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5
一 我们为什么要写《潮汕史》 5
二 在《潮汕史》里,我们将要讨论什么问题 6
第三节 研究资料和叙述结构 9
一 在研究中,我们将使用什么样的资料 9
二 本书的叙述结构 11
第二章 潮汕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 12
第一节 潮汕自然地理 14
一 潮汕的地理位置 14
二 潮汕的山川平原 14
三 潮汕的气候特点 17
第二节 潮汕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 19
一 气候的变化 20
二 海岸线与江河的变迁 21
第三节 潮汕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24
一 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25
二 土壤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三 矿物资源的利用与工艺技术的发展 34
唐代以前的潮汕 39
第三章 文明初曙(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的潮汕) 39
第一节 从象山遗址到陈桥遗址 40
一 象山遗址的人类活动 40
二 陈桥人 41
第二节 浮滨文化 47
一 新石器时代潮汕的古人类活动 47
二 浮滨文件的发现 52
三 浮滨文化时期的潮汕 54
四 浮滨文化的性质 59
第三节 南越文化向潮汕拓展 61
一 南越文化替代了浮滨文化 61
二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63
第四章 汉唐时期的潮汕 64
第一节 汉文化向岭东扩展 64
一 秦戌五岭 64
二 南越国与潮汕建置之始 66
三 潮汕汉代遗址 66
四 龟山遗址 69
五 汉代潮汕居民的经济生活 71
六 曾夏与土著籍为编民 72
第二节 两晋南朝时期潮汕的汉族移民 73
一 义安郡的分置 73
二 两晋南朝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 74
第三节 初唐潮州的俚僚与陈元光为首的中原移民的争斗 77
一 俚人和蛮僚 77
二 陈元光和募兵58姓 79
第四节 中晚唐的潮汕 82
一 人口与经济发展 82
二 儒佛交辉 85
宋元时期的潮汕 99
第五章 宋代潮汕的人口与经济 101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 101
一 移民 102
二 人口的增长及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08
第二节 经济的发展 109
一 水利与农业 109
二 交通 114
三 工商业 130
第六章 宋代潮州社会 138
第一节 城市建设和乡针聚落 138
一 城市建设 138
二 乡村聚落 148
第二节 社会结构 150
一 仕潮职官、世家望族和农民 150
二 军队和社会动乱 156
第三节 宗教信仰 180
一 兴盛的佛教 180
二 其他宗教信仰 197
第七章 海滨邹鲁是潮阳 197
第一节 仕潮官师与学校和书院的兴办 198
一 儒学 198
二 书院 205
三 本地官员对教育经费的筹措 208
第二节 读书、科举与潮州八贤 209
一 读书与科举 209
二 潮州八贤 212
第三节 韩学和闽学 217
一 韩学 217
二 闽学 221
第八章 元代潮汕 229
第一节 南宋余站在潮汕对元军的抗抵及归附初期的潮汕形势 229
一 南宋余部在潮汕对元军的抵抗 229
二 剧变中的潮州士大夫和畲民 235
三 陈五虎与归附初期的潮汕形势 242
第二节 元代中后期的潮州社会 247
一 中期的稳定与发展 247
二 元未三阳兵祸再起和潮州归附于明 265
明清时期的潮汕 270
第九章 明代人口与经济 270
第一节 移民与人口 270
一 地方志所记录的明代人口 270
二 潮汕地区明代人口数量发展的估测 279
三 明代潮州人口的流动和分布 289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 293
一 人口增长刺激下的农业 293
二 水利的兴修 294
三 粮食生产 302
四 农业商品化倾向 308
第三节 明代潮州的工商业 311
一 工商业的重兴 311
二 商业的繁荣 322
三 商贸刺激下的潮州手工业 329
四 工商业重兴与潮州社会 339
第十章 养与教 356
第一节 水利与仓廪 356
一 水利建设的组织实施 357
二 以仓廪为中心的社会救济体系 376
第二节 学校与科举 403
一 学校教育 403
二 科举 419
第十一章 士大夫 438
第一节 士大夫集团与明代潮州的学术 439
一 潮州学术渊源和明代前期的潮州学术 440
二 潮州王门学派的形成过程和队伍的构成 448
三 潮州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薛侃 457
四 潮州王门学派的分途 469
第二节 乡约 483
一 乡约 483
二 乡约与乡村社会 495
第三节 宗族 499
一 明代前期潮州的宗族活动 500
二 16世纪以后潮州宗族的发展 509
三 士大夫、宗族和国家 533
四 宗族、婚姻与地域联盟 552
读后小记 饶宗颐 560
插图目录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