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北王”之子 2
1.1 备受宠爱 2
1.2 生不逢时 7
1.3 怜悯之心 10
1.4 忧国忧民意识的萌发 14
1.5 封建军阀家族中的“洋务派” 20
1.6 “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 23
1.7 少帅实际是儒帅 30
第二章 飞来的权力 40
2.1 奉系内的一颗新星 40
2.2 老帅新识少帅 47
2.3 权力飞来时 56
2.4 父子同登讲堂 62
2.5 不可相提并论的豪门之 68
2.6 冲杀在战争的前线 73
2.7 “是军人,但不愿为军阀” 80
2.8 25岁的陆军中将 85
第三章 两难之间 93
3.1 斡旋于派系纷争之中 93
3.2 老父穷兵黩武 98
3.3 岂能做千秋忤逆 104
3.4 连山前线连着奉天城 115
3.5 决战巨流河 122
3.6 豆萁相煎之后 129
3.7 “斩子让贤” 136
4.1 不得不保持沉默 143
第四章 “试马男儿” 143
4.2 奉命率军再度入关 150
4.3 “同根相煎,胜亦何足言功” 154
4.4 老父称赞的部属向他开枪 159
4.5 站在新旧军阀决战的第一线 165
4.6 跟着老父高喊“反赤” 171
4.7 “同种相残,心中怏怏” 176
4.8 “试马男儿,与晋阎论说公理” 182
4.9 红尘知己 193
第五章 临危受命 199
5.1 向父帅进谏息兵 199
5.2 日军趁火打劫 203
5.3 惊闻老父被炸,秘密返奉 209
5.4 与“老反叔”互让“帅位” 214
5.5 受命于危难之间 221
第六章 结束了一个时代 226
6.1 与南京形成共识 226
6.2 日本横加干涉 229
6.3 易帜前的准备 236
6.4 他让青天白日旗在东北大地升起 244
第七章 痛苦的抉择 250
7.1 杨督办“以父执自居” 250
7.2 日本人的离间 255
7.3 痛苦的抉择 262
7.4 杀死杨、常之后 266
8.1 收回中东路的初衷 273
第八章 外争主权的努力 273
8.2 抵抗苏军的交战 277
8.3 半途而废的莫斯科会议 284
第九章 政治巅峰 289
9.1 力劝各方息兵 289
9.2 中原大战正酣时 294
9.3 “九一八”通电轰动了世界 300
9.4 显赫京城时,也播下危机种子 307
第十章 励精图治 313
10.1 整顿金融、财政 313
10.2 发展教育事业 316
10.3 艰难的铁路交涉 321
10.4 振兴民族经济 325
11.1 桂冠之下,烂摊子缠腿 332
第十一章 洗不掉的污名 332
11.2 讨伐叛逆正中日本人下怀 343
11.3 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走向南京 353
11.4 用棉花去捂战争的火药桶 363
11.5 东北老家,成了日本阴谋家的舞台 374
11.6 世纪悲剧揭幕之夜 381
11.7 狼来了,他为什么不打 389
第十二章 虎落平川 406
12.1 第一道抗战命令 406
12.2 身为副司令,只能暗助义勇军 414
12.3 热河抗战:虎头蛇尾 422
12.4 被蒙在鼓里 432
12.5 “顽症难治心作医” 440
12.6 在欧洲感受刺激 444
第十三章 南辕北辙 460
13.1 拥护“中国的墨索里尼” 460
13.2 “第二次政治蜜月” 468
13.3 政治联姻生下的怪胎 477
13.4 “杀朋友是最痛苦的” 486
13.5 “绝不能徒事楚囚对泣” 492
13.6 徘徊于“两堵墙”之间 504
第十四章 历史性的转折 515
14.1 蒋介石入陕布阵:一箭双雕 515
14.2 三个师换来的一针清醒剂 522
14.3 在南京:滴血的伤口被撒上了一把盐 528
14.4 在上海:“狱中人”指点迷津 538
14.5 两位“特使”交叉“搭线” 546
14.6 第一次与共产党密谈 553
14.7 上海来电:“朋友找到了” 561
14.8 肤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起点 569
第十五章 力量的集聚 585
15.1 患难的朋友好交 585
15.2 办报,吹响抗日号角 591
15.3 办军校,培训抗日军官 597
15.4 建学兵队,培训抗日政治骨干 605
15.5 成立同志会,建立抗日领导核心 612
15.6 争取在“三个鸡蛋间跳舞”的阎锡山 618
15.7 密晤苏使,争取国际援助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