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1-1 现象系统要素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1
1-2 数学制图模型的意义和功能 2
1-3 数学制图模型的类型及其作用 3
第二章 现象系统要素变量的特征与处理 6
2-1 现象系统要素的常用统计量和分布特征参数 6
2-2 现象系统要素变量的归算处理 8
2-3 变量数据的规格化方法 10
2-4 几种主要相似性统计量 12
2-5 数量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15
第三章 现象系统要素分级模型 17
3-1 要素分级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17
3-2 根据要素数据分布特征的分级模型 18
3-3 根据要素分级划分的面积统计特征的分级模型 21
第四章 现象系统要素相互关系模型 29
4-1 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的相关模型 29
4-2 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的信息模型 36
4-3 现象空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数学制图模型的建立 51
4-4 现象内容结构特征相互关系数学制图模型的建立 56
第五章 现象系统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构模型 63
5-1 点状物体空间分布模型 63
5-2 现象结构的“重力”模型 64
5-3 现象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模型 67
第六章 现象系统要素发展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模型 76
6-1 现象要素发展动态的回归模型 76
6-2 现象发展动态模型中的要素选择 85
6-3 现象要素发展动态的时间序列模型 94
6-4 现象空间分布变化的动态模型 96
6-5 数量化理论在动态模型中的应用 99
第七章 现象系统要素内在关系分析和信息简化模型 101
7-1 现象间影响因素的简单评价模型 101
7-2 多变量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103
7-3 因子模型的解算 109
7-4 因子模型的算例及其简要解释 113
7-5 对应分析的方法 129
7-6 数量化理论在简化信息中的应用 137
第八章 现象系统要素组合特征的结构分析模型 140
8-1 概述 140
8-2 系统聚类法 143
8-3 变量平均值逐步替代法(贝利方法) 148
8-4 树状图表法 150
8-5 典型样品单元法 151
8-6 模糊聚类法 154
8-7 二次逐步聚类——区划聚类方法 158
8-8 分类数目的估计和类型特征的描述 160
8-9 应用举例及其简要解释 163
第九章 现象系统类型划分的调整和区域界线的确定 167
9-1 概述 167
9-2 费歇准则下的判别分析 168
9-3 贝叶斯准则下的多组判别 173
9-4 要素选择的逐步判别 179
第十章 数学制图模型的结构类型 189
10-1 串状模型结构 189
10-2 网状模型结构 192
10-3 树状模型结构 195
主要参考文献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