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1 绪论 1
2 温病的概念 6
2.1 温病的特点 6
2.2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7
2.3 温病与伤寒 8
2.4 温病与温疫 8
2.5 温病与温毒 9
3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10
3.1 病因 10
3.2 发病 13
4 温病的辨证 15
4.1 卫气营血辨证 15
4.2 三焦辨证 17
5 温病常用诊法 20
5.1 辨舌验齿 20
5.2 辨斑疹白? 23
5.3 辨常见脉象 24
5.4 辨神色 25
5.5 辨常见症状 25
6 温病的治疗 31
6.1 温病的主要治法 31
6.2 温病兼挟证的治疗 36
6.3 温病瘥后调理 37
7 温病的预防 38
各论 42
8 风温 42
8.1 病因病理 42
8.2 诊断要点 43
8.3 辨证论治 43
8.3.1 邪袭肺卫证治 43
8.3.2 热人气分证治 44
8.3.3 热人心包证治 47
8.3.4 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 48
9 春温 52
9.1 病因病理 52
9.2 诊断要点 52
9.3 辨证论治 53
9.3.1 气分证治 53
9.3.2 营血分证治 55
9.3.3 热人心包证治 58
9.3.4 热盛动风证治 58
9.3.5 热灼真阴证治 59
9.3.6 邪留阴分证治 61
10 暑温 64
10.1 病因病理 64
10.2 诊断要点 65
10.3 辨证论治 65
10.3.1 气分证治 65
10.3.2 营血分证治 67
10.3.3 暑伤心肾证治 69
10.3.4 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治 70
[附]冒暑、暑秽 70
11 湿温 77
11.1 病因病理 77
11.2 诊断要点 78
11.3 辨证论治 78
11.3.1 湿重于热证治 78
11.3.2 湿热并重证治 81
11.3.3 热重于湿证治 82
11.3.4 化燥入血证治 83
11.3.5 余邪未净证治 83
12 伏暑 88
12.1 病因病理 88
12.2 诊断要点 89
12.3 辨证论治 89
12.3.1 初发证治 89
12.3.2 邪在气分证治 90
12.3.3 邪在营血证治 91
13 秋燥 95
13.1 病因病理 95
13.2 诊断要点 95
13.3 辨证论治 96
13.3.1 邪在肺卫证治 96
13.3.2 邪在气分证治 96
13.3.3 气血两燔证治 99
13.3.4 燥伤真阴证治 99
[附]凉燥 99
14 大头瘟 103
14.1 病因病理 103
14.2 诊断要点 103
14.3 辨证论治 103
15 烂喉痧 107
15.1 病因病理 107
15.2 诊断要点 107
15.3 辨证论治 108
15.3.1 毒侵肺卫证治 108
15.3.2 毒壅气分证治 108
15.3.3 毒燔气营(血)证治 109
15.3.4 余毒伤阴证治 109
名著选 114
叶天士《温热论》 114
温病大纲 114
邪在肺卫 117
流连气分 120
里结阳明 123
论湿 126
邪入营血 128
辨舌 131
验齿 141
辨斑疹 143
辨白? 146
妇人温病 147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150
概论 151
春温 151
风温 152
暑病 154
秋燥 157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157
风温病提纲 158
风温犯肺 158
肺胃热盛 160
热灼营阴 162
风温兼变证 163
薛生白《湿热病篇》 165
湿热病提纲 165
邪在肌表 166
邪在气分 167
邪入营血 172
湿热致痉 174
善后调理 177
其他外感疾病 179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 185
温病概念 185
温病起病 187
邪犯肺卫 187
邪入阳明 189
邪入心包 192
邪入血分 193
真阴耗伤 194
暑温证治 194
湿温证治 196
伏暑证治 197
温毒证治 198
温病治禁 199
汗论 202
治病法论 203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203
吴又可《温疫论》选 204
原病 204
杂气论 207
论气盛衰 209
论气所伤不同 210
温疫初起 211
急证急攻 213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214
辨明伤寒时疫 216
发斑战汗合论 218
补泻兼施 218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220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223
余师愚《疫病篇》 224
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 225
论斑疹 225
论治疫 226
论治疹 227
论疫疹之脉不能表下 228
论疹形治法 229
论疹色治法 229
论发疮 230
论妊娠病疫 230
论闷证 231
清瘟败毒饮方论 231
疫证条辨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