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时代精神与哲学任务的重大转变 1
一、时代的新特点及其对哲学的根本要求 1
二、哲学的独特功能及其在改革中的效用 6
(一)发挥哲学的认识功能,提高人们对改革重要性和规律性的认识 7
(二)发挥哲学的改造功能,加速改革的进程 8
(三)发挥哲学的预测功能,预测改革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增强改革信心 9
三、提高干部的哲学素质是改革成功的思想保证 11
第二章 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17
一、改革浪潮的客观必然性 17
(一)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17
(二)改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 20
(三)改革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果敢决策 24
二、改革浪潮的基本特征 27
(一)高度的自觉性 27
(二)广泛的群众性 28
(三)范围的全面性 29
(四)内容的深刻性 29
(五)道路的独创性 30
(六)步伐的稳健性 31
三、改革浪潮的革命意义 31
(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待定含义 32
(二)改革与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区别 35
第三章 改革是对社会系统结构的全面改造 37
一、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 38
(一)从生产力的系统看生产关系的改革 38
(二)改革与劳动分工 45
(三)生产责任制在改革中的功能和作用 52
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58
(一)从社会大系统看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 58
(二)从社会大系统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2
(三)改革与伦理道德的变革 73
(四)改革中社会心理功能及其变革趋势 78
(五)改革与“一国两制” 84
(六)改革与当前我国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92
三、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 98
(一)改革思维方式 98
(二)改革与观念更新 103
(三)改革领导方式 108
(四)改革生活方式 113
第四章 改革中宏观决策的辩证原则 119
一、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决定宏观决策的战略方向 120
(一)政治是涉及人们根本利益的有关全局性的社会关系 120
(二)在宏观决策中注重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协同发展 122
二、全局控制与局部协调是宏观决策的基础 127
(一)全局与局部关系问题是宏观控制的首要问题 127
(二)全局与局部是双向联系的结合体 128
(三)要妥善适中地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30
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是宏观决策的核心 133
(一)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一致是宏观决策的实质 134
(二)必须统筹兼顾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137
四、正确处理破与立关系,规定着宏观决策的基本程序 140
(一)立与破的顺序主要取决于事物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140
(二)立破结合集中体现了立体网络辩证法 143
(三)掌握立与破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 145
五、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是宏观决策的政策前提 147
(一)理论设想与现实差异导致新的宏观决策 148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的重新思考 149
(三)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对应性 152
六、充分发挥智力劳动的重大作用,是宏观决策的新课题 154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154
(二)智力劳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56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灭 158
(四)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作用的宏观决策思想 159
(一)宏观决策要求开拓与稳进的综合行为方式 161
七、开拓精神和稳步前进是宏观决策的行动方针 161
(二)克服两种倾向,积极进取,步步为营 163
(三)求实创新,在开拓中稳步前进 165
第五章 改革中的经济决策辩证法 168
一、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两位一体 168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对僵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169
(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辩证统一性 171
(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经济决策的特殊功用 172
二、国家统一计划和企业自主权的辩证关系 174
(一)加强统一计划和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 175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增强企业生机与活力的关键环节 176
(三)加强统一计划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辩证法 177
三、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发展观 180
(一)对内搞活是经济发展的根据 180
(二)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182
(三)立足于对内搞活是经济决策的重点 184
(一)竞争的普遍性及其活力机能 185
四、竞争与协作的辩证统一 185
(二)竞争与协作相互推进的辩证法 187
五、积累和消费的辩证法 190
(一)经济决策中的重大比例关系 191
(二)积累与消费比例的有机构成 194
六、物质利益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196
(一)物质利益是改革中经济决策的原初动因 196
(二)思想教育是搞好改革的精神动力 197
(三)坚持物质利益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 198
第六章 改革与科学的认识方法 202
一、改革必须遵循科学的认识路线 202
(一)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202
(二)改革是艰巨而复杂的认识过程,必须边实践边总结经验 203
(三)改革中是非成败的主要标准 207
二、科学实验是改革的基本认识方法 209
(一)科学实验及其对改革的必要性 209
(二)科学实验对于改革的功能 211
(三)科学实验方法的结论的相对性 214
三、“三论”是改革的现代科学方法论 216
(一)运用系统方法认识改革的复杂性 216
(二)运用功能模拟方法探索改革的有效途径 217
(三)运用信息反馈方法调整对改革的认识 218
(四)运用正负反馈方法把握改革的两种状态 219
(五)学习“三论”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20
(一)反“左”防右的必要性 222
四、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左”右倾错误 222
(二)适度原则与“左”右倾产生的认识根源 224
第七章 改革成功的客观前提与主观条件 227
一、一切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27
(一)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改革成败的基本前提 227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30
(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坚持党性的集中表现 232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途径 233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本质是掌握和尊重客观规律 236
二、尊重客观规律,掌握规律系统 236
(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研究规律系统 237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系统的初步考察 238
三、改革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素质 245
(一)改革者能动性的决定意义 246
(二)改革者能动性的发挥过程 248
(三)改革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50
第八章 哲学自身需要一次新的变革 25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革、创新的哲学 254
二、哲学改革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256
三、哲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方面 26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6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6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6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功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68
四、哲学自身变革的方法论原则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