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土地制度 1
第一节 商鞅变法后,秦土地国有制的发展 1
第二节 扩大国营耕地、牧场及圈占山林川泽 3
一、国营农耕地 3
二、国营牧地 6
三、山林川泽等资源 8
第三节 以广“造作夫”为目的的国家“制土分民”、按户计口授田制 10
一、授田总则——按户口、定数量、定期还授、制辕田、乡田同井 13
二、授田对象与授田类别 27
三、家内受田人口之身份与资格 30
四、秦国家授田制的历史渊源 37
第四节 龙岗秦简中关于土地制度问题的重大新发现 38
一、“行田”之律 39
二、“阡陌疆畔”、“畴企”等“为田”格局 42
三、“行田”中的诸违法行为 47
四、“实田”活动 67
五、国家授田制下份地农生产的强制性及其趋向 70
六、“假田”问题 72
七、苑囿的保护和综合开发问题 76
八、个体莱田为公共牧场 82
九、结语 83
第五节 秦从孝公“为田开阡陌封疆”到始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其普遍土地国有制的法权形式与经济内容 85
一、秦国家对土地拥有普遍的最高所有权 85
二、租税合一 103
三、以地著为本,严格直接控制人口 108
第六节 秦土地所有制的二重性 111
第二章 为田制度——兼说青川秦牍诸问题 114
第一节 畛、亩、顷、阡陌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116
第二节 封埒及其与阡陌的关系 128
第三节 青川秦牍同文献及其他考古材料的比较 135
第四节 附论青川秦牍诸问题 140
一、关于律文的适用范围 140
二、木牍性质 147
三、关于秦武王时的用历及岁首问题 148
四、木牍文字补释 149
五、50号墓主的下葬时间 150
六、关于律文书于牍的问题 151
七、秦简牍所见“内史”非郡 151
第三章 阡陌封疆制度 157
第一节 周代的道路与封疆 157
第二节 秦的“为田开阡陌封疆” 166
第三节 秦汉阡陌封疆制度之不同 179
第四章 租赋徭役制度 187
第一节 田租 187
一、田租徵收的标准依据 187
二、田租种类 189
三、租率和租额 192
四、有关租政的几个问题 195
第二节 赋 199
第三节 徭役 205
一、“传”、“免”制度 205
二、徭役种类及服役期限 223
三、再说徭役制中的几个法定概念 232
四、徭徒负担 251
五、徵役对象 253
六、役政中的几个原则 256
七、徭役的补充形式 263
八、昭王时“兵农分列”的改革企图 265
第四节 历史的启示 265
第五章 官社经济体制 271
第一节 概论 271
第二节 周代的公社组织 282
第三节 银雀山汉简中的官社经济体制 298
一、银雀山汉简中的普遍土地国有制及国家授田制 300
二、农业生产的强制性与生活的集体公共联系性 318
三、产品分配关系 326
四、综论《田法》等篇中的社会经济体制 329
第四节 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 333
一、孟子井田为国家份地授田、官社经济体制说 333
二、汉人所理解的井田制 340
三、“以提封田解开井田之谜”说之谬 344
第五节 商鞅变法后秦的官社经济体制 355
一、秦官社体制下乡村聚落内的共同经济联系 356
二、乡邑政社合一的职能 368
三、“野禁”、“四时之禁”与秦《田律》 374
四、邑里村落内的共同社会精神生活 380
五、强宗豪民——官社经济体制下的民间领袖 390
六、关于秦三种官社典型的分析 390
第六节 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 402
一、置社 403
二、里社 408
三、县社 413
四、郡社 413
五、州社 413
六、私社 413
七、书社 414
第七节 汉代的乡里社会组织——弹、僤 417
一、里父老僤 418
二、“正弹” 434
三、“街弹” 444
第六章 家庭制度 450
第一节 春秋战国之际宗法性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的解体以及商鞅变法前秦国家庭形态 450
第二节 秦从孝公至始皇时期的社会、家庭政策 458
一、分异法与推行最小型家庭制度 458
二、移风易俗的“父子有别”、“男女有别”之教 462
三、对旧式大家庭的打击政策 467
四、对新式个体小家庭的保护政策 477
第三节 秦的家庭形态 481
一、个体小家庭 481
二、父家长制直系大家庭 487
三、“巷族”——宗法性集体大家庭的残馀 488
四、几种特殊家庭形态 488
五、从秦的社会刑事互保制看其家庭形态 491
第四节 秦的几项家庭制度 494
一、秦家产的二重性与直系同代层位均等共承制 494
二、“后”制 496
三、家庭祭祀制度 499
第五节 秦的父权、家长权、夫权与妇女地位 501
一、关于父家长权的问题 502
二、关于夫权与妇女地位问题 512
第六节 结语 518
第七章 刑徒制度 520
第一节 “隶臣妾”是刑徒 520
第二节 刑徒皆无期 534
第三节 刑徒数量 543
第四节 刑徒的身份 545
第五节 对秦刑徒制的评价 549
第八章 居赀赎债制度——兼说赵背户秦墓的性质 553
一、“居赎” 553
二、“居赀” 560
三、“居债” 562
四、“居赀赎责(债)”者的待遇 563
第九章 乡官制度与乡治 568
第一节 乡 568
一、乡吏员额及其职称 570
二、乡吏职级 577
三、乡吏职掌 580
四、乡吏的人选与任免 582
五、秦乡范围之大小及其命名之方法 583
第二节 亭 587
一、亭吏职称及员额 587
二、亭的职掌及种类 588
三、秦亭制渊源 591
四、亭吏的人选与任免 592
五、亭设置的原则 593
第三节 里、伍 594
一、里吏 594
二、里的职能 596
三、里吏的人选 597
四、里的规格 597
五、邻伍 602
第四节 乡、亭、里的关系 606
第五节 乡官溯源 614
一、西周的“里”与“里君” 614
二、春秋时的里、邑里 616
三、春秋时齐国的居民组识 620
四、战国时期,秦之外地方组织之一斑 622
五、由国野一体到城乡对立 629
第六节 乡里经济 640
第七节 乡里经费与财政 649
一、乡里财费开支 649
二、财费来源 663
第八节 乡官摊派与乡里民生 674
第九节 乡官吏治 677
第十节 乡政运作与乡治 683
一、乡村社会结构与乡政运作 683
二、乡里舆论与乡政 700
三、乡官文书与乡政运作 703
四、乡官与乡治 706
第十章 学吏制度——兼与汉比较 709
第一节 “以吏为师”与学吏之风 709
第二节 吏之文武二途 714
第三节 学什么? 716
第四节 训吏教材 719
一、识字和学书教本 720
二、吏德教本 721
三、法律教本 727
四、民间庶务应酬知识——说睡虎地秦简《日书》亦为学吏材料 736
五、结语 738
第五节 “推择”、“辟除”与吏员的考试、试用 738
第十一章 爵制 743
第一节 爵的名称、级别、序列、渊源 743
第二节 爵赏制度 753
一、爵赏论赐原则 753
二、爵的功用 755
三、以树表官爵级别 757
四、具体论赐方法与步骤 758
第三节 军爵中的卒、徒之别 760
第四节 获爵途径 766
第五节 官、爵关系 767
第十二章 户籍制度 774
第一节 人口调查统计与户籍制度的产生 774
第二节 秦户籍的内容与形式 777
一、名 778
二、籍贯 779
三、籍注 780
第三节 秦户籍的编审与管理制度 798
一、秦户籍编造的时间周期 798
二、普遍书名与傅籍免老制度 804
三、户籍的变动 807
四、户籍的管理 821
五、户口的清查检括 822
六、户籍与编户 823
七、保证边县一定人口数量的著籍原则 824
第四节 秦人口分类与户籍分类 824
第五节 结论 830
后记 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