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测量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 1
(一)国际单位制(SI)与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
(二)数据记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
1.数据记录 2
2.数字修约规则 3
3.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3
(三)误差 4
1.误差分类及产生原因 4
2.准确度和精密度 5
3.减免误差的方法 5
(四)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6
1.平均误差 6
2.标准误差 7
3.可疑数据的取舍 7
1.列表法 8
2.图解法 8
3.数学方程表示法 10
(六)误差传递及其应用 13
1.函数相对误差的传递规律 13
2.函数标准误差的传递规律 13
习题 15
第二章 实验 16
(一)部分物质性质测定实验 16
实验1 恒温槽使用与液体粘度的测定 16
实验2 气体粘度的测定 19
实验3 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测定 21
实验4 气压计的使用与液体摩尔质量的测定 23
(二)热化学实验 26
实验5 无机盐溶解热测定 26
实验6 计算机联用测定有机物燃烧热 29
实验7 温度滴定法测定弱酸的离解热 33
实验8 差热分析 36
(三)相平衡、化学平衡实验 40
实验9 不同外压下液体沸点的测定 40
实验10 环己烷-乙醇恒压气液平衡相图绘制 42
实验11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物质摩尔质量 45
实验12 沸点升高法测定物质摩尔质量 47
实验13 热重分析 51
实验14 氨基甲酸铵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53
(四)表面化学实验 56
实验15 溶液表面张力测定 56
实验16 沉降法测定粒度分布 59
实验17 BET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63
(五)化学动力学实验 68
实验18 量气法测定一级分解反应速率系数 68
实验19 蔗糖转化反应速率系数测定 71
实验20 酯皂化反应动力学 73
实验21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76
实验22 甲酸液相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的建立 79
实验23 可燃气-氧气-氮气三元系爆炸极限的测定 82
实验24 联机测定B-Z化学振荡反应 85
(六)电化学实验 89
实验25 强电解质溶液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的测定 89
实验26 离子迁移数测定 92
实验27 原电池反应电动势及其温度系数的测定 94
实验28 金属钝化曲线的测定 96
(七)结构化学实验 100
实验29 分子磁化率测定 100
实验30田分子介电常数和偶极矩的测定 104
第三章 基本测量原理与技术 108
(一)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108
1.温标 108
2.玻璃液体温度计 109
3.热电偶 113
4.电阻温度计 116
5.饱和蒸气温度计 118
6.恒温槽及其控温原理 118
(二)压力的测量与控制 121
1.压力单位 121
2.U型液柱压力计 121
3.气压计使用与读数校正 123
4.电测压力计的原理 125
5.恒压控制 126
6.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127
(三)光性测量 130
1.折射率与阿贝(Abbe)折射仪 130
2.旋光度与旋光仪 132
3.光的吸收与分光光度计 134
(四)电化学测量 137
1.电导、电导率及其测量 137
2.抵消法测量原电池电动势 139
3.参比电极与盐桥 141
4.电极的预处理 142
第四章 附录 144
(一)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简介 144
1.SG-3复合真空计 144
2.JK-100型高真空抽气机组 144
3.DWT-702精密温度自动控制仪 145
4.PHS-2型酸度计 145
5.DDS-307型电导率仪 146
6.UJ-25型高电势电位差计 147
7.ZH2-B型平衡指示仪 147
8.JH2X型数字式恒电位仪 147
9.PCM-1A型精密电容测量仪 148
10.CT5A型高斯计 148
11.SDC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 149
(二)国际单位制辅助单位和部分实验数据表 149
1.SI辅助单位、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与十进倍数的词头 149
2.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150
3.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表面张力、粘度、蒸气压 151
4.镍铬-考铜热电偶(EA-2)分度表 152
5.30.0℃环己烷-乙醇二元系组成(以环己烷摩尔分数表示)-折射率对照表 153
(三)参考书目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