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功德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363233X
  • 页数:593 页
图书介绍:

1.本体论:徘徊于真实理性与虚幻理性之间 2

一、本体论与法律理性 2

2.法哲学:关于法律理性的思辨 3

二、法律理性的理想类型 5

1.四种理想类型 6

2.对形式理性的评价 6

三、法律理性的演变逻辑 8

1.实质理性 8

2.形式理性 10

3.整合的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 12

四、行政法哲学的构成 14

1.本体——行政法理性 15

2.“在者”——行政法律规范 16

3.行政法哲学的矛盾体系 19

1.行政法价值演变 24

五、行政法理性的内涵 24

2.行政法理性的变迁 25

3.行政法机制型构 26

上篇:行政法价值演变 31

第一章 行政预期 31

第一节 行政预期的表述 31

一、行政法律规则的约束力 32

1.规则约束力的应然性与实然性 32

2.规则约束力的宏观性与微观性 34

二、共识性行政法律事实 35

1.行政法律事实 35

2.共识性行政法律事实 37

三、以规则表述行政预期 39

1.行政预期逻辑应顺应自然逻辑 40

2.行政预期逻辑应顺应社会逻辑 41

3.行政预期整合 42

4.行政预期现实化 48

第二节 行政预期与行政法律秩序 49

一、行政法律秩序 49

1.秩序的一般涵义 49

2.制度性行政秩序 51

二、行政法律秩序的形成机制 52

1.从行政预期到行政法律规则 52

2.从行政法律规则到行政法律秩序 54

3.行政法律秩序的“效力”与“实效” 56

第三节 行政预期的保值与增值 58

一、行政法与行政权 59

1.行政对行政法亦步亦趋 60

2.行政法对行政亦步亦趋 61

3.自由、权力与强制 63

二、行政预期值与行政 67

1.消极行政与行政预期保值 67

2.积极行政与行政预期增值 69

三、预期值与行政法律规则 70

1.规则与行政的对应 70

2.规则与预期值的对应 71

第二章 行政法的三级价值 73

第一节 行政法律秩序——初级价值 73

一、社会秩序的三种形态 73

1.生成秩序与组织秩序 74

2.自发性社会秩序 76

二、行政法律秩序观的变迁 78

1.政治性规则主导型行政法律秩序 78

2.控权性规则主导型行政法律秩序 83

1.作为理想类型的平衡法 88

三、平衡法的秩序观 88

2.复合秩序的型构 89

第二节 行政法治——中级价值 96

一、行政法治的维度 97

1.逻辑结构 97

2.时间维度 100

二、形式法治与形式理性 106

1.两种法治观 106

2.形式法治与形式理性的重叠 109

3.形式法治与实质理性的张力 111

三、平衡论的法治主张 112

1.承认规则的贫困性 113

2.推崇实质法治 115

第三节 公民自由——终极价值 117

一、宪政精义 117

1.主权的裂变 118

2.治权与人权的对峙 119

3.作为“中介”的民主 122

二、自由的规则性与超规则性 125

1.自由是什么? 125

2.控权法:实现“现代人的自由” 130

3.平衡法:自由地追求自由 138

中篇:行政法理性变迁 148

第三章 行政法理性的萌生 148

第一节 任意法:完全背离形式理性 148

一、神授性行政法律规范运行机制 149

1.存在基础:受命于天 149

2.发现主体:法律先知 151

3.规则创制:借助“启示” 153

4.司法方法:神明裁判 154

1.行政法律规范体系 156

二、中国古代神授性行政法律制度 156

2.礼制与礼治 163

3.对形式理性的背离 165

第二节 习惯法:非受形式理性支配 167

一、惯例与习惯法 167

1.模仿与创新 167

2.习惯法 168

二、行政法的习惯法渊源 171

1.中国行政法之习惯法渊源 171

2.外国行政法之习惯法渊源 172

第三节 超验理性:行政法形式理性的萌生 179

一、宗教“圣典”与非形式理性 179

1.宗教及其制裁方式 179

2.宗教“圣典”中的行政法律规范 181

二、新教伦理与形式理性 183

1.新教的人性伦理构筑起西方宪政基础 186

2.西方行政法形式理性理念导源于新教伦理 189

三、儒教伦理与非形式理性 192

1.儒教的人性哲学 192

2.儒教不让宪政 196

3.中国传统行政法形式理性的先天不足 199

第四章 行政法理性的演变与发展 201

第一节 行政判例:行政法实质理性的组合形态 201

一、司法创制行政法律规则 202

1.对司法造法的两种理解 203

2.司法造法与行政法律规则的“扩散能力” 205

3.司法造法与行政法律规则“空缺结构” 208

二、行政判例 209

1.遵循先例原则 209

2.行政法之“混合法”特性 213

三、行政判例对行政法实质理性的组合功能 219

1.生成机制之自组织性:对摩根案的实证分析 219

2.联结性:对法国行政判例作实证分析 224

3.运行机制之连贯性 231

4.载体中立与司法偏好 235

四、中国行政判例制度探讨 240

1.立法修律,比附判例 241

2.弃例从律的反复 245

3.律主例辅的趋势 254

第二节 法典化:行政法形式理性的整合形态 270

一、法典化与法律体系化 270

1.西方法典化与形式理性的勃兴 271

2.传统中国法律体系化偏离形式理性 276

1.哲学基础:儒教伦理与自然理性 282

二、法典化与法律体系化的成因分析 282

2.生产方式:小农生产与商品经济 287

3.政治模式:个人权威与官僚理性 289

4.法律职业:政治律学与理性法学 293

三、中国行政法法典化 299

1.行政法法典化的背景 299

2.回应理性的哲学基础 301

3.实践理性的经济体制 304

4.顺应理性的政治构造 308

5.培育理性的法学教育 313

第三节 解释与议论的整合:行政法理性的实践形态 321

一、实证性法律解释与超实证性法律解释 322

1.法律解释的要素 322

2.建设性法律解释与法律议论的对立 326

二、商谈—论证:法律解释与法律议论的整合 334

1.由程序而过程:法律议论理性 335

2.从文本到规范:法律解释理性 337

3.规范结构与论据序列:限制恣意 339

三、中国行政法律解释探要 341

1.理解上的偏狭 341

2.例证:行政法律解释实践评析 344

3.检讨司法审查中的“协调” 357

下篇:行政法机制型构 365

第五章 行政法机制的存在基础 365

第一节 人性基础:人性与人性教化 365

一、人性:亦“善”亦“恶” 365

1.性善论 365

2.性恶论 367

二、教化人性:“内修”与“外修”并重 369

1.人性可教 369

2.内修与外修兼顾 370

3.激励与制约并举 371

第二节 理性基础:理性重构与形式歧变 372

一、理性反思 372

1.东方的“理” 373

2.西方的理性 374

二、对理性重构的再反思 376

1.有限理性的结构悖性 376

2.有限理性的控制思维 377

3.行政法理性与宽容的行政法 378

第三节 经济性基础:行政效益 381

一、行政法与交易成本 381

1.行政法的初衷与节减交易成本 381

2.传统控制模式有悖于交易成本总量节减 383

3.制约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全面节减交易成本 384

1.边际问题 386

二、行政法与边际成本 386

2.行政法效益的五种类型 387

第四节 政治性基础:对立与合作 401

一、僵化的利益关系 401

1.人性两面性与利益关系双重性 401

2.利益关系的直接对立与合作 402

二、利益关系的突变 403

1.行政法切换了利益对抗 403

2.行政法对互动利益关系的回应 405

第五节 管理性基础:激励与制约 406

一、人性与组织 406

1.人性与人的需要 406

1.行政组织的制约性 408

二、行政组织的特性 408

2.组织理论 408

2.行政组织的激励性 409

3.行政组织的协调性 411

第六章 行政法机制的基本框架 414

第一节 行政法律原则基础之上的规则调整 415

一、规则权威与规则工具主义 415

1.从习惯权威到规则权威 415

2.压制型管理法 418

3.自治型控权法 424

4.规则主导型行政法 429

二、制约机制——规则控制与原则优先 433

1.行政法原则与规则的关系 433

2.制约机制的边线 442

3.依规则行政 449

1.行政法基本原则 451

4.依规则审查 455

三、激励机制——原则支配与规则优先 460

2.基本原则之导入与支配 467

第二节 程序法基础之上的实体法调整 490

一、实体法的统治与绝对统治的动摇 491

1.实体规则主导型行政法 491

2.程序法之异军突起 495

3.行政行为过程性 501

二、制约机制——实体与程序的双螺旋结构设计 504

1.准备阶段 506

2.决定阶段 510

3.宣告阶段 512

4.司法审查的时机 515

三、激励机制——对话程序支配下的实体优先 518

1.行政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518

2.认知正义与实现正义 522

3.理性对话空间的建构 528

第三节 纠纷化解基础之上的规则创制 531

一、司法审查的价值构成 531

1.秩序 533

2.效益 535

3.正义 544

二、化解纠纷——第一性功能 548

1.司法程序与止争 548

2.认真对待规则 557

3.独立与中立的权威 561

三、确认原则与创制规则——第二性功能 565

1.“双赢”的契机 565

2.消融“法圈”观的误解 568

3.司法应有所作为 574

主要参考文献 577

后记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