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五”计划纲要通诠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舒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097426X
  • 页数:64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承继 九五 辉煌 开创 十五 伟业 3

第一章 辉煌的改革开放成就 3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3

(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

(二)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4

(四)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5

(五)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6

(七)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6

(一)坚持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同时始终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7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经验 7

(二)努力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开放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8

(三)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实行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富民政策 10

(四)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1

第二章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12

一、21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环境 12

(一)21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二)21世纪初期的国内环境及改革、发展的阶段性转换 14

二、 十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 18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19

(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1

(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22

(四)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2

(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 23

三、 十五 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性问题 23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5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8

(四)实施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29

(五)加大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1

(六)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千方百计缓解就业压力 33

(七)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5

(八)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6

(九)深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创新 37

四、 十五 计划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1

(一)重大战略决策及其由来 41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 42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背景 45

(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 53

(五)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56

(六) 十五 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应明确的原则 57

(七) 十五 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59

第二篇 新世纪初经济发展的主线--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世纪新思路 65

第一章 优化产业结构 65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5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 65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6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68

(一)三次产业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 68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 68

(五)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69

(四)过去长期存在的产业瓶颈基本消除 69

(三)工业技术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69

(六)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由计划安排转换为以市场力量为主 70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70

(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 71

(二)消除产业 瓶颈 的产业结构调整 73

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走向产业结构优化 76

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 77

(一)产业的技术水平低 77

(二)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78

(三)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压力 79

(四)就业的压力 80

(二)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81

(三)适合我国的资源要素特点的产业结构 81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 81

六、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81

(四)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 82

七、 十五 期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82

第二章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85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85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的重要性 85

(二)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87

二、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90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 90

(二)粮食生产的波动 93

(三)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 97

(四)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100

(五)粮食区城布局的变化 102

(六)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106

(七)中国粮食未来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与供需平衡 113

(八)中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策略 116

(九)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健全粮食流通体系与可持续粮食安全 123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25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及特征 125

(二)影响农民收入因素分析 127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130

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35

(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135

(二)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38

(三)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140

(四)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 142

五、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44

(一)深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144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161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164

(一)农村改革的背景 164

(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就 165

(三)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166

(四)对农村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初步分析 167

(五)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 170

(六) 十五 期间深化农村改革的具体要求 173

(一)增加投入的主要渠道 175

(二)增加投入的主要用途 175

七、多渠道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175

(三)增加投入要达到的目标 176

八、推进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 176

(一)乡镇企业的重大贡献 176

(二)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 177

(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思路 178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 180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缘起的背景和条件 181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类型和组织模式 185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 189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193

(一)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196

十、21世纪中国农业 196

(二)21世纪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与对策 206

(三)21世纪中国农业生物技术 209

(四)21世纪中国 白色农业 及其对策 216

(五)21世纪中国工厂化高效农业 220

(六)21世纪中国水上农业 223

(七)21世纪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科技发展对策 226

(八)21世纪中国现代棉业发展对策 231

(九)21世纪中国果树发展趋势与对策 235

(十)21世纪中国蔬菜发展重点与展望 238

(十一)21世纪中国蚕、茶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243

(十二)21世纪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49

(十三)21世纪中国饲料工业发展对策 254

(十四)21世纪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战略 258

农业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发展 266

专家专栏 266

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275

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任务和难点 290

努力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95

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 302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311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经验和面临的新任务 318

十五 期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思考与对策 326

加入WTO对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335

第三章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338

一、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338

(一)中国工业经济结构现状 340

二、新世纪初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340

(二)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结构 346

(三)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 350

(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356

三、 十五 期间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 370

四、积极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 372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372

(二)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385

(三)大力振兴装备制造工业 387

(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394

(五)加速我国企业技术进步 395

五、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 401

(一)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性贡献 401

(二)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 403

(三)对以往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反思 404

(四)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 405

六、建立必要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产业 409

七、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410

(一)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重组 410

(二)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424

(三)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企业兼并 437

(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450

八、加速工业化进程 466

(一)工业化的内涵 466

(二)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467

(三)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 473

(四)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 475

拓展集团功能,推动结构调整,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华源集团超常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81

案例评述专栏 481

确立主导产业 发展多元持股--赛格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492

专家专栏 502

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502

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 514

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 526

对发展中小企业的一点看法 536

第四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540

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540

(一)服务业发展的前提 540

(二)服务业的特点、作用与功能 544

(三)服务业在中国的特性 546

(一)中国服务业现状 548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调整结构的重要一环 548

(二)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557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 558

三、大力发展我国的服务业 559

(一)关于我国产业政策的评述 559

(二)发展我国服务业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561

(三) 十五 期间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举措 562

(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框架性预测 567

第五章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569

一、信息产业及信息化 569

(一)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结构 569

(二)信息产业的特点 570

(三)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571

(四)中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575

二、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77

三、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578

(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578

(二)我国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80

四、 十五 期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思路 581

(一)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582

(二)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 582

(三)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582

(四)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583

(五)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583

五、 十五 期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583

(一)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583

(二)抓紧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584

(三)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585

(四)加强对全国信息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法制建设 586

(五)加快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改制重组 587

六、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的开发 588

(一)信息资源的种类 588

(二)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 590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前景 591

(四)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向 593

第六章 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593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至十年一项十分重的任务 593

(一)中国的水资源概况 595

二、促进水利与经济协调发展 595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问题 610

(三)资源水利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13

(四) 十五 期间我国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616

(五) 十五 期间水利建设的重点措施 617

(六)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618

三、大力促进交通发展 619

(一)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 619

(二)我国交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620

(三) 十五 期间大力促进交通发展举措 621

四、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 624

(一)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624

(二)能源发展的政策回顾 626

(三)影响我国能源发展的因素 630

(四) 十五 期间我国能源发展思路 631

(五)发展新能源 633

第三篇 世纪必由之路--关于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世纪新思路 645

第一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645

一、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抉择 645

(一)三代领导心系西部 645

(二)关系全局的政治大战略 649

(三)关系发展的经济大战略 653

(四)关系稳定的民族大战略 657

(五)全面启动的时机已经成熟 660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框架 664

(一)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665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666

(三)加强生态建设,实施 天保 工程 669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671

(五)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战略 673

(六)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西部大开发 674

三、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 676

(一)优先安排基本建设投资 676

(二)优先投放信贷资金 681

(三)重点扶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684

(四)西部大开发要依托科技和教育 688

(五)优惠政策向西部倾斜 692

四、西部10省区(市)的基本开发思路 702

(一)西北地区 702

(二)西南地区 707

(一)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 711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的东、中、西部关系 711

(二)必须十分注意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717

(三)东部地区要不断增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综合实力 719

(四)中部地区要在扩大对东部和西部开放中加快发展 720

六、21世纪初期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思路 722

(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预测 722

(二)21世纪初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和基本政策 723

(三) 十五 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725

(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725

在外借鉴专栏 731

一些国家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要做法 731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739

省部长专栏 739

把调整工业结构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任务 750

抓住大机遇,推进大开发,羸得大发展 758

推进大开发 实现新跨越 765

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 771

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全力推进富民兴滇 777

把握历史机遇 加快西藏发展 784

发挥 桥头堡 作用 加快大开发步伐 788

把甘肃建成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794

大有希望的青海 804

宁夏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有作为 809

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 818

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827

附录 827

第二章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经战略 832

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城镇化 832

(一)究竟该以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为重点 832

(二)二元城镇化的战略构想 833

(三)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 834

二、改革以来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探索 836

(一)改革的实践探索 836

(二)世纪之交问题的再提出 837

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838

四、发展小城镇是 十五 期间推进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840

(一)加快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840

(二)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布局,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841

(三)现有的小城镇中有相当部分迫切需要通过积聚人口,完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地城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842

五、 十五 计划关于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 842

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 845

七、引导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846

(一)问题的提出与结合的原则 846

(二)相结合的条件和政策措施 847

八、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 848

(一)该不该起作用 849

(二)该起怎样的作用 850

专家专栏 853

关于小城镇建设和城镇经问题的研究报告 853

一、迎接新科技革命的科教兴国战略 869

(一)新的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869

第一章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869

第四篇 世纪战略之一--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新世纪新思路 869

(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思想理论基础 872

(三)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物质技术基础 873

(四)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认识基础 876

(五)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所采取的对策 878

(六)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879

二、 十五 期间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883

(一)21世纪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883

(二)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 885

三、 十五 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指导方针 887

(一)科教兴国与 国兴科教 887

(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本方针 888

四、 十五 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 889

(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889

(二)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 901

(三)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902

(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904

(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904

五、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 905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905

(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918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 927

(四)加强中介机构建设 938

(五)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947

(一)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的正确观念 960

六、多渠道、多层次、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960

(二)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 961

(三)金融业的支持--科技转化的关键 963

七、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967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弊端 967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971

(三)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975

(四)改革我国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981

八、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983

(一)加强科普工作,迫在眉睫 984

(二)促进 两个文明 建设是中心任务 984

(三)深化改革,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985

九、积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987

(一)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基本目标与重点任务 990

十、加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990

(二)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991

(三)加速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关政策与措施 992

第二章 迎接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996

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996

(一)教育与经济 996

(二)教育与政治 997

(三)教育与科技 997

二、新世纪初叶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997

三、加快教育发展是实现 十五 计划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999

四、新世纪中国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 1002

(一)中国教育要实现总体性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现代化 1002

(二)教育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 1004

(三)教育体制:从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转变 1006

(四)人才培养: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1007

五、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五大问题 1009

(一)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009

(二)教师队伍后继乏人 1010

(三)教育投资增长缓慢 1011

(四)教师素质现状堪忧 1011

(五)社会分配不公产生的负面影响 1012

六、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1013

(一)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 1013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1014

(三)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016

七、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要走改革创新之路 1018

(一)中国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021

八、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1021

(二)充分认识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024

(三)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027

(四)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1029

专家专栏 1033

终身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 1033

建立和完善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开放体系 1044

教育正面临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1051

按照 三个面向 改革中国教育 1057

民族的希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065

科教兴国战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 1078

展望21世纪的高等教育 1091

教育,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 1095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1107

第五篇 世纪战略之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新思路 1107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革命 1107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1108

(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1109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110

(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1110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111

(一)《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1112

(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1112

(三)《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特点 1113

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动向 1113

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1114

六、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两个方面 1115

一、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1117

第二章 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117

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118

(一)社会人口方面的挑战 1118

(二)资源环境方面的挑战 1119

(三)经济发展方面的挑战 1120

三、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 1121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 1122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 1122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1123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1124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1124

(二)三管齐下的生存国策 1125

(一)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 1125

(三)节俭资源的经济体系 1126

(四)绿色取向的科技能力 1127

(五)共同行动的社会机制 1127

六、中国可持续发中注意的政策和策略 1128

(一)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128

(二)必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 1130

(三)调整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 1131

(四)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 1131

第四章 新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 1132

一、 九五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 1132

(一)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1132

(四)环境污染防治取得进展 1133

(三)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1133

(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1133

二、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4

(一)人口多、素质低 1134

(二)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遏制 1134

(三)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1134

(四)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1135

(五)全球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1135

三、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及战略转变 1135

四、中国新发展模式构想 1136

(一)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1137

(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消除贫困,避免贫富两极分化 1137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1137

(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1139

五、 十五 期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有利条件 1139

(二)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1140

(三) 十五 期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有利人口条件 1141

(四)引入市场机制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142

(五)技术力量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加速将导致我国物耗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1143

(六)公众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1143

六、 十五 期间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1144

(一)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1145

(二)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145

(三)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1146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1147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149

(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149

第四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149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人口问题 1150

(三)可持续人口当展的战略与对策 1151

二、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1152

(一)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1152

(二)中国的消费模式及存的问题 1153

(三)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战略与对策 1154

二、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 1154

(一)社会服务与可持续发展 1154

(二)中国的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 1155

(三)发展社会服务和第三产业的战略与对策 1156

第五章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157

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更新 1157

二、水资源的更新、保护与开发利用 1158

三、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1160

(一)陆地资源 1161

(二)湿地资源 1162

(三)农村用地 1162

(四)城镇用地 1163

四、生物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164

(一)生物多样性资源 1164

(二)森林资源 1165

五、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1166

六、代谢物的资源化 1167

一、保护生态环境 1169

(一)大气臭氧层破坏 1169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169

(二)地球温暖化与海平面上升 1170

(三)大气污染严重 1171

(四)水体污染与全球性淡水危机 1172

(五)水土流失与荒漠化 1174

(六)海洋环境恶化 1174

(七)森林和生物性资源锐减 1175

(八)垃圾成灾 1176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176

(一)地质性自然灾害 1177

(二)气象性灾害 1177

(三)海洋性灾害 1178

(一)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179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1179

(四)生物性灾害 1179

(二)防灾减灾的战略与对策 1182

专家专栏 1185

我国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战略运筹研究 1185

我国以林草为主治理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及今后面临的新形势 1193

世界林业的启示和 入世 后我国的新形势 1200

我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与战略思考 1207

多方运筹综合治水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1215

第六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世纪新思路 1225

第一章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225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225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 1225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 1230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238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1239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1241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1246

(一)产权改革 1246

(二)政企分开 1253

(三)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257

四、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形式 1260

(一)国有资产管理 1260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和内容 1264

(三)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267

(四)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1270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1276

五、股份制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 1276

(二)股份制是市场化进程之必然 1279

(三)股份制是21世纪的主要经济形态 1280

六、进一步改革开放搞好国有中小企业 1282

(一)抓大放小 1282

(二)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迫切性与有利条件 1284

(三)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及其比较 1286

(四)加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 1292

七、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1296

(一)所有制理论的突破 1296

(二)所有制理论的突破澄清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理论困惑 1297

(三)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 1300

(四)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1304

专家专栏 130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研究 1307

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1347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再探讨 1351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355

一、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 1355

(一)要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鼓励市场竞争 1356

(二)要打破地方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的市场 1356

(三)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 1356

二、继续发展商品市场 1357

(一)加入WTO对中国商品市场的影响 1357

(二)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 1361

(一)发展资本市场 1365

三、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 1365

(二)发展信息市场 1378

(三)发展技术市场 1392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 1395

三、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放开价格 1397

第三章 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 1401

一、 九五 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经验 1401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 1401

(二)把握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 1403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宏观调控措施 1405

(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406

(五)处理好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408

(六)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410

二、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1411

(一) 九五 期间财政运行总体情况 1411

(二)财政体制改革评析 1414

(三) 十五 期间财政形势展望 1428

(四) 十五 期间财政政策选择 1432

(五) 十五 期间财政体制改革思路 1439

三、深化金融改革 1449

(一) 九五 期间金融运行 1449

(二) 九五 期间金融体制改革 1454

(三) 十五 期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预测 1461

(四) 十五 期间金融体制改革 1464

四、国有企业改革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1472

(一)已经达成了的两点共识 1472

(二)尚待矫正的七个偏向 1474

(三)必须调整的若干策略 1477

五、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1481

第四章 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1484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回顾 1484

(一)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484

(二)开放的发展历程和梯度推进 1485

(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487

(四)对外开放发展的实绩和作用 1489

(五)对外开放经验的总结与评价 1496

二、 十五 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 1498

三、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499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特点和作用 1500

(二)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504

(三)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重点 1507

(三) 十五 期间扩大利用外资新思路 1510

三、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外资持续稳定发展 1512

(一)以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1513

(二)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和改善多边经贸关系,积极拓展出口增长空间 1514

(三)深化外资体制改革,使全符合国际规范的对外经贸体制 1514

(四)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发展的支持政策 1515

(五)加强外贸管理,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 1515

四、实施 走出去 的开放战略 1515

(一) 走出去 是历史大变动背景下的必然抉择 1516

(二) 走出去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 1521

(三)利用有利条件实施好 走出去 战略 1524

五、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533

第七篇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关于提高人民生活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世纪新思路 1537

第一章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537

一、积极扩大就业 1537

(一)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1537

(二) 十五 期间劳动力供求状况预测 1538

(三) 十五 期间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1541

(四) 十五 期间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1542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546

(一)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1546

(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1550

(三) 十五 时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 1553

(四)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1556

(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558

(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569

(七)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1592

(八)新时期社会优抚和安置 1604

(九)新时期社会福利体制的变迁与改革 1608

第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 1618

一、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1618

(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618

(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619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1620

(四) 十五 期间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和要求 1622

二、实行鼓励消费政策达到适度消费目标 1624

(一) 十五 期间消费率自发走势与调控目标测算 1624

(二)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的可能性 1625

(三)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的必要性 1628

(四) 十五 期间可供选择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 1632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636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现状 1637

(二) 十五 期间收入分配形势 1639

(三) 十五 期间收入分配的政策思路 1642

四、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1647

(一)当前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648

(二)当前及今后卫生工作的具体任务 1648

(三)发展体育事业主要的任务 1649

五、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1650

(一)中国贫困线的确定与贫困人口的估计 1650

(二)贫困县的确定与区域瞄准 1654

(三)中国的主要扶贫政策 1656

(四)中国反贫困计划的有效性 1662

(五)反贫困战略 1663

(六)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建立 1674

第八篇 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世纪新思路 1687

第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687

一、充分认识面向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1687

二、紧密结合新的实际,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1690

(一)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1690

(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692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695

(五)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1701

(七)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 1704

(八)坚持不懈地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1705

(九)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706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711

(一)文化工作要坚持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 1711

(二)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1713

(三)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714

(四)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 1721

(五)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1728

(六)加强文化市场建设 1735

(七)增加精神文明建设投入 1739

(八)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1743

第二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746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1746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1748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1748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就 1751

(三)我国个人民主拓展的成就 1754

(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 1756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 1759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仍然面临突出的困难 1759

(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 1761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763

(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763

(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1766

(三)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1767

(四)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直接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1767

五、加强法制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1769

(一)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 1769

(二)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依法行政,从严治政 1773

(三)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1775

(四)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 1779

(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 1780

六、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1782

(一)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疾苦的各种实际问题 1783

(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786

(三)防范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问题 1789

(四)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破坏活动问题 1792

(一)中国军事发展客观上要求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1797

第九篇 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世纪新思路 1797

第一章 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1797

一、当代中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797

(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 1802

(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1807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可靠保证 1807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1807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808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迎接世界军事领域深刻变革挑战的紧迫要求 1808

三、 十五 期间中国军队建设 1809

(一)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809

(二)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1812

(三)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816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825

(一)坚持把国防科持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加速发展 1836

一、 十五 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新的战略指导方针 1836

(二)坚持军民结合 1836

第二章 建立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1836

二、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发展 1839

(一)转换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 1839

(二)压缩规模,优化结构,改善布局,实现常备军工与动员军工结合 1840

(三)保证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841

(四)创造培养和稳定人才的新机制 1842

(五)坚持寓军于民 1842

(六)坚持大力协同 1843

(七)坚持自主创新 1843

一、军队后勤保障 1845

(一)后勤保障的对象和内容 1845

第三章 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提供保障能力 1845

(二)后勤保障方式 1852

(三)后勤保障的基本过程 1859

二、高技术战争后勤保障指导思想 1863

(一)快速反应 1863

(二)灵活指挥 1868

(三)整体保障 1876

三、高技术战争的后勤保障方式改革 1882

(一)高技术引发后勤保障方式的变革 1882

(二)后勤保障方式变革的主要趋向 1885

(三)促进我军后勤保障方式变革的基本途径 1896

(一)全面提高我军综合保障能力 1898

(二)新时期我军后勤保障体系 1898

四、新时期我军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新思路 1898

(三)新时期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899

第四章 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1900

一、搞好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防动员 1900

(一)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 1900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领域 1901

(三)国防动员的改革发展 1904

二、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1905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1906

(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1907

(三)全民国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908

三、加强依法治国大系统中的国防法制 1909

(一)国防法规的地位作用 1910

(二)国防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0

(三)加强国防法制建设 1912

第一章 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1917

一、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1917

(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1917

第十篇 实现 十五 规划宏伟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的新世纪新思路 1917

(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 1919

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1921

(一)科学民主决策对实现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1921

(二)努力探索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途径 1922

(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1924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1925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 192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1926

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1928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各项工作的领导 1931

一、面向新世纪建设的伟大纲领 1938

(一) 三个代表 重要论述的由来 1938

第二章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938

(二)关于 三个代表 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1940

(三)深刻理解 三个代表 之间的辩证关系 1942

(四) 三个代表 提出的特殊重大意义 1944

二、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关键在党 1947

(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1947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949

(三)深入思考在挑战面前如何做到 三个代表 的问题 1952

三、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955

(一)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 1956

(二)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1959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经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960

(四)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962

(五)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964

(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 1969

四、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970

(一)关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 1971

(二)充分认识建设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 1974

(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1981

五、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84

(一)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1985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重要性 1986

(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 1990

(四)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 1992

(五)坚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 1994

(六)党的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表率作用 1997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997

六、以 三个代表 作为 三讲 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8

(一) 三讲 教育是新时期党性党风教育的一次创造性探索 1998

(二) 三讲 教育是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 的有效途径 2002

(三)以 三个代表 为指导,把 三讲 教育深入开展下去 2007

第三章 落实 三个代表 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011

一、建设好 新的伟大工程 2011

二、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014

三、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2016

四、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2018

五、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按照 三个代表 要求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 2021

(一)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2024

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2024

第四章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024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026

二、按照 四化 方针正确选拔和使用干部 2028

(一)全面贯彻干部队伍 四化 方针 2028

(二)大力培养和选拔跨世纪的优秀年轻干部 2030

(三)选贤任能也是革命 2031

三、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2033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 2033

(二)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机制 2035

第五章 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2038

一、坚持从严治党,是 三个代表 落到实处的要求 2038

二、坚决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 2041

三、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 2042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基本形态和特征 2042

(二)腐败的危害 2046

(三)现阶段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2047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2051

四、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历史回顾 2055

(一)成为执政党前:防止自身腐败的发生 2056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显示了惩治腐败的强大决心 2057

(三)改革开放后:更加重视反腐败 2057

(四)中纪委二次会议后: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工作新路子 2058

五、我国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 2058

(一)我国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经验 2059

(二)我国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教训 2063

六、反腐倡廉与从严治党的关系 2064

(一)反腐倡廉是坚持党和国家的性质与完成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2064

(二)反腐倡廉是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065

(三)反腐倡廉是党政干部自身建设必须抓紧的现实任务 2065

七、通向廉政之路 2065

(一)强化纪律功能 2065

(二)加强制度建设 2066

(三)健全监督机制 2069

(四)把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关 2071

(五)立德养德,练好内功 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