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绪论 8
第二章 肥沃而贫脊的土壤 44
第一节 历史主色调 44
(一) “正常的儿童” 45
(二) 中国古代社会 48
(三) 封建超稳定结构 50
(四) 历史主色调--宗法封建性 56
(一) 大一统的封闭性 61
第二节 传统思维模式与文化--心理结构 61
(二) 超验直观的实用理性 64
(三) 周而复始的超稳定性 66
第三节 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 70
(一) 实用理性的主观性 70
(二) 超验直观的抽象性 76
(三) 直接快感的和谐性 82
第三章 传统戏曲审美系统的制导机制 88
第一节 综合性 88
(一) 缘源 89
1. “以美取胜” 96
(二) 美学机制 96
2. 结构统一 100
第二节 叙述性 105
(一) 比较 108
(二) 美学机制 115
1. “线”性抽象 115
2. “以美取胜” 124
第一节 虚拟化 132
第四章 传统戏曲审美系统的信息机制 132
(一) 发生 135
(二) 审美机制 140
1. 超验直观 140
2. 写意、表现、象征 147
3. “以美取胜” 158
第二节 抒情性 163
(一) 发生 164
(二) 审美机制 166
1. 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67
2. 叙述、表现、象征 174
3. “以美取胜” 180
第五章 传统戏曲审美系统的控制机制 188
第一节 程式化 189
(一) 文化传统化与戏曲程式化 190
(二) 艺术机制 194
1. 艺术表现 195
2. 假定性 201
3. “以美取胜” 206
第二节 类型化 213
(一) 个性与类型 214
(二) “意象”美 218
1. 理想化、普遍化的主观抽象之美 221
2. 规范化、形式化的统一和谐之美 228
3. “寓杂多于整一”的教化之美 234
第六章 总体效应--泛喜剧化 245
第一节 泛喜剧化与悲剧 247
(一) 悲剧美感论衡 248
1. 事件悲剧 254
(二) 悲剧模式 254
2. 宿命悲剧 257
3. 情感悲剧 260
第二节 泛喜剧化与喜剧 265
(一) “善”与喜剧美感 265
(二) 喜剧模式 268
1. 讽刺喜剧 269
2. 幽默喜剧 270
3. 团圆喜剧 272
4. 装饰喜剧 275
5. 形式喜剧 276
第三节 “美--善” 278
(一) 传统文化的“喜剧精神” 278
(二) 泛喜剧化的基本特征 287
1. 主观性 287
2. 和解性 289
3. 偶然性 290
4. 一般性 291
结语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