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货币政策概述 1
1—2 转轨时期的界定 9
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般问题 12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12
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度量 15
2—3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范畴 23
2—4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论述 27
3 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评析 43
3—1 最终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 43
3—2 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其有效性评析 48
3—3 操作目标的遴选 53
4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71
4—1 信贷规模的运用及其有效性 71
4—2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与再贷款的有效性 73
4—3 再贴现的有效性 80
4—4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86
4—5 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 100
5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110
5—1 货币控制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110
5—2 货币作用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120
6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26
6—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I)——政策性因素 126
6—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II)——非政策性因素 141
7 对中国1984——1998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73
7—1 对1984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评价 173
7—2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78
7—3 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和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86
7—4 超额货币的“残差”分析 188
8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优路径和思路探讨 195
8—1 货币政策的“作用边界”问题 195
8—2 货币政策的自我完善和制度配套 198
8—3 政策协调和非政策性因素的改善 205
9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212
9—1 积极推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212
9—2 稳步实施再贴现政策 217
9—3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221
9—4 建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24
9—5 中国当前通货紧缩下的政策建议 227
参考文献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