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1
第一节 清代武术的特点 1
第二节 清代武术的三个时期 3
第三节 清代武术发展的总趋势 4
第二章 日见衰微的军旅武术 6
第一节 火器的发展促进了军旅武术的衰微 6
第二节 军旅武术在实践过程中观念的变化 7
第三节 冷兵器逐渐退出战阵 8
第四节 武举制度的变化与废止 9
第三章 民间武术的体育化进程 10
第一节 民间武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 10
教门中习武 12
地主乡团中的习武 14
各地练武风俗 14
民间习武传闻 15
武术艺人的活动 25
镖局中的武术 27
适应武举的练武 28
花法与实战 28
第二节 武术气功 29
养生武术气功 29
《清稗类钞》中武术气功记载 32
第三节 近代武术体系从理论到技术的进一步形成 39
第四节 武术体育化进程的完成 42
第四章 门类繁多,内容庞杂的清代武术 46
第一节 主要门派及传习者 46
少林门拳术 46
太极拳 60
通背门拳术 84
形意拳 88
八卦拳(掌) 91
翻子门拳术 103
燕青拳 113
六合拳 114
滑拳 116
太祖拳 117
明堂拳 118
劈挂拳 118
弹(潭)腿 120
功力拳 121
昆仑门 122
螳螂门拳术 124
苌氏武术 126
二郎拳 129
梅花拳 129
三皇炮捶 131
弓力拳 132
短拳 133
戳脚 134
佛汉拳 135
言情拳 137
猿功拳 139
唐拳 140
青萍剑 140
清八仙拳 142
人祖门自然派 143
罗汉拳 144
气功长拳 144
太师鞭 145
母子拳 146
意拳 148
大悲拳 149
查拳 150
华拳 152
石头拳 153
太祖反拳 153
鸭形拳 154
醉拳 155
猴拳 156
蛇拳 157
随手 158
扫手 159
拦手拳 159
崆峒派 160
陕西红拳 161
黄梅岳家拳 162
河州回族八门拳 163
西域拳 164
曦阳拳 164
高家拳 164
武当太乙五行拳 165
梅花捷拳 167
回回十八肘 167
武当剑术 168
罗家枪 169
姜家拳 170
南拳 172
内家拳 194
第二节 全国武术门派的分布、传播与南北差异 197
综述 197
各拳术的分布 198
南北拳术的差异 204
第三节 有代表性的武术论著 207
《拳术》 207
《十三刀法》 207
《手臂录》 208
《万宝全书》 209
《心意六合拳谱》 209
《形意拳谱》 210
《形意拳拳谱》 211
《太极拳经》 211
《阴符枪谱》 212
《拳术》 212
《内家拳法》 214
《苌式武技书》 215
《古今图书集成》 217
《陈氏太极拳图说》 218
《少林拳术秘诀》 218
综述 221
第五章 农民战争与武术活动 223
第一节 反清复明运动中的武术家 223
内家拳家王征南 223
“五公山人”王余佑 224
甘凤池 225
综述 227
第二节 白莲教、八卦教、天理教起义与武术 228
乾隆四、五年河南伊阳等地白莲教组织的起义 228
乾隆十七年以马朝柱为首在鄂、皖等省准备的起义 228
乾隆三十六年湖北京山以严金龙、何士荣为首组织的起义 229
乾隆五十一年直隶大名八卦教组织的起义 229
王伦领导的山东农民起义 229
白莲教组织的川、楚、陕、甘、豫等省的农民起义 230
天理教组织的豫、鲁、冀等省的农民起义 232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33
黑旗军首领宋景诗 237
义和团运动与北方武术流派的发展 238
第六章 民间拳师的武术活动与武术社团 241
第一节 民间拳师对普及武术的作用 241
第二节 民间拳师的社会地位及其阶级分化 243
第三节 民间武术社团的大量涌现及其有代表性的社团活动 246
第七章 武术思想与理论 248
第一节 清代士人的武术观 248
第二节 颜习斋寓武术于教育的思想学说 250
第三节 武术理论的上升与玄虚思想的产生 251
第四节 内家、外家之说的进一步发展 253
第五节 抗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晚清武术界的影响 257
第六节 清代武术理论的总特点 258
第七节 清末爱国武术家的活动 260
第八章 武林英杰 263
附录:传统杨氏太极拳(赵双印演练)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