发展 50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运动形式学说 51

二、怀德海的“有机哲学”和摩根的“突现进化论” 56

三、拉兹洛与当代系统哲学 64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系统 73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73

一、自然界及其物质形态 73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78

一、系统和系统的普遍性 84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84

二、“堆积物”和“不可分元”的相对性 85

第三节 自然系统诸因素 88

一、自然系统的组成 89

二、自然系统的元素相互作用和结构 93

三、自然系统的环境 99

四、自然系统的功能 101

第四节 自然系统的若干规律性 103

一、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规律 103

二、自然系统的整体突现规律 110

一、自然界的可逆变化 116

第一节 自然界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116

第三章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自组织 116

二、自然界的不可逆变化 118

第二节 自然界的时间箭头 120

一、热力学的时间箭头:熵增加 120

二、进化论的时间箭头:负熵增加 126

第三节 系统自组织的基本含义 133

一、无序和有序 133

二、被组织和自组织 134

三、平衡结构和非平衡结构 135

第四节 耗散结构的范例与现象 138

一、贝纳德花样与对流 138

二、激光的产生与系统的生长 141

三、B-Z反应与超循环 145

第五节 耗散结构的条件与机理 149

一、开放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先决条件 149

二、非平衡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力量源泉 150

三、非线性是耗散结构形成的根本依据 152

四、涨落是耗散结构形成的触发因子 153

五、耗散结构机理图的诠释 154

第六节 自组织的若干规律 158

一、自组织的协同规律 158

二、自组织的突变规律 160

三、自组织的对称破缺规律 162

第四章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164

第一节 物质系统层次的概念 164

一、子系统和母系统 164

二、层次结构的含义 166

第二节 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起源 168

一、自然界的进化链及其层次结构 168

二、自然界宏观演化和微观演化的协同作用 171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层次结构的数学证明 173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层次的分类 177

一、等级层次的划分 177

二、领域层次的划分 179

三、形态层次的划分 182

第五节 物质层次结构的若干规律性 185

一、特定层次结构与特定能量状态相适应的规律 185

二、特定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合能成反比的规律 188

三、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丰度成反比的规律 193

四、高低层次物质系统相互关系的规律 196

第六节 高低级物质层次的相互关系 196

一、低层对高层的上向因果关系 196

二、高层次的相对独立性 198

三、高层对低层的下向因果关系 200

第一节 宇宙的演化 203

第五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203

一、宇宙的膨胀、爆炸与暴胀 204

二、宇宙的创生及其演化的基本过程 208

第二节 星系与恒星的演化 212

一、星系的演化 212

二、恒星的演化 215

第三节 太阳系和地球的演化 220

一、太阳系的起源 220

二、地球的演化 224

第四节 生命的起源 233

一、生命起源的各种流派 233

二、生命的化学起源 236

三、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 241

第五节 生物的进化 246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246

二、生物进化的过程 250

三、生物进化的机制 254

四、耗散结构机制与广义进化论 262

第六节 人类的进化 265

一、人类的起源 265

二、人种的起源 271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275

一、科学哲学与其他“元科学”的界限 283

第一节 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 283

第六章 科学哲学导言 283

下篇 现代科学哲学 283

二、科学哲学与科学本体论的界限 284

三、科学哲学与一般认识论和逻辑的界限 285

第二节 科学哲学的主要课题 287

一、科学知识,它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288

二、科学探索,它的程序、方法与规则 291

三、科学文化,它的传统、变革与价值 294

第三节 科学哲学与科学 295

一、科学研究工作 296

二、科学研究与科学反思 297

一、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298

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298

二、科学知识的可检验性 299

第五节 关于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 301

一、逻辑经验论的意义标准 301

二、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304

三、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308

第七章 科学探索 311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科学问题的形成 311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311

二、科学问题的产生 318

三、科学问题的评价 325

一、科学问题的逻辑结构 328

第二节 科学问题的结构 328

二、问题的系统和问题的层次 335

三、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转移和问题的增长 336

第三节 科学的假说 341

一、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344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 352

第四节 科学假说的检验与评价 363

一、科学假说的确证 363

二、科学假说的证伪 369

三、科学假说的评价 378

一、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作用 381

第五节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381

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分析 382

第六节 归纳问题、归纳辩护和归纳悖论 387

一、休谟的归纳问题 387

二、对归纳原理的各种辩护 388

三、顾德曼的归纳悖论 392

第八章 科学的结构 395

第一节 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 395

一、科学事实 395

二、科学规律 397

第二节 科学解释 401

一、演绎规律解释 404

二、归纳概率解释 411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组成与结构 415

一、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 415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420

三、基本理论假定及其推理的模型 426

四、对应规则 432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功能 443

一、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 443

二、科学理论的预言功能 445

一、理论陈述和理论实体 446

第五节 科学与客观世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446

二、工具主义 448

三、实在论的基本观点及工具主义对它们的反驳 451

四、实在论的最新辩护 456

第九章 科学文化 461

第一节 科学传统 463

一、科学范式及其作用 463

二、科学共同体的结构和功能 468

三、常规科学及其特性 473

第二节 科学革命 477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477

二、科学革命的结构 480

三、新旧冲突与“代沟” 484

四、范式更替及比较 487

第三节 科学价值 492

一、科学的内在价值 493

二、价值多元论及其整合 499

第四节 科学规范 505

一、科学研究的规范理想 506

二、“科学价值中立说” 513

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518

参考文献举要 522

后记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