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十五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岂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1060416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中国历史十五讲》15个专题也许地可以概括中国历史最主要的内容。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大学生和读者们对古代史接触较少,因此在专题中古代的内容占的比例大些。至于中国近现代史由于中学讲得较多,在大学其他课程如政冶理论课中也含有中国近现代史的若干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一些。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课题需要比较充分地加以阐述。

目录 1

《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总序 本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 1

序 1

第一讲 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 1

一 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

二 近世史家对炎黄传说的认识 3

三 多源的文明·多元的文明 6

四 原始农耕经济与文明进步 15

第二讲 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 21

一 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 21

二 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 24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6

四 关于秦朝兴亡的思索 31

五 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 35

第三讲 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 40

一 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 40

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45

三 康雍乾盛世 53

四 盛世的透视 63

第四讲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 70

一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70

二 “车同轨”与“书同文” 76

三 从张骞的驼队到郑和的云帆 81

四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89

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97

一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98

二 “中国”与“天下” 100

三 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 102

四 统一的经济基础 104

五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111

六 统一过程与民族融合 116

七 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121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127

一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三代至春秋) 128

二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战国秦汉) 131

三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魏晋南北朝) 137

四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隋唐) 139

五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两宋) 148

六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152

七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明清) 155

第七讲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68

一 古代农业的进步 168

二 农学的成就 175

三 历代王朝的农业管理形式 177

四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83

五 历朝重农抑商政策和商业的艰难发展 188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 199

一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199

二 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 209

三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217

第九讲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226

一 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 227

二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230

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232

四 秦汉时期的社会风尚 234

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238

六 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特色 242

七 宋元时期社会生活透视 245

八 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 247

第十讲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253

一 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254

二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 258

三 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 261

四 百家之学融合的尝试 266

五 道教、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 270

六 儒、道、释融合与思想创新 276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 284

一 源远流长的文学渊海 284

二 异彩纷呈的书画苑囿 293

三 繁花似锦的乐舞艺术 303

第十二讲 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312

一 先秦史学及其特点 312

二 两汉时期的历史理论与史学实践 314

三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史学发展 320

四 宋元明时期的史学 325

五 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史学 331

第十三讲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 341

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及特点 341

二 中国古代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347

三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衰落? 356

第十四讲 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 365

一 清朝的封闭落后和西方近代化潮流 366

二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371

三 清末民初制度变革的尝试 376

四 新文化运动与知识界的百家争鸣 383

五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388

第十五讲 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397

一 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98

二 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403

三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408

四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412

五 迈向跨世纪发展的新阶段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