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源流探析 3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3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15
《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 27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亦非罗贯中作品 39
《三国志宗僚》考辨 46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考论 56
论毛本《三国演义》 71
思想艺术 87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03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 124
《三国》电视剧面对的五大矛盾 139
人物形象 149
深入底蕴,实事求是——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研究之我见 149
略论“为曹操翻案” 155
忠贞智慧,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170
论赵云 185
论魏延 204
论陈宫 220
辨伪匡误 235
再谈《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 235
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252
再谈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267
《三国》小考 291
《三国》三题 310
传播影响 319
“三国文化”概念初探 319
《三国演义》与巴蜀 329
《三国演义》现代启示录 346
再谈“三国文化之旅” 361
蒲松龄的三国题材著述 368
回顾展望 385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综述 385
新的进展,新的突破——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述评 398
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 434
《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简论 451
《〈三国演义〉评点本》前言(节录) 471
序言一束 471
《三国漫谈》韩文版前言 476
《联说三国》序 480
《三国演义叙事艺术》序 483
《关羽崇拜研究》序 487
附录 493
《三国演义》版本史上的新里程碑——评沈伯俊对《三国演义》的校理 关四平 493
辨伪匡误,功在千秋——读沈伯俊《三国演义》校理本 丘振声 500
功在当代,泽被后世——评沈本《三国演义》 郑铁生 505
“评点”文化的继承与新发展——读沈伯俊评校本《三国演义》 陈 辽 520
《三国》研究又一奇——沈伯俊与《三国漫话》印象 杜贵晨 528
沈伯俊教授访谈录 韩国《中国小说会报》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