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3
1 概论 3
1.1 中药药理学学科简介 3
1.2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5
1.3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6
2 中药标准化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 9
2.1 中药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9
2.2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与展望 12
2.3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标准化、中药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5
3 中药传统理论现代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7
3.1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17
3.2 中药配伍理论的现代研究 20
3.3 中药安全性的现代研究 21
4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24
4.1 药物因素 25
4.2 机体状况的影响 27
4.3 环境影响 27
5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28
5.1 有关概念简介 28
5.2 有关要求简介 30
各论 35
6 解表药 35
6.1 麻黄 37
6.2 桂枝 39
6.3 柴胡 41
7 清热药 45
7.1 黄芩 47
7.2 黄连 50
7.3 金银花 54
7.4 生地黄 56
7.5 苦参 58
7.6 知母 60
8 泻下药 63
8.1 大黄 64
8.2 芒硝 68
9 祛风湿药 71
9.1 秦艽 73
9.2 防己 74
10 利水渗湿药 79
10.1 茯苓 81
10.2 猪苓 83
10.3 泽泻 85
11 温里药 88
11.1 附子(附乌头) 90
11.2 肉桂 93
12 理气药 98
12.1 枳实与枳壳 100
12.2 香附 102
12.3 陈皮 104
12.4 厚朴 106
13 止血药 110
13.1 三七 111
14 活血化瘀药 117
14.1 丹参 119
14.2 川芎 122
14.3 延胡索 124
14.4 红花 125
14.5 桃仁 127
15 化痰、止咳、平喘药 131
15.1 桔梗 132
15.2 浙贝母 134
15.3 川贝母 135
15.4 半夏 137
16 安神药 141
16.1 酸枣仁 142
16.2 远志 143
17 平肝息风药 146
17.1 天麻 147
17.2 牛黄 149
18 补虚药 154
18.1 人参 156
18.2 党参 161
18.3 黄芪 162
18.4 甘草 165
18.5 当归 168
18.6 冬虫夏草 170
18.7 枸杞子 172
18.8 白芍 173
18.9 何首乌 175
19 消化药、开窍药、收涩药及其他药 179
19.1 消食药 179
19.1.1 山楂 180
19.1.2 麦芽 183
19.2 开窍药 184
19.2.1 麝香 185
19.2.2 石菖蒲 188
19.3 收涩药 189
19.3.1 五味子 190
19.3.2 山茱萸 193
19.4 其他药 194
19.4.1 大蒜 194
19.4.2 马钱子 197
附录 201
附录Ⅰ 各类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举例 201
附录Ⅱ 中医的动物模型举例 219
附录Ⅲ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部分举例 228
模拟试题 244
参考文献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