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路面设计概念和原理 1
第一章 路面结构组成 1
第一节 行车道路面类型和结构层次 1
第二节 路肩类型和结构层次 2
第三节 路面排水 3
第二章 路面使用性能与路面设计 4
第一节 路面使用性能 4
第二节 路面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7
第三节 结构设计方法和过程 8
第三章 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 10
第一节 费用组成 10
第二节 经济评价方法 11
第一节 可靠度定义和分析模型 13
第四章 结构可靠性分析 13
第二节 极限状态函数的方差组成 16
第三节 目标可靠度 17
参考文献 18
第二篇 路面设计参数 19
第一章 交通 19
第一节 车辆荷载的特性 19
第五节 交通分析 23
第二章 环境 25
第一节 公路自然区划 25
第二节 路面温度状况 32
第三章 土基 36
第一节 路基土分类 36
第二节 土基干湿类型和压实度 39
第三节 路基土回弹模量 41
第四节 路基反应模量和加州承载比 45
第四章 路面材料 46
第一节 应力-应变特性 46
第二节 强度特性 54
第三节 疲劳特性 59
第四节 材料参数的变异性 61
第五节 其它材料特性 62
参考文献 63
第三篇 结构分析方法 67
第一章 弹性半空间体 67
第一节 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与位移——布辛氏课题及其推广 67
第二节 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与位移 68
第一节 一般表达式 73
第二章 弹性多层次体系 73
第二节 双层体系 76
第三节 三层体系 81
第四节 多层体系位移的近似表达式 86
第三章 弹性地基板 88
第一节 荷载应力分析 88
第二节 温度应力分析 112
参考文献 120
第四篇 新建路面设计 122
第一章 沥青路面设计 122
第一节 结构组合设计 122
第二节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138
第三节 美国AASHTO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150
第四节 SHELL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156
第一节 结构组合设计 159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59
第二节 接缝构造设计 167
第三节 配筋设计 172
第四节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176
第五节 美国PCA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183
第六节 美国AASHTO厚度设计方法 190
第三章 路面内部排水 196
第一节 内部排水系统布置方案 196
第二节 组成材料 200
第三节 排水系统设计 204
第四章 路面表面特性和设计 209
第一节 路面表面特性 209
第二节 路面抗滑措施设计 214
第三节 降低滚动噪音措施设计 217
参考文献 219
第五篇 路面状况评定和加铺层设计 221
第一章 调查状况评定 221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路段划分 221
第二节 路面损坏状况调查和评定 223
第三节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评定 227
第四节 平整度测定 234
第五节 抗滑能力测定 238
第二章 加铺层设计 239
第一节 旧柔性路面上的加铺层设计 239
第二节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水泥混凝土加铺层设计 242
第三节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沥青加铺层设计 246
参考文献 251
第一节 集料级配与理论计算式 252
第一章 矿质集料组成设计 252
第六篇 材料组成设计 252
第二节 集料组成设计 253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57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组成参数 257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的类别与材料组成 260
第三节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马歇尔法) 271
第四节 多孔沥青混凝土组成设计(OGFC) 278
第五节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混合料组成设计 283
第六节 优质路面(Superpaver)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 286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 298
第一节 路用水泥混凝土的主要类别和组成材料 299
第二节 普通水泥混凝土的主要配合比设计 302
第三节 碾压式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08
第四节 钢纤维混凝土组成设计 313
第一节 稳定类材料的种类及组成材料 315
第四章 稳定类材料组成设计 315
第二节 稳定类材料组成设计 319
参考文献 322
附录一 上基回弹模量测试(承载板法) 323
附录二 承载比(CBR)试验 325
附录三 无机结合稳定土的击实试验 328
附录四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2
附录五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间接抗拉强度试验(劈裂试验) 334
附录六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336
附录七 沥青混合料回弹模量间接拉伸试验 338
附录八 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 340
附录九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343
附录十 水泥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45
附录十一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及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