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1
第一章 三次机遇 1
调入中国足球协会--投身中国足球的第一次机遇 3
第一次走进袁伟民的办公室 4
为什么选择我 6
问题复杂而严重 10
在中国足协第一次讲话 13
伍绍祖说:“你还是属于足球圈里的人。” 15
处理的第一件棘手的工作 17
国奥队引发危机 22
七名教授问:“想听我们讲真话还是假话?” 26
国际足联考察组提出建议 30
惊心动魄的足球大改革即将爆发 34
站在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置身于我国足球发展的时代机遇 38
心血凝结“改革总体议案” 39
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 42
《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的制订 47
中国足球俱乐部的前身 50
足球特区 52
施拉普纳“冒出水面” 54
赴欧洲取经 59
足球界的幽灵--十二分钟跑 63
冷清的首届俱乐部锦标赛 69
冲击世界杯成功--亲历中国男子足球冲出亚洲的历史机遇 73
在世界名帅中筛选 76
维拉潘和贝肯鲍尔说…… 81
与米卢艰难签约 86
米卢初闻下课声 89
给米卢“上课” 94
推开世界杯的大门 101
第二章 三次欣喜 105
中国足球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的第一次欣喜 107
寻求启动资金 109
IMG抢滩中国竞赛市场 112
甲A联赛终开战 115
足球管理的杀手锏--运动员转会制度 119
ISL参与中国足球市场的竞争 124
为明天培养球星 128
两届亚运会成绩斐然--我的第二次欣喜 132
施拉普纳成为戚务生的顾问 133
“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打好。”伍绍祖大声对我说 138
居然与拼凑阵容踢平 139
鬼使神差地战胜了伊朗队 141
女足被日本队逼平 144
女足摘金 146
男足挂银 150
组队之争 152
怎么输给柬埔寨了 154
“金球”致胜 155
“明天的比赛必须拿手。”袁伟民下达了命令 158
铿锵玫瑰创立了中国女足精神--我的第三次欣喜 161
被国旗和鲜花包围着…… 161
竟然输给尼日利亚队 163
大赛需要什么 165
马元安说这是他最紧张的一场比赛 168
“死亡不属于中国女足!” 170
跨越挪威 172
中南海传来的电波 175
来自美国总统的盛赞 178
终生难忘的日子 184
第三章 三次打击 189
残酷、悲壮的1997年“十强赛”--我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192
重压下的调查 193
为什么选中戚务生 197
“以治待乱” 201
残酷的翻盘 204
艰难的考察 207
兵分四路,各司其职 209
包一架专机参赛 211
在凹凸不平的球场上大胜 214
小组赛顺利出线 217
抽到“与狼共舞”的A组 221
“十强赛”前的备战方案 226
主场定在大连 229
尝试“451”陈型 232
噩梦般的开始 235
在“嘘”声与责怪中总结 239
战平弱旅,雪上加霜 243
撼到沙特,重现生机 248
先胜后负,前景黯淡 250
灭顶之灾 254
面对失望、愤怒的球迷 259
难题:如何面对新闻发布会 262
开始对我投不信任票 266
我在北京遭到非议 269
希望变成了失望--我遭受的第二次打击 273
霍顿成为冲击奥运会的主帅 275
健力宝少年足球队的由来 280
霍顿升帐点兵 285
狼狈的出征 289
违规放假 294
“打败韩国队,叩开奥运门” 298
要结束“逢韩不胜”的历史 302
难堪的局面 305
败兵难带 308
我知道,离开这个位置的时间已经到来了 311
“倒王”浪潮急剧升温--我遭受的第三次打击 314
舆论传出“倒王”信号 315
收入过高而成绩差,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320
“假球”、“黑哨”引发争端 328
王健林、李士林退出职业足球 337
“隋波事件”真相 338
球迷骚乱引起上层高度关注 339
否定暂停升降级的提议 344
第四章 三次抗争 349
祸从天降--与命运的第一次抗争 351
九死一生 353
艰难的二百米 358
不幸中的万幸 360
哥哥出现在病床前 365
妻子情深 366
“忍耐”是克服困难的良药 368
痛失战友--与命运的第二次抗争 371
许放仰面船在地板上 371
我与许放 376
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号大厅 383
维拉潘的承诺 385
信任危机--与命运的第三次抗争 390
国家体育总局的“红头文件” 391
三个小时的谈话 393
最后的决定 394
任专职党委书记的日子 397
尾声 2002年韩日世界杯 402
后记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