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问题:本书说明和导读 1
壹、特殊主体的公司发起人资格研究--对若干误解的检讨 1
一、问题的提示 2
二、行为能力欠缺者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 3
(一)从公司设立行为性质的角度分析:民事权利能力平等说 4
(二)从法解释学的角义分析:公司设立制度的目的和功能 5
(三)从立法背景考察:对未来的预测 7
(四)从比较法视角观察:不同立法态度的缘由 8
(五)误解的根源:交易安全可否计划安排? 12
三、非营利性法人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 14
(一)理论上的解论 14
(二)外国立法例考察 15
(三)中国的态度及其批评 17
(一)自治组织的异化 19
四、自治组织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 19
(二)自治组织设立公司的能力考察 20
五、中价组织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 22
六、结论:可以展开的思考 24
贰、股东出资构成法律问题--从理论修正和立法检讨的路径展开 26
一、问题的提示 28
二、理金出资的立法规制 29
(一)现金现出资的来源:团体法层面的讨 29
(二)现金现出资的具体规制:制度层面的思考 36
(三)小结:一种可行的研究路径 42
三、国外有关现物现出资的立法规制 43
(一)现物出资的构成要件 43
(二)现物出资的具体种类、德国、瑞士、美国的考察 46
(三)现物出资的特殊规制措施 49
四、中国现物出资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3
(一)宏观观察:现物出资种类立法思维之变迁 53
(二)微观观察(1):有关实物出资范围限制的流行理论检讨 55
(三)微观观察(2):工业产权范围应作何种限制? 70
(四)微观观察(3):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出资? 71
(五)微观观察(4):现物出资的特殊规制措施及其缺陷 79
五、债权出资的合理性探讨:若干实例与政策 81
(一)有限许可:公司登记机关的态度 81
(二)原则禁止、例外许可:法院的态度 82
(三)债权出资的情形(1):特定企业“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 86
(四)债权出资的情形(2):债转股及其违法性批判 90
(五)抛弃抑或改进:对债权出资立法政策的思考 100
六、人力资本出资的合理性探讨 105
(一)问题的缘起 105
(二)人力资本内涵界定:兼及“劳务等同说”检讨 106
(三)人力资本出资的观念性障碍及其检讨 110
七、商誉出资的合理性探讨:一个应当解决的问题 124
(四)小结:重申论述的逻辑 124
八、用益物权出资:一个应当扩大的领域 125
九、股权与票据出资的合理性探讨:应当采取更开明的态度 127
十、泛比的资本:对公司资本理念的一种批判思维 129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发展:应当重新思考资本的概念 129
(二)一个理论概念的历史观察:从经济学到法学的资本 130
(三)历史的回归?传统公司资本制度的思维缺陷:从安全到效率 132
叁、股东出资瑕疵法律责任--从裁判思维的路径展开 135
一、问题的提示 136
二、出资瑕疵股东的责任:裁判思维的路径 137
(一)出资瑕疵股东对其他股东的责任:《公司法》第25条之研究 138
(二)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公司法》第28条之研究 145
(三)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法院的态度 153
(四)变相出资瑕疵的责任问题 186
(五)公司终止时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 190
(六)小结 200
三、验资机构及其人员的责任:以第三人责任为中心 202
(一)验资机构的责任性质:契约责任、侵权责任,还是第三种责任? 203
(二)验资机构责任的构成要件:一种区别主义的观点 218
(三)验资机构责任的范围:有限责任原则及其批评 235
(四)验资机构责任的顺序:补充责任原则 238
(五)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70
四、简短的结语 277
肆、公司章程与法律关系--对一组案例、规范的分析 279
一、问题的提示 280
二、公司章程的性质:是一种纯粹的私人秩序吗? 282
(一)私法向公法逃遁:公司章程不可能实现自治 282
(二)涉他性:公司章程不能完全由股东私自安排 284
三、公司法的性质:是一种纯粹的公法秩序吗? 286
(一)强行法说:古老的激进思维 286
(二)任意法说:现代的激进思维 287
四、理论层面的描述:公司法规范结构解析 289
(三)综合法:折衷性思维 289
(一)M.V.爱森伯格的观点:三分法规则及其分类原则 290
(二)布莱恩R.柴芬斯的观点:三分法规则的另类思维 292
(三)中国学者的观点 293
(四)小结: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95
五、公司章程与法律的关系:案例与规范分析 297
(一)张鸿诉申华公司案:强行法的判断成立吗 297
(二)大港收购爱使案:爱使章程不规范吗? 303
(三)华侨信托提议修改深大通章程案:《公司法》第117条应如何理解? 317
四、丁冲诉张军、李进、刘一含案:利润分配条款是任意性规则吗? 319
六、结论:重新思考分析方法 336
伍、企业(公司)登记效力立法研究--现状·原因·出路 342
一、问题的提示 343
二、核准登记的效务:对《民法通则》的考察 343
三、核准登记和发照的效力:以《民法通则》以外登记规则的考察 345
(一)对“统一主义”立法模型的推动:1984年以来司法解释的分析 348
四、法院态度的变迁:有关司法解释的考察与分析 348
(二)“统一主义”立法模型的弊病和法院态度的修正 350
五、“统一主义”立法模型的理论检讨和改革 362
(一)理论检讨:从公法和私法的角度分析 362
(二)改革趋向:“全面分离主义”,抑或“部分分离主义”? 364
六、核准登记的性质:从两个法域观察 371
(一)理论争议:行政许可还是认可? 372
(二)私见:民事许可能否成为独立的领域? 372
陆、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从比较法视域的观察 377
一、问题的提示 378
二、英美法系经验观察:两种处理模型之分析 379
(一)英国模型:瑕疵设立原则承认主义 379
(二)美国模型:瑕疵设立个别承认主义 387
(三)小结:潜藏的规制理论念 397
(一)大陆法系公司瑕疵设立之立法模型:宏观性观察 400
三、大陆法系统验观察:从宏观到微观之分析 400
(二)大陆法系公司瑕疵设立之处理规则:微观性观察 408
(三)小结:公司瑕疵设立的一般规制理念 428
四、中国公司瑕疵设立制度之检计 431
(一)英美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对中国的意义 431
(二)大陆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对中国的意义 433
五、结语:更深层的透视 443
柒、公司股东资格取得问题研究-一个经验、理论和规范层面的报告 444
一、问题的提示 445
二、缴纳出资与公司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 447
(一)域外的观点 447
(二)中国的理论学说和立法、判例的态度 448
(三)假名出资者能否取得股东资格:一个新问题 461
三、章程记载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 473
(一)理论界通说:章程记载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 473
(二)实务是观点:章程记载是股东资格取得的必经程序 474
(三)私见:对公司章程功能的一条思考路径 475
四、工商登记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 478
(一)理论界的观点 479
(二)实务界的观点 479
(三)私见:对工商登记功能的思考 480
五、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 483
(一)形式化证据立法模型:对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考察 483
(二)中国现行立法和法院判例的态度 488
六、持股(出资)证明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 491
(一)韩国和中国香港的态度 491
(二)中国现行立法和法院判例的态度 492
七、结论 493
(一)确定股东资格的一般规则 493
(二)潜藏于一般规则背后的法律理念 496
(三)公司法研究方法论的一点补白 497
捌、股东会会议通知问题研究--从法技术到法理论之检讨 499
一、问题的提示 500
二、股东会会议通知人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02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 502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 503
三、股东会会议通知方式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06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 506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 509
四、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12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 512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 515
五、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18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 518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 522
(三)特殊情形下的通知对象 528
六、股东会会议通知内容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30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 530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 532
七、股东会会议通知瑕疵的法律后果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536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 536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 541
八、结语 542
玖、董事离任义务立法规制--理论基础、规制原则与制度构建 545
一、问题的提示 546
二、董事离任义务的理论基础:传统理论的危机及其重构 547
(一)对董事义务理论基础的传统解释及其危机 547
(二)董事离任义务理论基础的重构:从民法、合同法、信托法和公司法角度观察 549
三、董事离任义务立法规制的原则、方法和范围 554
(一)立法规制的原则:法益衡平原则 554
(二)立法规制的方法:法律的和契约的方法 555
(三)立法规制的范围:在任义务的分析与考察 556
四、中国有关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557
(一)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现状分析 557
(二)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缺陷检讨 559
(三)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的完善:若干具体离任义务的描述 560
五、结论 580
拾、公司经理权:一般规则与制度缺陷研究--域外与本土立法的考察 582
一、问题的提示 583
二、一般规则:西方国家有关经理权的考察 585
(一)经理权的性质与权能 585
(二)经理权的授予 588
(三)经理权的范围 591
(四)经理权的行使方式 600
(五)经理权的解除 603
三、制度缺陷:中国《公司法》中的经理权制度之检讨 604
(一)经理权的授予 604
(二)经理权的范围界定 605
(三)经理权的行使方式 609
四、余论:经理权立法的宏观模式及有关问题展望 610
(四)经理权的解除 610
拾壹、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基础、规范比较与批评 612
一、问题的提示 613
二、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理论基础 614
(一)社会均衡理论 614
(二)利害相关者理论 615
(三)企业的社会成本理论 618
(四)信息公开理论 619
三、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立法例比较 620
(一)欧盟成员国 620
(二)欧盟 637
(三)美国和日本 645
(四)小结:有关雇员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的理性思考 652
四、中国《公司法》中的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 655
(一)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制度基础 655
(二)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方式 656
(三)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 658
拾贰、职工持股:价值目标与立法研究--一个框架试讨论 678
一、问题的提示 679
二、职工持股制度的价值目标:西方与中国的讨论 681
(一)西方的讨论:在公平和效率间徘徊 681
(二)对职工持股制度价值目标之检讨 694
(三)中国的讨论:职工持股价值目标的第三条路径 705
三、职工持股的立法设计:经验与理论层面的讨论 708
(一)职工持股的立法模式:综合方法与单行立法并重 709
(二)职工持股的适用范围 711
(三)职工持股的资金来源 717
(四)职工持股的股份来原 723
(五)优先股的设置:争论与批评 726
(六)经营管理层的股权设置:期股期权的问题点和立法政策 727
(七)预留职工股的设置:理论争议和立法态度 742
(八)职工股股权的行使主体:旧有思维的批判及新思维的建构 744
(九)职工股的流转:禁止还是限制? 758
四、余论 762
拾叁、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问题之研究--以股份公司合并规则为中心检讨 763
一、问题的提示 764
(一)期待权理论 766
(二)衡平理论 767
(三)团体的可分解性理论 768
(四)经济分析法学理论 770
三、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立法体例 770
(一)集中型立法例 770
(二)分散型立法例 771
四、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771
(一)适用的公司种类 771
(二)适用的具体情形 772
(三)适用的股东范围 773
五、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行使程序 777
(一)告之股东异议的权利 777
(二)提前作出书面反对通知 777
(三)在股东会决议时行动 778
(四)书面提出收买请求 778
(五)确定股份收买价格 781
(六)支付收买价款和处分收买股份 791
六、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限制与失效 792
(一)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限制 792
(二)股份收买请求权之失效 795
七、中国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构建 796
(一)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现状及其缺陷 796
(二)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改进 799
八、结语 802
参考书目 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