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1 问题 1
2 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背景 3
3 基本方法论的思考 9
4 本书主要论点概述 14
5 方法论问题补论 18
第1章 依赖性与中国家族主义的人文理论 20
1 导言 27
第2章 唐君毅的儒家自我完成的概念 27
2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29
3 对体验的阐释 31
4 道德自主 36
5 感情化的、激烈的自我确认 38
6 个人主义问题 41
7 自主和权威 44
第3章 新儒家的困境意识 47
1 方法论思考 47
2 新儒学的目标是一个“活的东西” 58
3 绝对道德净化的目标 60
4 认识上绝对清晰的目标 62
5 一致性、控制和稳定性目标 66
6 普遍联系的目标 68
7 宇宙和政治力量的目标 74
8 欣乐与社会一体性的目标 76
9 最终目标与现实世界 77
10 作为实在的善的宇宙力量 78
11 精神的自然发展阶段 82
12 朱熹与精神发展阶段问题 89
13 王阳明与精神发展阶段问题 94
14 恶的既定力量 102
15 现实的人的干预意志 107
16 作为既定意志的宇宙 119
17 朱熹和王阳明 126
18 朱、王对形而上学与经验相互关系的主张 128
19 朱、王对精神修养的主张 130
20 朱熹关于普遍联系的主张 131
21 王阳明关于普遍联系的主张 137
22 朱与王论实践和政治行为的范围 144
23 新儒家的困境意识 147
24 清初的新儒家 150
第4章 新儒学与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 155
1 文化和腐败 155
2 内外压力的聚合 157
3 对腐化官员的谴责和惩罚 158
4 内部的压力:行政的、哲学的、心理学的证据 160
5 自主和领袖魅力 164
6 三角模式的权威 166
7 作为一种伪装角色的“君子” 167
8 官僚的抗议 169
9 官僚的精神 171
10 官僚的实践和普遍主义 173
11 普遍主义和皇帝权力 175
12 权威、温和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 176
第5章 高涨中的乐观主义和西方化时代中相互依赖的精神气质 179
1 西方化 179
2 历史的惯性 181
3 模棱两可的变化 183
4 相互依赖的精神气质 184
5 难以捉摸的内在性 186
6 一次被压制的变革 190
7 理性主义和极权主义 192
8 相互依赖与权威 193
9 恐惧失败 195
11 变革传统的传统动力 198
10 现代的相互依赖 198
12 新乐观主义与方法 201
13 新乐观主义与激进的政治重组 206
14 新乐观主义与观念进步 207
15 意识形态,中国中心论和民族主义 208
16 新乐观主义与文化绝望问题 209
17 新乐观主义与现代中国哲学的主题 212
18 结论:毛泽东的成就与相互依赖的精神气质 216
注释 221
译校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