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辨证方法的研究 6
第一节 “证”有关概念的辨析 6
一、“证”有关概念的源流 6
二、“证”有关概念的约定 11
三、病、证、证候等概念的辨析 12
第二节 中医辨证学沿革 15
一、《内经》在辨证学上的贡献 16
二、张仲景及“六经辨证” 17
三、八纲辨证的沿革与意义 19
四、温病辨证的发展 22
五、脏腑辨证的完善 24
六、病性辨证的内容 26
七、经络辨证有待发扬 27
第三节 辨证思维原理 28
一、辨证思维原理 28
二、“证”的三阶双网结构 32
第四节 通用证素的选定 36
一、证素的基本特征 37
二、证素内容的挖掘 42
三、通用证素的筛选 48
第五节 证素辨证研究 53
一、遵循辨证思维原则 54
二、证候规范研究 58
三、计量辨证研究 61
四、建立辨证数据库 65
五、信息挖掘处理方法 67
第六节 证素辨证体系 76
一、证素辨证体系的结构 76
二、证素辨证的意义 77
三、证素辨证歌 84
第二章 证候辨证素量表 88
一、始因等 91
二、寒热 92
三、汗出 96
四、疼痛部位 98
五、疼痛性质 102
六、头身不适感 105
七、睡眠情志声音 110
八、咳痰喘 113
九、饮食口味 115
十、大便 120
十一、小便 124
十二、经带精液等 126
十三、出血 130
十四、神志面色 132
十五、头面五官体征 136
十六、颈胸腹部体征 140
十七、形体肌肤体征 145
十八、舌象 151
十九、脉象等 156
二十、血尿粪检测 159
第三章 证素诊断标准 162
第一节 病位证素的证候特征 163
心神[脑] 163
心 164
肺 166
脾 167
肝 169
肾 171
胃 173
胆 175
小肠 176
大肠 177
膀胱 178
胞宫 179
精室 180
胸膈[上焦] 181
少腹[下焦] 182
表 183
半表半里 184
肌肤 185
经络 186
筋骨[关节] 188
第二节 病性证素的证候特征 189
(外)风 189
寒 190
血寒 192
大[热] 193
血热 195
暑 196
燥 197
湿 198
痰 200
饮 201
水停 203
气滞 204
(气)闭 206
血瘀 207
脓 209
虫积 209
食积 210
阳亢 211
气虚 212
气陷 214
气不固 215
(气)脱 215
血虚 216
阳虚 218
亡阳 219
阳浮 220
阴虚 221
津(液)亏 223
亡阴 224
精亏 224
动风 226
动血 227
毒 228
第四章 常见证诊断 230
第一节 证素组成的规范证名 230
一、心神类证 232
二、心病类证 234
三、肺病类证 236
四、脾胃肠病类证 238
五、肝胆病类证 243
六、肾系病类证 245
七、脏腑兼证 248
八、形体病类证 251
九、其他类证 255
第二节 证候辨常见证量表(举例) 259
第三节 常见证诊断标准(举例) 276
痰蒙心神证 277
心脉瘀阻证 278
肺阴虚证 278
痰热壅肺证 279
脾阳虚证 279
胃寒证 280
肠道湿热证 281
肝郁气滞证 281
肝胆湿热证 282
肾虚水泛证 283
膀胱湿热证 283
胞宫痰湿证 284
精室瘀浊证 284
肝郁脾虚证 285
肝肾阴虚阳亢证 286
风寒束表证 286
少阳病证 287
肌肤热毒证 287
风痰阻络证 288
筋骨寒湿证 288
气血两燔证 289
阳气亡脱证 289
第五章 证素辨证诊疗软件 291
第一节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 291
一、中医诊疗软件研制思路 292
二、中医诊疗信息的处理 294
三、病情输入与诊断 294
四、治疗方案 297
第二节 证素诊疗应用举例 298
一、张有志案 298
二、鉴定验证病案 299
三、欧阳茂吾案 300
四、易克勤案 302
五、余小华案 303
六、邱春惠案 305
七、廖俊辉案 306
八、赵福贵案 307
九、李明富名医验案 308
十、余瀛鳌名医验案 310
十一、邓铁涛名医验案 312
十二、罗元恺名医验案 313
十三、江育仁名医验案 314
十四、路志正名医验案 316
十五、朱良春名医验案 316
十六、陆德铭名医验案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