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中日关系发展史 第1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季著
  • 出 版 社:学用社
  • 出版年份:1938
  • ISBN: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历代对於日本的称呼 1

(一)名称的重要 1

序言 1

(二)东夷—说文的夷字—甲文的夷字—汉族对东夷的印象—旧东夷与新束夷 2

(三)九夷—海内九夷与海外九夷—畎夷等九种—玄菟等九种 5

(四)岛夷—胡渭的解释—杨守敬的解释 11

(五)日下—郝懿行的解释—唐玄宗和藤原朝臣宇合的使用—假借的例子 13

(1)倭的名称的出现—对於倭字出现於後汉的批评—董毅的论断—燕对朝鲜的经济和政治势力与对日本的影响 16

(六)倭或倭奴 16

(2)倭的名称的由来 21

(甲)日本学者对於本问题的提出 21

(乙)对於内藤虎次郎和稻叶君山所主张的倭面土与倭奴音译的批评 22

(丙)倭奴为アィヌ音译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27

(丁)中日学者对於倭奴音译理解的不同 32

(3)日本古代的国号—诸神所命的名称—雷同的名称 35

(4)倭奴含义的扩大并对於日本学者所持异议的批评 37

(甲)史籍上的证据 37

(乙)木宫泰彦和西村真次的异议 38

(丙)批评 39

(七)倭改称日本的原因—新旧唐书的说明—二千六百年史的解释—大百科事典的纪载 42

(八)倭在应用上意义的改变 45

(九)其他常见与罕见的名称—他们所表现的意义 46

第二章 日本民族的成分与日本国家的起源 55

(一)问题的困难 55

(二)三五十万年前的日本 56

(三)中国史籍与日本人种—古代史籍的失载—现代史籍的谬误 57

(1)吴太伯後裔说 59

(四)东西洋学者对於日本人种的学说 59

(2)通古斯族构成日本基本人种说 60

(甲)构成日本民族的各族一瞥 60

(乙)通古斯族来到日本的时期及其三次登陆的地点 62

(丙)骨子里的问题 63

(3)三个类型说 65

(4)相近的三说 68

(5)混血的日本民族中的汉族 71

(五)日本民族的特长 74

(六)『神国』及其起源 76

(七)日本国家成立的时期问题 79

(1)界线确定的困难 79

(2)各种不同的学说 80

(3)神武纪元问题 82

(4)自神武至开化九个天皇是否存在的问题 84

(5)崇神的建国及其年代 85

(甲)国家成立的特征 85

(乙)年代的研究 87

(八)汉代交通对日本建国的影响 90

(九)野蛮与文明的界线 92

第三章 朝鲜半岛与中日关系上 95

(一)朝鲜在中日关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95

(二)朝鲜人种之谜 97

(三)日本学者的日韩同种说 98

(四)中国学者的殷鲜同种说 99

(1)殷起东北与箕子据朝鲜的因果 99

(2)殷与朝鲜统治阶级的关系 101

(3)附和的说法与另一主张 102

(甲)商起西方的证据 103

(4)批评 103

(乙)亳的地望问题 105

(丙)『海外有截』的海的问题 107

(丁)箕子在朝鲜的『原有根基』是什么? 108

(戊)北燕朝鲜的方言区与发饰之别 110

(己)沙锅屯居民与朝鲜居民的关系 112

(庚)殷商神话与夫余神放话的关系 112

(辛)结论 115

(甲)殷蜀东夷的主张及其驳议 116

(1)殷与东夷的问题 116

(五)试解朝鲜人种之谜 116

(乙)周出於西戎的学说及其批评 121

(丙)结论 125

(2)貉为东夷中的重要种族 130

(3)貉为朝鲜的土著 132

(4)东夷的种蜀问题 136

(5)朝鲜民族体质上的特点 140

第四章 朝鲜半岛与中日关系下 143

(一)檀君的朝鲜 143

(1)箕子能往朝鲜的前因 144

(二)箕子的朝鲜 144

(2)箕子往朝鲜是否集团的行动? 146

(3)箕子到朝鲜後的设施及其影响 149

(4)箕子的都城及其国土所在的问题 151

(甲)日本学者的议论 151

(乙)中国学者的议论 157

(丙)结论 159

(5)箕子的後裔 163

(三)卫满的朝鲜 166

(四)汉魏郡县的朝鲜 168

(1)汉武帝经营朝鲜的远因与近因 168

(2)武帝经营朝鲜的意义 170

(3)四郡的位置及其合并 172

(4)公孙氏的割据辽东与对朝鲜的新建置 175

(5)魏明帝的收复朝鲜与毋丘俭的平高句骊 177

(五)五胡乱华朝代的朝鲜—慕容氏的进攻 178

(六)高句丽 180

(七)三韩 184

(八)百济 185

(九)亲罗 186

(十)高丽 187

(十一)朝鲜 188

(十二)任那与日本 190

(十三)新罗与日本 192

(十四)百济与日本 193

(十五)高句丽与日本 195

(十六)渤海与日本 196

(十七)高丽与日本 198

(十八)朝鲜与日本 201

(十九)大韩与日本 205

第五章 秦以前的中日关系 209

(一)中籍所纪有史以後最初的接触 209

(二)徐福东渡的问题 212

(1)中国方面 212

(甲)史籍的记载 212

(乙)文人的呤咏 218

(丙)学者的议论 221

(甲)史籍的记载 223

(2)日本方面 223

(乙)学者的议论 225

(3)结论 227

第六章 汉魏西晋时代的中日交通 235

(一)前汉时的交通 235

(1)关於私人的 235

(2)关於国家的 236

(甲)前汉书的记载 237

(乙)後汉书与魏志的记载 241

(3)日本出土铜器的证明 244

(二)後汉时的交通 246

(1)光武朝倭奴国的奉贡与受封 246

(2)安帝朝倭国献生口 253

(三)魏时的交通 256

(1)明帝朝倭女王国遣使朝献 256

(甲)朝献年分与朝代的问题 257

(乙)卑弥呼为何人? 259

(丙)封爵与赐物 261

(甲)东倭重译纳贡 262

(2)废帝朝魏倭使节的往来 262

(乙)带方使者两次赴倭 267

(丙)倭新旧女王的谢恩与两次奉献 269

(四)西晋时的交通 271

(1)武帝朝倭人来贡方物 271

(2)倭人会否参加晋书所谓东夷诸国朝献的问题 275

(五)倭人朝献的原因 282

(1)一般的 282

(2)特别的 285

(甲)关於中国方面的 285

(乙)关於倭国方面的 287

(六)倭人在各方面发展状况的一斑 289

(1)一般的状况 289

(2)农工业初步的兴盛 290

(3)渔业的发达 292

(4)商业的进展 293

(5)治乱相寻的政局 294

(6)等级森严的社会 297

(7)对朝鲜半岛南端的经营 298

(8)中国文化的影响 299

(七)结论 301