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1
1.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
1.1.2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2
1.1.3 通信系统的分类 3
1.2 通信传输信道 5
1.2.1 无线电信道 5
1.2.2 有线电信道 7
1.2.3 光信道 7
1.3 通信网及其结构 7
1.3.1 通信网的概念 7
1.3.2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 9
1.4 通信技术 10
1.5 衡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1.6 国防科研试验通信网 14
1.6.1 国防科研试验通信网的组成 14
1.6.2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任务和作用 14
1.6.3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构成 16
1.6.4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特点 17
1.6.5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发展简史 18
1.6.6 导弹、航天器试验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19
第2章 指挥调度通信 21
2.1 概述 21
2.1.1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任务和作用 21
2.1.2 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指挥调度关系 21
2.1.3 对指挥调度通信的基本要求 23
2.2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组成 23
2.2.1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 23
2.2.2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组成 23
2.3 指挥调度设备 25
2.3.1 指挥调度设备的基本功能 25
2.3.2 调度主机 26
2.3.3 调度控制台 28
2.3.4 调度分机 29
2.4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传输与接口 30
2.4.1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的传输手段 30
2.4.2 指挥调通信系统的接口 31
2.5 指挥调度通信技术的发展 33
第3章 数据通信 34
3.1 概述 34
3.1.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34
3.1.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35
3.1.3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36
3.1.4 国防科研试验数据通信系统的特点 38
3.2 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 39
3.2.1 数据传输技术 39
3.2.2 基带信号的形式 41
3.2.3 均衡 41
3.2.4 扰乱 42
3.2.5 调制 42
3.2.6 复用 43
3.2.7 定时与同步 43
3.2.8 差错控制 46
3.3 数据传输 47
3.3.1 基带传输 47
3.3.2 话音频带传输 49
3.3.3 数据利用传输 50
3.3.4 数字数据网 50
3.4 接口技术 53
3.4.1 V.24/V.28接口(RS-232-D接口) 53
3.4.2 V.11/V.24接口 54
3.4.3 RS-530接口 55
3.5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56
3.5.1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功能及其分类 56
3.5.2 基本型控制规程 57
3.5.3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 58
3.5.4 简化HDLC规程 59
3.6 帧中继 61
3.7 试验任务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63
3.7.1 试验任务对数据传输的需求 63
3.7.2 现有通信能力的分析及其利用 64
3.7.3 技术体制的选择 64
3.7.4 系统组成与信息流程设计 65
3.7.5 接口设计 66
3.7.6 同步设计 67
3.7.7 设备技术要求和设备配置 68
第4章 图像通信 69
4.1 概述 69
4.1.1 图像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69
4.1.2 图像通信在国防科研试验领域中的应用 70
4.2 模拟制图像通信 71
4.2.1 监视电视系统 71
4.2.2 电视实况转播系统 74
4.3 数字制图像通信 74
4.3.1 压缩编码技术 75
4.3.2 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80
4.3.3 数字制图像通信系统 87
4.3.4 多媒体通信 95
4.3.5 信道质量对数字图像传输的影响 100
4.4 图像信号的主要质量指标 101
4.4.1 模拟图像信号的主要质量指标 101
4.4.2 数字图像领带的客观评价 102
4.4.3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103
4.4.4 声音质量的主观评价 104
4.5 图像通信的发展趋势 105
第5章 电话通信与交换 109
5.1 概述 109
5.1.1 电话通信和电话交换的基本概念 109
5.1.2 电话网的基本概念 111
5.1.3 话务理论基本概念 116
5.2 程控交换机 118
5.2.1 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 118
5.2.2 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119
5.2.3 程控交换机接口 122
5.2.4 程控交换机信令系统 124
5.2.5 数字程控交换机之间的同步方式 130
5.3 综合业务数字网 132
5.3.1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概念 132
5.3.2 ISDN网络的主要功能 133
5.3.3 ISDN业务 134
5.3.4 ISDN用户-网络接口 135
5.4 异步传送方式 137
5.4.1 ATM的引入 137
5.4.2 电路传送方式、分组传送方式与ATM 138
5.4.3 ATM信元 139
5.4.4 ATM的异步时分复用 140
5.4.6 ATM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142
5.4.7 ATM(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43
5.4.8 ATM的特点 144
5.5 智能网 146
5.5.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146
5.5.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47
5.5.3 智能网的国际标准 147
第6章 时间与频率系统 149
6.1 时间及其用途 149
6.1.1 时间的基本概念 149
6.1.2 时间的用途 151
6.2 时间尺度 151
6.2.1 时间尺度 151
6.2.2 世界时UT 152
6.2.3 历书时ET 153
6.2.4 原子时AT 154
6.2.5 协调世界时UTC 154
6.3 频率标准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155
6.3.1 晶体振荡器 155
6.3.2 原子频率标准 156
6.3.3 频率标准主要技术指标 158
6.4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161
6.4.1 时间间隔测量 161
6.5 时间与频率信号的传递 162
6.5.1 短波时号 163
6.5.2 长波时号 165
6.5.3 广播电视插入标准时间频率信号 166
6.5.4 卫星定时 167
6.5.5 定时方法的比较 168
6.6 时间统一系统 169
6.6.1 标准化时统设备 169
6.6.2 B码终端 172
6.6.3 时统设备的配置选择 172
6.6.4 时统系统的发展 173
第7章 短波通信 176
7.1 短波信道的传播特性和频率预测 176
7.1.1 短波传播的基本形式 176
7.1.2 短波电离层传播特性 178
7.1.3 频率预测和选择 182
7.2 短波单边带通信技术 185
7.2.1 单边带传输消息的机理 185
7.2.2 单边带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原理 186
7.3 短波信道数据传输技术 188
7.3.1 分集接收技术 188
7.3.2 差错控制技术 192
7.3.3 传输数据信号的调制解调技术 193
7.4 短波自适应通信技术 198
7.4.1 频率长期预报存在的缺陷 198
7.4.2 自适应通信的概念和实现方法 199
7.4.3 频率自适应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00
7.4.4 其它自适应技术 203
7.5 短波通信线路的设计概要 207
7.5.1 短波通信线路设计的任务 207
7.5.2 基本传播损耗的估算 208
7.5.3 无线电干扰 210
7.5.4 接电机输入端最小信号电平估算 211
7.5.5 无线增益和馈线系统损耗 212
7.5.6 最小发射功率的确定 213
7.5.7 接收端场强的估计 213
7.6 短波通信的发展 214
第8章 超短波通信 217
8.1 天地超短波信道的传播特性 217
8.1.1 多径衰落 217
8.1.2 电离层闪烁 220
8.1.3 大气吸收 222
8.1.4 天线指向误差 223
8.1.5 极化误差 223
8.2 超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224
8.2.1 扩频通信技术 224
8.2.2 多普勒频移抵消技术 227
8.2.3 窄带调制解调技术 228
8.3 天地超短波通信系统 230
8.3.1 超短波通信地面站 230
8.3.2 通信监控中心 236
8.4 天地超短波通信线路的计算 237
8.4.1 天地超短波通信线路计算模型 237
8.4.2 线路计算的基本参数和公式 237
第9章 微波通信 240
9.1 概述 240
9.2.1 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 241
9.2.2 自由空间传播的大气效应 242
9.2.3 自由空间传播的地面效应 244
9.2.4 衰落及抗衰落技术 247
9.3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248
9.3.1 系统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248
9.3.2 微波站设备 249
9.3.3 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趋势 251
9.4 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系统 252
9.4.1 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252
9.4.2 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站 253
9.4.3 多址联接和分配技术 256
9.4.4 国防科研试验微波一点多址通信系统 261
9.4.5 发展趋势 262
9.5 系统总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263
9.5.1 无线信道容量的选择和确定 263
9.5.2 频率配置 264
9.5.3 进网方式和传输性能 265
9.5.4 传播中断率与衰落储备量 266
9.5.5 路由选择 268
9.5.6 天线高度的确定 269
第10章 卫星通信 273
10.1 概述 273
10.1.1 卫星通信的特点 273
10.1.2 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 274
10.1.3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275
10.1.4 卫星通信在国防科研试验中的应用 276
10.2 卫星通信电波传播性和噪声 277
10.2.1 电波传播特性 277
10.2.2 噪声和干扰 280
10.3 卫星通信体制 282
10.3.1 基带信号处理 282
10.3.2 多址联接方式 286
10.3.3 多址分配方式 290
10.4 通信卫星 291
10.4.1 通信卫星的分类及其轨道 291
10.4.2 通信卫星的组成 292
10.4.3 通信卫星主要性能参数 294
10.5 卫星通信地球站 294
10.5.1 地球站的组成 294
10.5.2 地球站的主要性能指标 295
10.5.3 地球站的分类及标准 296
10.5.4 天线分系统 296
10.5.6 低噪声接收分系统 300
10.5.7 变频分系统 301
10.5.8 信道调制解调设备和基带处理单元 302
10.5.9 地面接口单元 303
10.6 卫星通信线路计算与系统设计 304
10.6.1 数字卫星通信线路的质量指标 304
10.6.2 信息传输所需要的载噪比 305
10.6.3 线路计算基本方程 306
10.6.4 系统总体设计 308
10.7 卫星通信的发展与展望 310
10.7.1 开发和使用更高的工作频段 310
10.7.2 数字化卫星电视广播技术 311
10.7.3 VSAT卫星通信 312
10.7.4 宽带卫星通信 313
10.7.5 移动卫星通信 313
第11章 移动通信 315
11.1 概述 315
11.1.1 移动通信的分类和应用 315
1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317
11.1.3 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319
11.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320
11.2.1 多址技术 320
11.2.2 数字调制技术 322
11.2.3 信道纠错编码技术 323
11.2.4 话音编码技术 324
11.2.5 分集接收技术 324
11.2.6 组网技术 324
11.2.7 移动交换和移动性管理技术 328
11.2.8 信令技术 330
11.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31
11.3.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31
11.3.2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34
11.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339
11.4.1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分类 339
11.4.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41
11.4.3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性 342
11.5 系统设计 343
11.5.1 电波传播特性及其损耗估计 343
11.5.2 系统容量估计 346
11.5.3 移动无线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349
11.5.4 抗电磁干扰设计 351
11.6 移动通信展望 354
12.1 概述 356
12.1.1 光纤通信的历史和现状 356
12.1.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357
12.1.3 光纤通信的主要光元器件 357
12.2 光纤的传输特性 359
12.2.1 光纤的损耗特性 359
12.2.2 光纤的色散特性 360
12.3 光无源器件 360
12.3.1 光纤连接器 360
12.3.2 光纤的永久连接 361
12.3.3 光耦合器 361
12.4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362
12.4.1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362
12.4.2 光发送机 362
12.4.3 光接收机 363
12.4.4 线路码型 364
12.4.5 光中继器 365
12.5 光同步数字传输网 365
12.5.1 帧结构 366
12.5.2 基本复用映射结构 367
12.5.3 插入提取复用器 369
12.5.4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370
12.5.5 自愈网 370
12.6 光纤接入网 373
12.6.1 接入网的定义 373
12.6.2 光纤接入网拓扑结构 374
12.6.3 V5接口 377
12.7 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378
12.7.1 传输损伤 378
12.7.2 光传输系统的设计 382
12.7.3 光接口和电接口 383
12.8 现代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386
12.8.1 网络化 386
12.8.2 大容量与高速化 386
12.8.3 传输与交换的结合 387
12.8.4 全光化 387
第13章 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 388
13.1 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388
13.1.1 保密通信的基本概念 388
13.1.2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389
13.2 密码体制与密码算法 391
13.2.1 密码体制 391
13.2.2 密码算法 391
13.2.3 序列密码 392
13.2.4 分组密码 394
13.2.5 密码同步 396
13.2.6 密钥 398
13.3 话音通信保密技术 400
13.3.1 模拟置乱技术 400
13.3.2 数字加密技术 402
13.4 通信网保密与信息安全技术 404
13.4.1 通信网的加密方式 404
13.4.2 安全保密技术 405
13.4.3 密钥管理技术 405
13.4.4 信息系统安全的体系结构 408
13.4.5 信息系统的安全协议及标准体系 411
13.4.6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412
13.5 保密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414
13.5.1 保密通信对传输信道的要求 414
13.5.2 保密系统安全策略 415
13.5.3 保密系统总体设计的一般原则 416
13.6 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发展趋势 416
13.6.1 密码新理论、新思想和新体制 417
13.6.2 信息基础结构中的安全保密技术 418
第14章 通信网管理 422
14.1 概述 422
14.1.1 网管思想与网管系统的演变 422
14.1.2 网管模型 424
14.1.3 网管功能 426
14.2 通信管理网的体系结构 428
14.2.1 TMN的功能结构 429
14.2.2 信息结构 431
14.2.3 TMN的物理结构 433
14.3 网络管理协议 434
14.3.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435
14.3.2 通用管理信息协议 440
14.4 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 442
14.4.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 442
14.4.3 组织结构设计 444
14.4.4 网管系统的数据通信网设计 445
14.4.5 被管系统的接入设计 445
14.4.6 网管系统平台设计 446
14.4.7 软件设计 448
14.4.8 数据库设计 450
第15章 通信网的规划和设计 452
15.1 通信网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52
15.2 通信业务预测 455
15.2.1 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概念 455
15.2.2 用户预测和业务量预测的常用方法 456
15.2.3 局间业务流量的预测方法 462
15.3 通信工程设计和基本建设程序 465
15.3.1 通信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主要内容 465
15.3.2 国防科研试验通信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467
参考文献 470
缩略语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